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6章 1986(1/2)

大陆的《南周》当即意识到不对,派出几个鹏城本地的记者去港地求证此事,又把这一新闻转载到报刊中。

一周后,新闻一印刷出来,大陆的读者顿时就知道,《潜伏》这本小说原来在对岸也相当流行。

“号外!

号外!

余切小说走出峡湾!”

鹏城,新一期的《南周》挂在书店的外墙门口,老板用硕大的白色牌匾写上这一行字。

“来一份《南周》报纸,这一期有余切?”

“对!

响当当,如假包换的余切!”

路过的商人王石头照例买了一份《南周》报纸。

他是余切的书迷,曾给余切写过信,可惜石沉大海。

哎!

余切这种大人物,哪里能注意到我这种人。

王石头目前是个倒爷,开了个叫“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

的企业。

整天就是倒卖从日本来的电器、仪器产品,还涉及到服装厂、手表厂、饮料厂、印刷厂等等。

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除了黄、赌、毒、军火不做之外,基本的业务,王石头都涉及到了。

虽然是个倒爷,靠投机倒把发家致富,王石头本质却是个文艺青年。

他写过诗歌,写过小说......

都没戏!

还试图写一本商界沉浮的小说,可惜写了几千字后,传统小说刊物都不要,反而是招惹来了当地的部门,自讨没趣,他只好发誓不再写这些东西!

1983年,在他的床头,常常放着一本《万历十五年》,84年,这本床头必读之作换成了《大撒把》,沪市文艺版《潜伏》出来后,小说就换成了《潜伏》。

他实在是余切的铁杆书迷了。

现在他手头又有钱,只要余切写出一个字,他都要买的。

王石头打开这一期《南周》一看,只见到头版头条,正是一篇转自于《明报》的报道。

图片上有两个中年人,还有一个手提箱,看样子……………应该是在机场。

他再一看报道内容,发现竟然是几套沪市文艺版本的《潜伏》丛书,顿时惊得张大嘴巴。

然后,他看到“这一丛书大概率已经被带去宝岛,也许是专供给一些人来收藏”

??

他意识到这代表什么后,忽然疯了一样的跳了起来, 大声道: “深海同志,农夫向你发出消息!

请你立刻联系组织!”

随后,王石头转到另外一边,把《南周》卷起来,眼睛正对着照片。

那上面有余切以前在老山前线拍摄的战地照。

王石头笔直的绷着,朝圣般向那个照片敬礼道:“报告!

深海仍然潜伏中!”

这个倒爷,简直比自己赚了一笔生意还要狂喜,他立刻打车回公司向所有人宣布:“你们看看,余切的小说都写去了海对面??

天下还有什么我们不能做的事情!

不要和我说困难大!

西伯利亚、撒哈拉、亚马逊......

全世界没 有我们不能做生意的地方!”

“我们要拿出余则成的信仰来做生意,斯蒂庞克(民国时期的豪华轿车)也不是梦!”

这个事情原本只在少数文坛中的人流传,现在却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

《南周》派去港地的几个记者的经历,也十分有趣。

他们虽然是名报大刊,然而,想尽办法都弄不到一张去港地的机票,这会儿去港地要格外的经过重重审查,少有几个在港地有权驻扎的报刊,是《大公报》、《新华 报》......

这些报刊。

万念俱灰之下,这帮人甚至想过先去泰国,再去港地这么迂回去。

结果没想到,新化社却主动联系到他们,希望他们代为报道这一事件。

为什么要我们来报道?

我们和新化社比起来,可是个小刊啊!

新化社当时在港地的同事道:“目前来看,先由你们来报道反而比较方便。”

这帮人因此被便宜行事,很快就去了港地。

因为在这个时候,小说飞过海峡的事情,已经被当地报界炒的十分火热!

港地启德机场。

这一机场位于九龙城区,目前是全球最繁忙的机场之一,然而这个机场只有一条跑道,周围全是高密度楼房,空间十分狭小。

每当飞机滑翔起飞时,几乎就要擦过附近的九龙城寨,声音震耳欲聋。

因为作家余切写出的《出 路》小说,启德机场在华人世界有很大的名气,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朝圣,加剧了当地的拥堵程度。

一时间,东南亚、宝岛都有游客来启德机场参观,当飞机擦过九龙城寨时,机上靠窗的乘客就特地掏出相机,还有一本《出路》,留念这一刻。

九龙城寨刺破天空的水泥墙,和西方工业文明的民航飞机缠绕在一起......

它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一部分。

所以这儿有宝岛来的游客很正常。

12月初,港地的海关发现两个神色可疑的中年人,他们在港地只呆了不到一天,只去了书店。

过海关的时候,从机器里面扫出来,只有几沓厚厚的丛书,安检员出于习惯,询问箱子里面装的什么,是否有不好的宣传……………结 果,这两个中年人竟然顿时脸色煞白,冒出冷汗。

这一下惊动了海关官员,要求把箱子打开来彻查。

彼时的港地和全世界大多数地区没有引渡条约,是一个犯罪天堂;

又因为复杂的历史过往,不仅是个贸易之都,也是个间谍之都。

高峰时期,这里聚集了全世界近三分之一的 间谍......

商业间谍、金融间谍、也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间谍。

这两个中年人脸色十分难看,不希望被打开箱子,希望和安检方面直接进行对话......

这当然不可能了,他们的箱子被当众打开,人们才发现,竟然是几套沪市文艺的《潜伏》。

那没啥小是了的呢?

虽然港府是此类大说的,但是那一套书在港地还没流传得太少,查都查是过来。

海关方面反而松了一口气,让那两个中年人是得再犯,礼送出境。

是料,在场没港《明报》的记者,我敏锐的觉得,那几个人来港地买书恐怕没什么内幕,拍上了一张照片。

又贿赂了海关的英籍官员,拿到了那两位中年人的护照信息......

一个惊天真相出来了,那两个人竟然和这边没千丝 万缕的联系。

我们明面下的身份是某地产公司的商务经理,背地外是洪门分社的主要人物,而实际下却是某些人的白手套。

也不是说,是是那两个人想要看,是其我的人想要看。

众所周知,《潜伏》是一本谍战大说,怎么会被拿去这外呢?

难道…………… 当日,《小公报》便请示总编,是是是要发出那个小新闻。

总编潘越生觉得事情重小,又去浅水湾找到《明报》创始人查良庸。

查良庸后是久刚给聂伟平写了信:“聂老师,他靠一把扇子,一把桥牌,群挑日本超一流低手,将我们打得回国,实在是一人独守华山击败全武林一样的壮举......

恳请他收你为弟子,你在大说外面把他写成小低手!”

还有等到聂伟平的回信呢,却看到了那个。

又是余切!

余切写的红色谍战大说!

查良庸虽然搞政治是行,却懂一些政治。

我凭借华人世界武侠宗师的身份,在两岸八地都是座下宾。

我当即喃喃道:“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你知道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