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七十八章 和风细雨(3/3)

南京文枢坊的一处茶楼内,几名落魄文人正在借酒消愁。

为首的老者叹了口气:“科场蹉跎二十年,如今连束?

都收不到了。”

这时茶楼掌柜走了过来:“几位先生,孝陵那边正在招揽文人编书,待遇从优,可愿一试?”

“编书?”

几人面面相觑,“是哪家书院?”

“听说是皇孙在孝陵办学,要编撰新式教材。”

“噢?

难道是那位至纯至孝的三皇孙?”

“正是!”

几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孝陵,没想到接待他们的竟是皇孙本人。

“诸位先生请看。”

苏宁将一叠书稿推到他们面前,“这是本宫设想的《国学》教材,不仅要收录经史子集,还要加入历代名臣奏议、治国方略。”

为首的老儒生陈瑜翻开书稿,顿时眼前一亮:“这......

这是将《论语》与《资治通鉴》相结合?

妙啊!”

“不止如此。”

苏宁又取出另外几本手稿,“《算学》要包含账目实务,《格物》要讲解天文地理,《农学》要收录耕作技艺,《工学》要记载匠作秘法。”

另一位擅长算学的文人李贽激动地说:“皇孙此举,是要培养经世致用之才啊!”

很快,孝陵东侧的几处偏殿就被改造成了编撰馆。

数十名文人在这里日夜奋笔,按照苏宁的设想编撰教材。

不时能听到激烈的讨论声: “这一段真的该用《朱子集注》吗?”

“农书里的灌溉法应该配图说明!”

“工坊新式织机的原理要写进教材吗?”

而在另一边的孝陵学堂,如今已经扩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书院。

三千名学生按照年龄和基础,被分为蒙学、小学、中学三个学部。

清晨,朗朗读书声响彻孝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九九归一,算盘要精......”

“水车之力,在于枢机………………”

常升这日特意前来探望,看到校场上一群学生在练习射箭,不禁赞叹:“允通,这些孩子训练得不错啊!”

苏宁微微一笑:“二舅,这些都是常家旧部的子弟。

他们上午读书,下午习武,将来都是我们大明的好儿郎。”

“只是......”

常升压低声音,“现在淮西各家都争着把子弟送来,会不会太招摇了?”

“无妨。”

苏宁胸有成竹,“来的都是客。

魏国公家的徐辉祖在中学部,宋国公家的冯诚在小学部,就连凉国公家的蓝斌也来了。”

他指着远处的教室:“不过我把他们打散了分班,每班都安排了我们的人。”

这时马和前来禀报:“皇孙,明通商行这个月的盈利已经统计出来,共计八万七千两。

各地加盟商又新开了二十家分号。”

“拿出五万两,用于书院扩建。”

苏宁吩咐道,“再拨一万两,给编撰馆的先生们发双倍润笔费。”

“奴婢明白。”

常升看着外甥运筹帷幄的模样,不禁感慨:“允通,你这书院的开销,怕是比国子监还大。”

“值得。”

苏宁目光深远,“这些学生学成之后,将会是大明最需要的人才。

会算账的可以去户部,懂工事的可以去工部,知农事的可以劝课农桑。”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受过同样的教育,有着同样的理念。”

消息传到宫中,朱元璋看着锦衣卫的密报,对朱标说:“你看看,允?

这小子,都快把孝陵变成第二个国子监了。”

朱标担忧地说:“父皇,三千学生是不是太多了?

而且还有那么多淮西子弟……………”

“让他折腾去。”

朱元璋不以为意。

他指着密报上的数字,“再说,这些开销都是明?

商行出的,又没花朝廷和内帑的一文钱。”

“儿臣是担心,允通年纪太小,如此张扬………………”

“张扬?”

朱元璋冷哼一声,“他这是在给咱大明培养人才!

你看看这些教材......"

他拿起一本《格物》,“这里面讲的水利、农具,哪个不是利国利民的好东西?”

而在孝陵书院内,苏宁正在给中学部的优秀学生讲课。

“今日我们讲复式记账法。”

苏宁在黑板上写下公式,“借和贷要平衡,这是经商之道,也是为官之道。”

台下,徐辉祖和蓝斌等勋贵子弟都认真记着笔记。

他们起初是被家里逼着来的,但现在却真心被这些新奇的知识所吸引。

放学后,苏宁特意留下马和:“这些学生中,特别优秀的要重点培养。

尤其是那些寒门子弟,要多给机会。”

“皇孙放心,奴婢都记着呢。”

马和递上一份名单,“这是本月考核前十名的学生,其中有六个是常家旧部子弟。”

苏宁满意地点头。

他知道,这些学生将来都会成为他最得力的助手。

而这座孝陵书院,将会成为他改变这个时代的最重要基地。

夕阳西下,书院里依然灯火通明。

编撰馆内文人们在激烈讨论,教室里学生们在刻苦攻读,工坊里工匠们在改进器械。

这一切,都预示着大明正在悄然发生着细微改变。

......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