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你管这叫毕业答辩【三合一】(3/4)
单纯研究论文,更多是在自己的立场上理解。
和亲耳听作者讲解,感觉完全不同,有些先前不是很明白的地方更容易恍然大悟。
这也是为什么,想来听一场本科生毕业答辩的原因。
至于教室内已经完成答辩的学生,脸上表情则是一个比一个懵逼。
脑海中闪过大量问号。
我是谁?
我在哪?
尽管很努力的去听报告内容,依旧很难去理解其中多尺度解析筛法的精妙,以及对斐波那契数的无穷性证明。
心中不得不感慨,徐铭能有今天在数论的成就,确实是实至名归。
不过相比较其他答辩学生,台下众多教授院士可不会依旧保持沉默。
几乎不等张鲁平开口,来自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郭院士便率先提问。
“徐铭同学。”
“关于你方法的核心创新点尺度函数,能否具体解释在积分表达式中,Φ(s;
x)如何精确抵消掉那些导致奇偶性偏差的震荡模式?”
对自己的多尺度解析筛法,徐铭只能说早就熟悉的不能再熟悉。
各项核心问题都牢牢掌握。
面对提问自然不会感到棘手,略作思考便从容不迫给出详细回答。
“谢谢郭院士,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传统筛法的奇偶性问题,可以理解为当我们试图通过围道积分捕捉素数信息,在临界线附近的零点分布及关联的级数震荡,会引入一种系统性的相位干扰。”
“这种干扰在组合求和时,会表现为破坏性的正负抵消或放大。”
“导致主项被污染甚至淹没。”
“Φ(s;
x)的核心作用,就是作为一个相位调制器和振幅选择器。”
“具体在Re(s)=1/2的敏感区域……”
…… 最终在多位教授提问和徐铭完美解答下,答辩环节相比其他学生足足延长了大半个小时。
并在教室内响起的热烈掌声中,徐铭从讲台回到自己的座位处。
接下来的时间,经过张鲁平等几位教授决议,当场宣布今天参加毕业答辩的学生全部通过,顿时又传来不少人下意识的欢呼声。
而待众人退场的时候,张鲁平和田纲两人,都丝毫没有闲着。
为徐铭介绍今天来的数学教授。
但要说其中最为高兴的,那无疑是张鲁平。
他作为徐铭的导师,上午不知让多少老友羡慕,笑得脸颊不知多出几道褶子。
“恭喜啊老张,培养出这样一位天才学生,将来成就肯定不会低。”
“下次去我们学校交流,可要带上你这位学生。”
“年纪轻轻便推动数论领域的发展,这天赋我看丝毫不输陶哲轩。”
“果然数学的发展,还待要靠年轻人。”
面对大家的称赞交流,徐铭和导师依次回应,脸上保持着谦逊笑容。
不骄不躁。
热情自信。
田纲将这幕看在眼里,心中却并未有太多羡慕。
毕竟下个月,他就要带着徐铭去波恩大学,参加今年的国际数论会议。
到时候让众多海外数论学家惊叹,他这个某种意义上的导师自然会更加有面子。
直至仅剩下院里的自己人后,田纲先是不吝啬的对徐铭称赞一句。
“今天表现不错。”
伸手拍了拍徐铭的肩膀,接着又往下讲起正事。
“你参加国际数论会议的手续都审批完了,有我和学校给你担保。”
因为徐铭这段时间参与北斗项目,尽管只是和燕大合作的算法模型这块,不涉及工程实现细节和系统架构。
但要前往波恩大学的话,仍需按相应流程审批手续。
不过有燕京大学和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担保,整个过程倒称得上非常顺利。
话音才刚落下,不等徐铭开口礼貌道谢,又抛出两个新的问题。
“对了。”
“关于会议上的特邀报告内容,你怎么打算的?”
“和今天的毕业答辩内容相同吗?”
“仍旧聚焦多尺度解析筛法,但会有新的东西。”
徐铭摇摇头暂时卖了个关子。
既然是在国际数论会议上进行报告,面对台下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数论学家,单纯去讲论文中的内容,难免会让人觉得重复失去惊喜。
为此他特意在多尺度解析筛法上,融入一些新思路。
相信会给数论界带来新轰动。
田纲听到徐铭这句话,顿时眼前一亮,对这个所谓新东西充满好奇。
连带旁边的郑以中教授皆是如此。
两人正交谈到这里,只见信院的许崇兴教授走过来。
名义上徐铭也是他的学生,信院硕士研究生,面对这种毕业答辩重要时刻,肯定要来亲眼见证,就是心里面情绪多少显得有些复杂。
当初看到徐铭在编程算法领域的天赋,这才不惜去挖数院的墙角。
最终达成两个学院共同培养目标。
让其参与燕大北斗算法模型这块的项目,除是张乃同院士亲自向总孙稼栋院士推荐外,他也想丰富积累徐铭的经验和阅历。
毕竟这种机会,别说是硕士研究生,哪怕博士后都可遇而不可求。
并且也没指望徐铭,能像在奥运场馆无线定位项目中那样做出贡献。
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嘛。
结果万万没想到,徐铭在理论数学领域,竟会进展的如此迅速。
凭借一篇论文引起数论界狂欢不说,还被国际数论会议组委会特邀进行报告。
这种资格很多数学教授都拿不到。
如此看来倒应该放手,让徐铭专注于理论数学研究。
奈何想到徐铭在奥运场馆定位项目的表现,就又觉得这样实在太过浪费天赋。
心情五味杂陈下,他暂时把念头抛在脑后,向徐铭传达北斗总工程设计师孙稼栋院士的话。
“徐铭。”
“孙院士让你在国际数论会议上好好表现,为咱们国内数学界争光。”
“告诉海外数学专家,来自东方学者的实力。”
把许崇兴教授的话悉数听进耳中,徐铭顿时神色一正斩钉截铁回答。
“我会的。”
接下来的时间,田纲院士和导师张鲁平,又针对这次数论会议向徐铭告知必要的注意事项。
中午更是一起在学校食堂里吃饭。
与此同时。
燕大未名社区论坛上,两个新发布的帖子,很快成为讨论热度最高的存在。
“燕大数院史上最高规格毕业答辩,你见过答辩委员会比答辩学生还多吗,沾徐师兄的光有惊无险通过。”
“今天刚得到的最新消息,徐师兄将出席下个月的国际数论会议。”
尤其跟帖数量,尽管处于吃饭时间段,增长速度都丝毫没有减少。
甚至连其他学院的学生,都很感兴趣参与讨论。
“刚听学长说今天的毕业答辩,好家伙几个院士一大群数学教授,感觉单是想想估计都腿肚子发软。”
“这种毕业答辩阵容,确实打破学校记录了,感谢徐神创造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