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八章 种土豆(1/2)

回到悦来楼后院,刘启已经在等他,灯笼照着他的脸,看不出喜怒。

“刘启哥,拿回来了。”

赵虎把袋子往桌上一放,发出闷响。

刘启没说话,解开袋子倒出几个土豆,拿起来掂了掂,又刮开点皮,闻了闻土腥味。

是他记忆里的东西,没错。

“就这么点?”

“张大户就买了这么多,西域商人带来的全在这了。”

赵虎的语气透着紧张。

“够了。”

刘启把土豆重新装回袋子。

“有这十七八斤,明年我们就能种满三十亩地。”

这话一出,旁边的刘宽头和赵虎都愣住了。

“当家的,这十来斤东西,怎么种三十亩地?”

“就算是高粱种子,三十亩地也得几百斤。”

刘启看了他们一眼。

“这东西,不需要用整个来种。”

他拿出一个土豆,用小刀切成好几块。

“你们看,每一块上面,只要有这个芽眼,就能长成一棵新的。”

“一个土豆,能当七八个种子用。”

“我们现在种下一批,等长出来,再切了继续种,一变十,十变百。”

这种种植方法,颠覆了刘宽头他们几十年的认知。

庄稼还能这么种,和法术没什么区别。

“可现在是冬天,地都冻上了,怎么种?”

赵虎提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种不了,就让它能种。”

刘启的语气很平淡。

“传我的话,让村里的木匠和壮劳力都过来。”

“我们要在后院,盖一个暖房。”

下溪村的人没听过暖房这个词。

当刘启画出图纸,说要用木头搭架子,铺上油麻布和茅草,再用泥封严,只留几扇窗户时,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

“当家的,冬天盖房子,这活不好干。”

“而且就为了种这点东西,费这么大劲,值吗?”

村里的老木匠刘师傅,看着图纸直摇头。

“这架子看着不结实,冬天要是下大雪,肯定会塌。”

“还有这油麻布,得花多少钱,还不如留着给乡团的兄弟们做件棉衣。”

反对的人很多。

村民们不是不信刘启,而是这件事超出了他们的理解。

在他们看来,冬天就该待在家里,省吃俭用等开春。

花大力气和本钱盖个没听过的暖房,种没见过的庄稼,这是拿全村的家底胡闹。

“都听我说。”

刘启的声音不大,却压下了所有嘈杂。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觉得我乱花钱,瞎折腾。”

他指着那袋土豆。

“但这袋东西,关系到我们明年是继续给王景当狗,还是能站起来做人。”

“你们以为,我说的亩产两千斤,是随口胡说的?”

“那我就让你们亲眼看看,这东西到底是不是神物。”

“这个暖房,我不仅要盖,还要盖得最好。”

“我要让土豆在冬天里发芽,结果,让你们在开春之前,就看到堆成山的收成。”

“到时候,你们就不会再怀疑我说的每一句话。”

刘启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钱,我来出。

力气,你们来出。”

“谁要是现在觉得不值,可以退出,我绝不勉强。”

“但今天退出的人,明年开春看到别人家分土豆的时候,别眼红。”

利害关系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这是一个选择,一边是眼前的安稳和怀疑,另一边是刘启许诺的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未来。

没人再说话了。

他们想起刘启之前的每一次胡闹。

开酒楼,被人嘲笑。

组建安民队,被人说是找死。

结果,悦来楼成了平阳镇最火的酒楼,安民队成了官府承认的乡团。

这个年轻人,总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当家的,你别说了,我们干!”

一个壮汉把斧头往肩上一扛。

“不就是盖个房子吗,我们听你的。”

“对,干了,我就想看看冬天里长出来的庄稼是什么样。”

接下来的半个月,下溪村的后院里一直挺忙。

刘启几乎每天都盯着,尽量把事情做得周全。

木料只挑结实的,全都用卯榫接起来。

油麻布泡过桐油,既能透亮,还防点冷。

这暖房虽然有点像温室,可不少地方还是老手艺。

村里人过来看,只觉得稀奇。

到底管不管用,谁也说不清楚。

最后盖上一层土,把缝都抹严实,暖房就算建成了。

从外面看,这屋子不高,也不怎么方正。

门一推开,屋里头的热扑面而来。

屋里的景象和屋外完全两码事。

大家跟着刘启一进屋,人就都站住了。

“当家的,这屋有点门道。”

刘宽头在空气里挥挥手,大概觉得有些不同。

“油麻布加层泥,这屋还能守住热?”

旁边的人低声嘀嘀咕咕,把屋子左右瞧了个遍。

照他们以往的做法,真没见这么盖过房。

刘启没理这些话,喊人把那袋土豆抬过来。

“来,我让你们开开眼。”

他把袋子口解开,把土豆倒在地上。

大家盯着地上的土豆,一个个眼神都有期待。

土豆个头都还行。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