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你管这叫毕业答辩【三合一】(2/4)
随口参与话题回应一句,接着快到熄灯时间,便也不再耽搁选择上床休息。
翌日。
几人一起在学五食堂吃完早饭,倪明杰等人因要上必修课提前离开,分别时并没有再提及徐铭答辩的事。
没办法。
就凭徐铭的毕业论文水平,纵使全院学生答辩都不通过也不会包括他。
自然没甚好担心的。
徐铭轻车熟路独自来到理教楼,找到答辩教室后直接迈步走了进去。
抬眼向教室内看去,发现已经坐了几道身影,正埋头熟悉报告阐述文稿流程。
其中老熟人严伟豪和高科刚好在内。
并在注意到徐铭之后,下意识高兴的打起招呼。
“这边徐铭。”
闻言徐铭朝两人望过去,回以淡淡笑容,直接走到两人旁边的空位坐下。
不过他们的喊声,可把其他人惊的不轻。
纷纷抬起视线确认来人是徐铭,脸上大多是一种生无可恋的表情。
显然大家都知道徐铭本科毕业论文的含金量。
严伟豪和高科则截然相反,趁着答辩委员会进场的间隙同徐铭讲起话。
“还真是缘分啊徐铭,咱们居然分到同一场,中午答辩完去外面吃饭吧。”
“上回你给我们指点论文,还没来得及道谢呢。”
“冯教授对我们俩的论文很满意,还说让我和伟豪读他的研究生。”
高科接过严伟豪的话特意补充句。
从两人脸上的笑容和自信看,确实没有乱说。
“恭喜。”
“我也就是简单给了些方向建议。”
徐铭听完两人的话谦逊回应句。
可惜这份自信笑容并未在脸上停留太久,很快当此次的答辩委员会成员进场,表情瞬间僵硬在脸上以至于半句话都讲不出来。
就连徐铭都眼中流露出意外,实在没有想到。
因为除导师张鲁平教授和郑以中教授,以及冯长平教授几人之外,同行的还包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内的田纲院士和下面几位研究员。
甚至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专家。
里面有人曾担任高教社杯专家面试评审成员,相对来说倒称不上陌生。
而除此之外,更有几位叫不出名字的人员,基本可以确定是数学教授。
尤其连许崇兴教授都凑了热闹。
面对这乌泱泱一群身影,数量都超过答辩学生。
无形中瞬间弥漫出庞大的压力。
“这次答辩委员会的数量,是不是太多了点?”
有人咽了口吐沫紧张程度爆表。
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使得答辩教室内,不受控制的传出些许杂乱声音。
“我还是头回见到这种规格的本科答辩,教授人数比答辩学都多啊?”
“这已经不是人多少的事了吧,光数学院士我都认出来两个。”
“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田纲院士,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郭院士。”
“那位好像是箐华的教授。”
“这还是本科生的毕业答辩吗,说成学术报告交流会我都信。”
…… “我收回刚才的话,真不应该和你一起答辩。”
这时严伟豪颇为幽怨的看向徐铭回答。
高科则如小鸡叨米似的点头同意。
徐铭将这幕全部看在眼里,饶是平时面色平静,此刻也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他哪能不知道,此刻突然过来这么多教授,甚至院士都参加燕京大学数院本科生毕业答辩,大概率是因为他那篇关于多尺度解析筛法的论文。
对此他也颇为意外。
本想着论文已在数学年刊发表,像这种普通的本科生毕业答辩不会太重视。
估摸着就正常三位教授组成委员会。
结果这怕是都快有三十位。
妥妥打破了燕京大学,历年来的毕业答辩记录。
待众多教授和院士坐下后,或许注意到其他答辩学生流露出的忐忑情绪,只听学院主任张鲁平开口解释。
“大家不用过多紧张。”
“依旧按照正常流程参加答辩就行,除我和郑教授冯教授之外,其余人并不会对毕业论文进行提问。”
伴随张鲁平教授的话音落下,其他人虽稍微松口气。
但脸上依旧可见压力。
毕竟就算其他教授院士不参与提问,被这么多专家盯着心里压力也绝不会低。
待毕业答辩正式开始,冯长平教授率先念出上场进行报告的学生名字。
“严伟豪同学。”
本就眼神幽怨的严伟豪,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整个人顿时怔住。
约摸顿上数秒钟,这才叹口气站起身来,以一副慷慨赴死的样子朝讲台上走去。
高科握拳做了个握拳动作道:“支棱起来,别丢份。”
“加油。”
徐铭则吐出两个字。
很快严伟豪站在台上,找出自己的PPT,正式开始毕业论文学生报告。
“我研究的课题是……”
事实证明张鲁平教授确实没说错,在后面的核心答辩流程环节,均是冯长平等三位教授依次主导提问。
因为严伟豪的论文在冯长平高要求下,完成度本来就比较高。
又加上徐铭的指点,足以称得上是篇优秀毕业论文。
整个表现属于可圈可点。
进展颇为顺利。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转眼教室内,就只剩下徐铭还未上台进行答辩。
“下一位徐铭同学。”
“答辩题目是一种全新的多尺度解析筛法,证明斐波那契数无穷性问题。”
当大家熟悉的名字终于在教室响起,立刻便吸引现场所有人的目光。
包括那些没什么兴趣教授院士,都瞬间变得精神起来集中注意力看向台上。
说起来这还是徐铭头回,面对这么多教授院士,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不过相比较其他人,他要显得镇定的多。
站在台上说完开场白,刚要进入正题,又听导师张鲁平接过话茬解释两句。
“今天过来参加你毕业答辩的人中,基本都看过你那篇数学年刊论文,甚至不乏国内数论领域专家学者。”
“所以都想来听你对多尺度解析筛法的报告。”
“另外田院士觉得,这对你是个锻炼,刚好为下月的国际数论会议特邀报告做准备,便同意了今天这场特殊的本科毕业答辩。”
“你不用有心里压力,按照原计划讲。”
把导师的话悉数听进耳中,徐铭点了点头,随即正式开始自己的报告。
他从多尺度解析筛法的函数公式,讲到把筛法问题转化为复积分问题,并通过学校的服务器验证数值。
最后借助多尺度解析筛法,实际应用巧妙证明斐波那契数中存在无穷多个素数。
虽然只有短短不到半个小时的内容,却让台下一众教授院士脸上频频惊讶之色。
对徐铭巧妙绝伦的思维,以及多尺度解析筛法的含金量价值更加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