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1 长寿之乡(2/3)

《今古奇观 · 女秀才移花接木》中诗曰:“他年射得如皋雉,珍重今朝金仆姑。”

苏轼的诗中也有这样两句:“不向如皋闲射雉,归来何以得卿卿?”

意为当初如果没有带你去皋泽打野鸡,回来后又如何能俘获你的芳心呢?

一个自古崇尚权力的国度,士大夫娶美妻比比皆是,这个“娶”

字里肯定有太多无奈和冤屈,使得美妻“三年不言不笑”



后来美妻的态度瞬间转变很让人深思,我不信是因其夫“射雉”

并“获之”

,毕竟平常的一次去芦苇荡狩猎,且猎获的只是一只小野鸡,仅此就能博美人一笑,实在牵强,更不足以使一直阴沉着脸的美妻就此回心转意。

我认为让她屈从且接受命运的,不是“射雉”

本身,而是“射雉”

之地。

从贾大夫在如城射杀野鸡算起,如皋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如皋名副其实。

古人常说“皋地高亢,形如覆釜”



如皋像一口倒扣在地上的锅子,如城位于锅底,地势明显高于周边的地区。

如皋每每面对特大洪水,不仅安然无恙,还能救济灾民。

1931 年,江淮诸河大水,苏北地区一片泽国,如皋幸免于难,于是收容灾民,帮助他们在如皋渡过难关。

作为“水边的高地”

,如皋水网纵横交错,湖池散缀其中。

江淮两大水系于此交汇,16 条河道通江达海。

如皋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富,因水而长寿、因水而妖娆迷人。

在如皋,长寿似乎成为了生活常态,“七十小弟弟,八十不稀奇。”

如皋百岁老人常年保持在500位以上,每10万人口中的百岁老人占比,高出世界长寿之乡的标准两倍多。

如皋人长寿的原因说法众多,没有定论,也无需定论。

在我的家族里,祖辈当中有三人活过了一百岁,父亲今年也九十八了。

如皋“长寿之乡”

的名头,实乃不虚。

记得我第一次去水绘园,一走进那里,就被其精致的建筑布局和奇异的园林设计深深折服,不亚于江南的其他著名园林。

紧邻水绘园的是古澹园,这里收藏有非常稀有的千年盆景。

园中展示的如派盆景技艺精湛,令人赞叹不已。

而在水绘园中,还有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曾居住过的水明楼,虽然历史痕迹已然淡去,但其文化价值依旧存在。

东大街是来如皋的必访之地。

这是如皋仅存的老街区,尽管它的名气和繁华程度不如其他古镇,这里却承载着苏中地区特有的历史氛围。

曾有海安人说过,海安石板街的青石板都被如皋人购走,铺设于如皋东大街。

走在这些青石板上,你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流转,也会对海安石板街的消失感到一丝哀愁。

提及古镇,人们都会联想到温婉清丽的周庄、水墨淡雅的西塘、沉稳凝重的乌镇、大富大贵的南浔,而地处苏中水乡的磨头古镇,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

的小家碧玉,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磨头在如皋西南,关于磨头也有一段传说: 相传五代十国时期,有个叫圩岸的地方,庄上住着一个李员外,生有一子三女,长子呆头呆脑,人称大呆瓜,娶了个媳妇却是个恶婆娘。

小女儿名叫李三娘,端庄秀丽,知书达理,尚待字闺中。

一天,李员外在家中祭祖,供桌上摆满了猪头、鸡鸭、水果等供品,堂上没人的时候,一个大汉忽然从供桌底下钻出来,捧住猪头就大啃大嚼。

几个佣人发现后,一拥上前抓住便打。

李员外出来后喝住家人,问他:你是何人,为什么来偷供品吃?

那人答道,我叫刘知远,因在家无法生活,只能出来闯荡,刚才饿得实在没有法子了,才偷吃你家的供品,要打要罚随你的便。

李员外见此人相貌堂堂,不像无赖之徒,就把他收留下来,过了些日子,又觉得他是个人才,就把女儿李三娘嫁给了他;可是李三娘的嫂子却想独吞万贯家财,就冷言冷语对待刘知远。

李员外死后,更加变本加厉。

刘知远是个有志气的人,一怒之下到郴州投军。

嫂子转头又逼李三娘,限她每日白天挑水30担,夜里推磨到天明。

这时李三娘已经怀有身孕,熬到要坐月子的时候,嫂子还不让她休息。

一天晚上,大呆瓜给李三娘送饭,见李三娘推一步喘三喘,实在不忍心,就换三妹歇下来吃晚饭,自己帮着推磨。

谁知道嫂子跟着来到磨坊,一见自己的丈夫帮李三娘推磨,劈手就将李三娘手中的饭碗夺下摔在地上。

这时李三娘忽然感到腹中疼痛,倒在磨子旁边,眼看就要分娩,可嫂子却说她装病,拿起磨棒就要打。

忽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从西南边刮来一股狂风,掀起屋顶,刮走磨盘,其中磨子的上半片就飞到今天磨头这个地方,正好有四个强盗在此吵吵嚷嚷地分赃,磨子不偏不斜地落下来,“噗通”

一声,把四个强盗打得血肉横飞,鲜血染红了磨子,从此,这个地方取名磨头。

旧时,庄上的居民对“飞来磨”

敬若神明,认为它能扶正祛邪,是正义的象征。

下片磨子又向东北飞了二里路才落下来,那块地方于是得名小磨头。

李三娘爬到墙角里苦挣苦熬地生下了一个男孩,用牙齿咬断脐带,并替孩子取名“咬脐郎”



刘知远做了后汉开国皇帝以后,派人找到母子俩,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无与伦比的巅峰之作。

它诞生于明末清初这一改朝换代的历史变革时期,不仅具有崇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传世之宝。

据考证,《红楼梦》里很多诗词,都套用或模仿一代才女董小宛的笔墨,大观园好多景观,也和如皋水绘园相似,加上里面很多和如皋一样的方言,于是有人推断:《红楼梦》其实是出自如皋人冒辟疆之手。

冒辟疆(1611~1693),名襄,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小名绳绳。

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复社骨干。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慈善家,与桐城方以智(密之)、宜兴陈贞慧(定生)、归德侯方域(朝宗)被时人称为“明末四公子”



忆语体文学的开山始祖。

冒辟疆出生在如皋城的一个世代仕宦之家,他五次乡试落第,仅两次中副榜,深感怀才不遇。

当时魏忠贤等阉党专权,加上灾害连年,民不聊生。

面对社会乱象,他常说为人臣者要“常存匡扶之志”

,“为国家做一二大事”



冒辟疆风流潇洒,满腹经纶,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刚正不阿,敢与阉党对峙,那个时代国家动荡,江南名妓们却普遍节气颇高,都喜欢有才学、有胆识、有正义感的文人。

相传当时有一句话,说宁为冒辟疆妾室,也不愿做达官贵人的正妻,可见冒辟疆的影响有多大。

董小宛(1624~1651),本名董白,字小宛,又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出生于苏州。

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成为秦淮歌妓,又因天姿巧慧,容貌娟妍,工书善画,精晓食谱茶经而“才色为一时之冠”



大家普遍认为,董小宛是林黛玉的原型。

董小宛曾陪同钱谦益游览黄山,钱谦益帮助她还清欠债,而董小宛一心想嫁给心仪之人冒辟疆。

钱谦益“旋买舟送至如皋”

,由冒辟疆的正妻苏元芳引入冒府。

《红楼梦》第3回写道:“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登舟而去。

两相对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红楼梦》中林黛玉“登舟赴府”

的故事,与现实中董小宛的故事何其相似。

从风尘炼狱、债务缠身、惊恐万状,到锦衣玉食、平静安逸、被人宠爱,董小宛不禁发出“骤出万顷火云,得憩清凉界;回视五载风尘,如梦如狱”

的感叹。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