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94章 院士知道我(1/2)

徐铭结合自身情况考量,最终还是将毕业论文选题确定在数论上面。

而筛法则在数论中,占据着核心与基石般的地位。

甚至其意义和价值远超解决个别猜想,是探索素数分布不可或缺的强大工具。

本质是在于从整数集合中,筛除那些具有某些不良素因子的数,从而保留或估计目标集合的大小及存在性。

属于研究素数分布最直接自然的方法。

从埃拉托色尼到陈景润院士,筛法是初等的,他则想尝试融合解析数论中的工具。

对筛法优化扩展威力,使之能够处理更精细的问题。

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数学学科经验值,也会随着筛法升级而增长。

张鲁平不喜欢干涉学生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徐铭这种思维明确数学天才。

如果强行为其圈定选题,反而会扼杀天赋。

只有如当初刘新杰感到迷茫的学生,他才会适当给出选题建议。

指导他们完成毕业论文。

尽管清楚徐铭接下来要面临不小挑战,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支持。

“既然你已经有了方向,那就放手去做吧。”

张鲁平放下手中纸张沉声发话,看向徐铭的眼神中满是鼓励和期待。

下秒。

他未做停顿,紧接着又继续往下说。

“关于数论筛法,院里面郑以中教授研究最深,且和陈景润院士有过深入交流探讨。”

“你可以多去向他请教。”

“能够对你的毕业论文起到很大帮助。”

虽然先前郑以中对徐铭很满意,为能收作学生,连好珍藏的茶叶都给拿了出来。

眼下让徐铭去请教,怎么看都有种送上门的感觉。

但他不得不承认,在数论筛法领域,确实没人能比得上郑以中。

反正眼下徐铭已经选定导师,自然不能随意更换。

其将来数学水平成就越高,他这个研究生导师也会更加有面子。

自不会介意自个学生被别的教授指导。

徐铭将这句话听进耳中,脸上顿时浮现出欣喜,没想到郑教授最擅长的竟是筛法。

且还和陈景润院士交流探讨过。

如果提到筛法,那么对于数学人来说,首先想什么无疑是陈景润。

其研究的加权大筛法,可是成功将哥德巴赫猜想给推进到了‘1+2’。

这是数论领域的里程碑。

他对郑教授的了解,除给本科生上专业课外,便是去年期中考试的时候给他出屠神题,若不是今天导师提及还真的不知道这些情况。

于是未作迟疑,当即点头沉声表示。

“我会去拜访郑教授的。”

“嗯。”

张鲁平闻言堆出满意笑容,随即话锋一转又询问起另外的事情。

“对了。”

“过两天是不是,奥运场馆技术竞标就要开始答辩?”

“许教授已经通知过了,让我负责主讲。”

徐铭如实回答这个问题。

“这是好事。”

“你能在编程算法领域有所成就,将来更有利于你的发展成长。”

“同时也能辅助解决数学问题。”

张鲁平对徐铭的话给出较高的评价。

话音才刚落下,没有任何停顿又接过话茬讲。

“毕业论文不用太着急,你相比别人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完成。”

“我知道了导师。”

徐铭深以为意道。

接下来的时间,张鲁平也不再耽搁徐铭,习惯性嘱咐两句便让徐铭去忙自己事。

旁边刘新杰自从听到徐铭的毕业论文选题,表情到动作便都是僵硬的。

万万没想到有人会主动,给毕业论文上难度。

心里面有很多话想说。

直到徐铭的身影彻底从视野内消失,他这才回过神看向导师开口询问。

“导师。”

“你怎么不劝劝徐师弟?”

“筛法可难研究。”

“要是最后没有什么成绩,浪费了时间不说,还有可能被打击到丧失自信。”

他和这个师弟虽说才相处半年多,但却基本摸清了徐铭在数学上的性格,绝不会说随便弄出点东西,就当做自己毕业论文参加院里答辩。

但真想要在筛法领域搞出成绩,却是很困难的事情。

而长期付出努力研究,看不到成果回报,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状态。

致使对数学的自信受到打击。

所以他才会如此担心, 张鲁平把刘新杰的话悉数听进耳中,自然明白自个学生想表达的意思。

然他却摇摇头,给出不同的观点。

“真正的天才可不会被困难挫折打倒,相反数学研究正是需要勇于尝试,或许就能诞生出一瞬灵感,找到隐藏的重要公式推动进展。”

“就算他感受到阻力,届时也可以更换新的选题。”

“将现在的数论筛法留到研究生或者博士毕业的时候当做研究方向。”

“我明白导师意思了,希望徐师弟早日想开。”

刘新杰满脸认真频频点头。

可惜他这幅为师弟深感忧虑的神情,还未在脸庞上维持多长时间,便因导师接下来一句话立刻凝固住。

“还是多操心你自己的论文吧,明天晚上六点之前修改完发我邮箱。”

“研究生毕业前最少再发表两篇SCI论文。”

“知道了导师。”

刘新杰欲哭无泪,明白晚上又要开启爆肝模式才行。

并且他隐隐有种感觉,自从徐铭进入燕大后,导师对他的要求明显提高了很多。

…… 徐铭从导师办公室出来,本想顺便拐去建模课,找下朱志轩和蒋旭他们。

不过想了想还是没去凑热闹。

下了楼直奔图书馆。

虽说要去找郑以中教授请教,却也不能就这样什么准备都没有便过去,如此非但得不到有用的信息,还会平白耽误两个人的时间。

所以他便计划着,先按照自己思路,尝试用解析数论工具对筛法优化。

并在过程中,记住遇到的问题。

届时全部整理出来,再拿着前去进行请教,最大限度提高效率。

转眼又是三天时间。

伴随数学科学院挑战杯正式开始,蒋旭和朱志轩作为参赛人员被集中安置,进行为期三天的建模编程论文。

临走时徐铭和倪明杰,也不忘给他们加油打气。

而就在挑战杯进行的第二天,徐铭则和郭昊强王雯丽他们坐上商务车。

前往最终竞标答辩地点。

“此次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还是箐华和中科院魔都微系统所,以及海外的东景大学技术团队。”

“魔都微系统所采用UWB超宽带方案,虽然定位精度达到了惊人的一米内,但单设备的成本较为昂贵,奥组委评审会方面应该不会采用。”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