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临阵生娃(1/3)
余光钟的信寄到了《星星》诗刊,这是一个川省的文学杂志,地址在蓉城。
而创始人流沙河仍然在京城,他已经在京城居住了小半年。
编辑部打电话找到流沙河,说明情况,把信件原封不动的送到首都来。
流沙河相当激动,等不及这一封来自跨海信件送到,就直接去找余切。
流沙河先去《十月》编辑部,没找着,又去余切在鼓楼大街的居所,还是没找着,有人告诉他,余切已经搬了家;
最后流沙河在燕大附近的蒋家胡同找到余切。
一敲门进去,流沙河道:“余切,你怎么住这了?”
“我在燕大欠的课太多,忙着学习,又要写小说,索性住在这里。”
余切在首都已近有三个住处,一个是鼓楼大街的老地方;
一个在景山公园;
剩下一个就在燕大校园附近。
“哦,就在学校,难怪!”
流沙河明白了。
他大致打量了一下余切现在住的地方,虽然不如他在鼓楼大街的豪华,但却打通了左右和中间的三套房,使之连起来成为一个早期“豪华大平层”
,家电、书籍应有尽有。
茶几正中央, 还有个硕大的芒果放着。
冬天吃芒果!
奢侈!
余切在手上切了一小片儿给流沙河:“你也吃点?”
“来,来点吧。”
1月份正是特别冷的时候,余切这个住处,却有二十好几度。
“稀奇,你这怎么这么暖和?”
“我装了中央空调。”
余切说。
“那一套得好几万吧......
不愧是燕大,研究生也能住上单人间,条件就是好。”
余切笑道:“这一块儿是燕大教师的家属区,院里面有教授要随女儿出国,我给全买了。”
“多少钱?”
“不贵,八百块钱一平方米。
’ “那中央空调呢?
多少钱!”
“不知道,松下在大陆的总裁是我的书迷,他来拜访我,我说我最近写字手冷,他激动得落泪,立马送了一套。”
流沙河忽然想起来,去年11月份,好像有消息说:余切的小说在日本卖得不错,恐怕光是在那就有好几百万元入账。
真是出手阔绰啊。
怪不得宝岛人也欢迎余切,他们那里最追捧有钱人,怎么会不喜欢余切呢?
现在余切的《潜伏》如果在宝岛出版,怕是更要赚一笔稿酬了。
流沙河说明来意:“我之前给你提过的那几个宝岛作家,一起给你写了信,他们希望和你当面交流。”
到哪里去交流?
流沙河再一次提到聂华令组织的那个爱荷华大学“国际协作交流会”
,说道:“我以为这个场合是比较合适的。
不在大陆,不在宝岛,在美国爱荷华大学。”
余切却笑了:“先不要着急。
我们现在的情况,在美国见面的确是比较好的,但是未必要在聂华令那里,你先等我看到信件。”
一周后,信件送到了余切这里。
流沙河又过来,这次还有王?
,两人亲自把信送上门。
王?
一见到余切就说:“中国该有一千个,一万个余切!
你快看看怎么回。”
余切打开余光钟写来的信。
上面的内容很简单:余光钟介绍了一下宝岛这边对余切作品的印象。
他的说法十分含蓄,用“蚂蚱”
来表示“《潜伏》”
,用他家的“菜园子”
来表示“宝岛”
。
靠,这特么写得跟加密文件一样。
余光钟也是个人才!
中译中之后,大概意思是这样:一开始,当地很吃惊,竟然敢把余则成写成一个军统出身,而且有信仰有追求??
这小说是否有其他版本?
是不是存在引进后的美化?
是不是大陆作家的奸计!
小说本就优秀,又是大陆的作家来写的,一时间受到很大欢迎。
然后,小说演变到中期,剧情中那种批判的意思很明显。
当地又道:这小说简直用心险恶之极,作者把人骗进来,实在是坏的流脓!
这都是特么的阴谋啊!
于是,不许再看余切的书,不许再公开场合提起这本小说。
然而此时小说已经流传甚广,大家都偷摸着看。
最后,剧情进展到百万大军围城,津门情报站即将覆灭。
情报站三巨头中:李涯意外身亡,余则成靠录音带扳回一城,吴站长差点也被送去砍甘蔗,整天为自己谋后路......
吴站长把余则成叫来,冒出经典语录:李涯整天忙着 查间谍,找内鬼,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难道我们的覆灭,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津门站,一个情报导致的吗?
那么多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去了,那么多战功卓著的正编军丢了,什么原因?
这一段既幽默,又格外严肃,是事实,又带有感慨,很可能打动了那边。
余光钟在信中写道,连那边的人也为这一段拍手叫绝:咱之所以一败涂地,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
吴站长好啊,吴站长这段话得学。
余切看完这封信,王?
就说:“余切,你怕是要立刻回一封信过去!
虽然两岸的学术界早已经在私下交流,但在这种公开场合,谈论到这种性质的小说,却是第一次。
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我希望这几封信件都连载到《人民文学》中去,将来说不定会变成有意义的历史记录。”
“这感情坏!”
余切立刻着手结束写信。
余切的信也很复杂,既然陈小旭那一批人邀请我去宝岛,余切就反过来,请我们来小陆。
陈小旭的祖籍是金陵,从大到小都在金陵长小,47年去了宝岛。
我这首《乡愁》正是在宝岛家中写出的,由于小胆的表达了“乡愁”
的情绪,那首诗一经写出就震惊文坛。
我人在宝岛,“诗却比人先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