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古代的爆炸性武器,爆破城墙(1/3)

.

爆炸性火器 爆炸性火器起源于北宋时期。

它是在火药不断改进的基础上产生的。

与燃烧性火器相比,爆炸性火器有更大的杀伤力。

可将火药装入纸制、竹制、陶制、铁制的弹体内,点燃引信,引爆炸药,炸伤炸死敌军人马及摧毁敌人防御设施。

其使用范围从地面扩展到地下和水下。

爆炸性火器依其性能和应用范围,可分为炸弹、地雷、水雷三类。

炸弹 这类火器是在燃烧性的“霹雳火球”

和“霹雳炮”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北宋时,人们用竹蔑编制成球形,外糊泥纸,内装火药和瓷片,施放时发出霹雳般的震响。

这便是处于萌芽时期的爆炸性火器“霹雳火球”



它主要起燃烧作用,但同时可崩射出碎瓷片以击伤敌人。

后来进一步制成“霹雳炮”

,是用纸筒做炮管,内装石灰和硫磺等物,燃放时,弹体*向空中,再降落水中,硫磺和石灰见水便膨胀发火,跳出水面,纸筒随即炸裂,石灰烟雾四散,可迷障改人,伤及双目。

1126年,金人围攻汽京时,宋将李纲下令施放肆雳炮,击退了敌军。

1161年,虞允文在采石矾大破金兵时也曾用过霹雳炮。

据史料记载,金属炸弹是出自全人之手。

全世宗时,阳曲(今山西太原川l郑村有个名叫铁李的猎手,专门以捕捉狐狸为业。

他制造了一种陶质的“火罐炮”

,下粗上细,罐内装入火药,在细口上装引信。

捕狐时点燃弓;信,火罐爆炸,所发出的猛烈响声,惊得狐狸慌忙乱跑,都逃进预先设置的阿里。

这种陶火罐就是金属炸弹的雏形。

大约在13世纪初,金人学会了制造火器,并发明了铁制炸弹,金人称为“震天雷”

,宋人叫它“铁火炮”



这种炸弹用抛石机发射,弹壳用生铁铸成,有罐子形、葫芦形、圆体形、合碗形四种。

其中罐子式的震天雷,口小身子粗,壳厚2寸,内装火药,上安引信。

投shuhaige7;

或发射出去,爆炸声如雷灌耳,弹片炸起,可钻透铁甲,杀伤力相当大。

1221年,金兵攻新州时,曾用震天雷轰击,给宋军以重创。

1232年,蒙古兵进攻金南京(今河南开封),在攻城器械“牛皮洞”

的掩护下,挖掘城墙,城_l守军开始用矢石反击,毫无作用。

金兵遂用一只“震天雷”

沿城墙用铁索吊下,发火后,“其声如雷,闻百里外”



城下攻城掘墙的蒙古兵连同防护用的“牛皮洞”

皆被炸成碎片。

在当时“震天雷”

的爆炸威力是十分惊人的。

1277年,蒙古人阿里海牙攻广西,宋将马暨率兵守卫静江(今广西桂林),三个月后静江陷落,马暨的部将娄铃辖率领250人退守月城,蒙古兵合围月城十余日,娄死守不降。

这时城内因缺少食物,200多士兵难以继续坚持。

娄铃辖便站在城墙上大喊:“我们太饿了,不能出城投降,如果给我们~些吃的东西,我们可以听命。”

蒙古人信以为真,派人送去几头牛和一些米,娄的部下接过食物,又关紧城门。

蒙古人登高涂望,只见宋兵忙着煮米、宰牛,各司其事。

吃过饭后,宋兵气力鼓足,便吹起号角,擂响军鼓,蒙古兵以为他们要出战,整甲以待。

只见宋兵拥出一门大.火炮,点燃引信后,立即爆炸,声如雷霆,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城壁崩塌,蒙古兵近前看去,宋兵200余人皆被炸死,连守在城外的蒙古兵也被震死许多。

足见这种铁火炮的威力之大。

古代人所称的“铁火炮”

,与现代军队装备的大炮截然不同,那时的火炮,在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大型地雷,形体笨重,其爆破性强,但不具备发射机能。

那时借助抛石机或人手抛shuhaige7;

,所shuhaige7;

距离有限,而且目标难以准确,多用于炸毁敌方的城防设施,在攻守城的战役中使用最多。

元代铁火炮的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元世祖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都使用过铁火炮。

第一次是在12744f,无军在忽敦等率领下,同日军交战于博多。

据日利八幡愚童训》记载,元军登岸后,指挥者居高临下,命万人发射短而毒的箭,一时前如雨下,毒焰弥障。

退兵时发“铁火炮”

,声如雷霆。

日本兵被这炮声惊得目瞪耳聋,不知所措。

这~仗打得日军惨败,而元军也因弓矢用尽,不得不退兵。

第二次是在1281年,元军在范文虎等人率领下再度东侵日本,进攻壹读、激流时,曾发“铁火炮”

击败日军,并杀死日将少贰资师。

但此时无军遇到飓风,兵士各自逃生,天灾使士卒陷没10万人。

曾参加过这两次战役的日本画家“竹崎季长”

,战后将亲眼目睹的战斗场面描绘出来,并于1292年汇集成画册,题名为《蒙古袭来给调》。

其中有一幅是画元军施放“铁火炮”

的真实场景,画的左边是无兵,右面是日本兵,中间地上有一只呈炸裂状态的“铁火炮”



这只铁火炮下半部还完整,上半部已炸碎,碎片飞起,火焰四射。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这只铁火炮里两半合成的,就是金人的“震大雷”

4种形式之一的“合碗式”



我国劳动人民在13世纪初创制的两个半完合铸雷壳的方法,在过了4个世纪之后,欧洲各国才使用它来制造炮弹。

明代的炸弹种类增多,燃放方法也大有改进。

依炸弹的质料不同可分为铁弹、木弹、石弹、泥弹等。

铁弹有“击贼神机石榴炮”

,它类似现代的手榴弹。

用生铁铸造,形状像成熟的大石俄。

上端留~孔,内装火药和毒药,将药装满大半,再放击败神批石榴炮火一个酒杯,杯内燃火种,用铁盖将石榴炮口塞紧。

炮外壳涂成白色,上面绘成五彩花草。

临敌时,可用手投shuhaige7;

,以炸敌兵,也可放置路旁,待敌人拾取后,动摇火种,立即引爆弹炸,炸死敌人。

石弹有“威远石炮”

,是一种类似地雷的炸弹,用石凿成,内装火药2斤,小石千二00枚,用大石弹塞炮口,外观呈椭圆形,弹壁较厚。

另外凿一火眼安装引线和发火装置,并用蜡封口固定,外接长绳以各拉发。

守城时可置于城下敌人易接近处,野战时放在敌人必经之路上,稍施遮掩,乘敌不备时,拉绳引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