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古代的爆炸性武器,爆破城墙(2/3)

泥弹有“万人敌荔枝炮”

等。

“万人故”

又称“火罐”

,用生铁铸成,每罐装火药1斤,再装入铁禁黎、碎石、碎铁等物,罐口安装引信,罐外四周有耳,系以粗麻绳,使用时,点燃引线便可随时shuhaige7;

击敌人,爆炸力强,弹片飞及数百步,伤敌甚众。

此外还有木质弹“木炮”

等等。

慢炮是一种定时爆发的炸弹,是明朝嘉靖中曾铁镇守陕西三边时发明的,类似现代的定时炸弹。

这种炮的形状像个圆斗,外面涂五彩花纹,就像一个美丽的玩具,内装火药和发火装置,点燃后,三四小时自动爆炸。

当敌人经过时,将慢炮放置路旁,待敌人拾取后,相与观赏时,突然爆炸。

这种慢炮,在晚清时也有人制造,名叫“手捧雷”



清胡咸丰初年,大学士赛尚阿赴广西参与镇压太平军,听说捉到了胡以肠,便让他回去招降其兄胡以盼。

赛尚阿让当时的兵工专家厂守存特制了一个装有炸弹的木区,假称有一封信放在匣子内,让胡以脱转交太平军首领。

这种炸弹便是“手捧雷”

,一启区立即爆炸,十分灵便。

在明代除了使用各种炸弹以外,还有许多爆破器材。

通常用管状、桶状物装入烈性炸药,引爆,用于攻城炸船等战斗中。

爆破器材直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仍是攻克敌人碉堡、坦克、防御工事及桥梁、铁路等的重要武器。

也许,今天的青少年们还记得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迹,他手中托举的炸药包就是~种爆炸力极大的爆破器材,还有《英雄儿女》电影中王成手握的爆破筒。

这些爆破器材的前身,可推溯到明代的火药筒和火药桶。

尽管那时的爆破用器还很笨拙,火药成份也不够精纯,往往需用很大的药量才能发挥巨大的爆破力,但在当时战场上也曾大显神威。

1644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统帅数十万将士挺进四川,先后用爆破城墙的攻势攻克电庆和成都。

张献忠在攻重庆时,以他的足智多谋,命令部队“多寒地道,四面攻城”

,待地道掘至敌城墙下时,“灌以火药”

,然后点火引爆,一声巨响,轰开了坚固的重庆城墙,大军从炸开的缺口攻入城中,活捉了瑞王。

紧接着起义军进逼成都,成部防守严密,城墙高大坚厚,城上守军3万。

起义军几次强攻,均被击退。

张献忠决定用炸药爆破城墙。

他命令部队砍伐数丈高的大树,剖开村干,掏空村心,装满炸药,然后两半村干合拢~体,用绸布缠紧,外糊泥浆,制成巨大的爆破简。

当这种高与城楼平齐的爆破简位立在城外时,明军个个吓得目瞪口呆,魂不守舍。

张献忠又令部众从城北掘通穴道,埋上炸药。

准备停当后,一声令下,城墙炸裂,声如雷霆。

成都城大爆破可以说是世界爆破史上的新纪元。

明末另一位著名的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也是位爆破能手。

几犯年,起义军第二次攻打开封则,大顺军在开封城东北角挖掘了长10丈宽1丈多的大穴道,里面装满火药,放入三四条4丈多长的引信,然后引火爆破,崩塌城墙。

据明代兵书《武备志》、《火龙经})记载,有一种专门用于炸敌船的火药桶。

即在木桶中放粗缓火药5斤,上面覆盖一层薄沙土。

贴用时,取无焰火炭二三块放在粗碗内,覆以薄灰,平放在桶内的沙土上,轻轻将桶加盖加闩,投shuhaige7;

时,须双手平举,轻抛出去,落到敌船l顷刻爆炸。

这种火药桶不装引信,只要桶碰及目标,碗内火炭打翻,便可引爆桶内炸药,使敌人没有时间拾起来shuhaige7;

回。

另外明朝还使用~种水_l爆破艇,名叫“子母舟”



在母舟的后部只有两边帮板,腹内空虚,后藏一小舟,通连一处,亦有盖板,用来掩蔽人。

母舟舱内贮满火药、纵火器具,船头两掖订满狼牙钉,当与敌船靠帮时,用约担措住敌船,挂上缆索,将母船发火,与敌船共焚,爆破手乘号船返回。

后来又经改进,创制了更为灵活的联环舟。

舟长约4丈,外面看像一只船,分开则为二只舟,中间以环联结。

前半部船舱盛火器,船首钉满“大倒须钉”

,遇敌时,*故船,大钉钩佳故船,然后点火,解俄联环,乘后半截返回。

地雷 地雷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古代火器。

在电影《地雷战》中,我们看到,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游击区的军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铁雷不够用,就自己动手制造各种石雷。

村中的老人还记得配制火药的方法,“一硝二磺三木炭”

,传授给年轻人。

在日寇扫荡时,村村户户,河沟路岔都摆下了地雷阵,炸得敌兵人仰马翻,失魂落魄。

使得这一古老的火器重显威力。

地雷在我国约有500多年的历史。

明代兵器制造家首次发明创制了地雷,并大量用于战争。

明代兵书《武备志》中记载了周多种地雷的形制及特性,并绘有地雷的构造图。

地雷多是用石、陶、铁制成的,将它埋入地下,使用踏发、绊发、拉发、点发等发火装置,杀伤敌人。

早期的地雷多是用石头打制成圆形或方形,中间凿深孔,内装火药,然后作实,留有小空隙插入细竹筒或苇管,里面牵出引信,然后用纸浆泥密封药口,埋在敌人必经之处,当敌人将近时,点燃引信,引爆地雷。

这种石雷又叫“石炸炮”



其构造简单,取材方便,广泛使用于战斗。

但也因贮药量小,爆炸力较小,而渐被更新。

后来地雷的形制,特别挂发火装置得到不断改进,扩大了地雷的有效杀伤范围。

地雷的形制也多种多样,在此介绍几种代表性的器种。

炸炮:是一种踏发式地雷,即用脚一踏便爆炸,直到现代战争中仍在要塞区域密布这种地雷群,以阻遏敌人靠近。

这种地雷,用生铁铸造,如同碗口~般大小,腹内装填炸药,上面留~细口,穿出引线。

临战前选择敌人必经要道或自己阵地前方敌人容易接近的地方,将几十个雷连接在“钢轮发火”

装置的“火槽”

上,挖坑埋设,表商施伪装物。

待敌人无意中踏上钢轮机,即可同时发火,遍地开花,铁屑横飞,火焰冲天,杀伤面积相当大,非常适合阻击敌人大部队行进。

无敌地雷炮:是用生铁铸成圆形,大的可装火药一斗,小的装药三五升不等。

装药后,用硬木做成“法马”

塞住四,分三极引线装入一支长竹竿内,事先选择敌人必到之处,埋于地下,将竹竿~头露于我方,等敌人进入这一地区时,依号令点火引爆。

万弹地雷炮:是一种绊发式地雷。

用一口大瓷坛,内装炸药,用土将坛回填紧,留一小眼装引信埋入地下,再在地面放一堆碎石,同时埋设钢轮发火机一个,与坛四引线连接,在地面安设绊索,或用长绳由远处拉发。

当放人脚碰触绊索时,钢轮自动发火,引爆地雷,火药坛炸起,泥土碎石陶片四处迸射,杀伤感力很大。

自犯炮:是将数个铁制的或石、陶制的地雷用药线连接起来,一个接一个分散埋设在敌人经过的地带,像布下一个地雷同。

当敌人进入网内,一旦踏上发火装置,地雷便一个接一个连锁爆炸,可大范围地杀伤敌人大队人马。

伏地冲天雷:预先将地深挖3尺,把神火火炮数个联杯埋伏地下,然后用乌盆盛火种放于炮上。

药线连接乌盆并接近火种,乌盆上插各种刀枪矛敕等长兵器。

当不明真相的敌人前来摇拔刀枪时,下面的乌盆倾倒,火种即刻倒在药线上,引爆地下的神火火炮,顷刻之间众火齐发,炸声如雷,可大量地杀伤改群人马。

还有一种延时地雷是用盘香徐徐燃烧,一段时间之后盒香燃尽,续点地雷引线,在敌军正好到达时,引爆地雷。

另外,明朝还创造了官亭炮和公署炮,专门埋设在官府大堂的公案下或官亭内,待敌军占领后,只要碰到发火机关,地雷立即爆炸。

清朝前期,统治者极不重视地雷及各种爆炸器材的制造和使用。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