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王承恩想吃肉(1/2)
短短不到半个时辰,连续处理了两份如此棘手的题本,朱由检只觉得额头已经微微见汗。
他干脆站起身,在空旷的堂屋内来回踱步。
胸中,有一股说不出的烦闷。
这皇帝,名为天子,富有四海。
可实际上,却深居紫禁城中,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全都是别人想让他看到、听到的。
就像方才,林丹汗的死讯,是真是假?
毛文龙的不平五事,是实情还是夸大?
他根本无从知晓。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被蒙住了眼睛的巨人,空有一身力气,却不知该向何处使。
不行,必须改变!
安全已经有了初步保障,朝堂上的文臣,也渐渐被他驱使起来。
但是他对东厂和锦衣卫的改革,还还是太过仁慈了和缓慢了。
以为教了赎罪银就不用干活吗?
那是买命钱!
不是买你们绩效的钱!
他的脚步停了下来,转身看向高时明。
“高伴伴,你昨日与朕说,锦衣卫冒额滥顶之风,愈演愈烈,如今比神庙之时,居然多出了两万余名?”
高时明心中一凛,知道皇帝这是要动真格了,连忙躬身道: “回陛下,确实如此。
天启年间,厂卫之权,多为客氏与魏忠贤所掌,滥授官职,私收亲信,以致员额冗滥,鱼龙混杂。”
朱由检沉默了片刻。
他本可以玩弄一些帝王心术,说些模棱两可的话,让下面的人去猜,去揣摩。
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
那不是他所擅长的,也非他所愿。
“传朕旨意。”
朱由检的声音,变得异常清晰和坚定。
“其一,命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将天启以来所有冒额滥赏的锦衣卫,整理一份名单出来,报给东厂提督王体乾,由东厂进行审查。”
“此事限定时间,五日之内,拿出名单。
下月之内,完成裁撤!”
“其二,让他们二人,各自准备一份监控九边、蒙古、女真的谍报方案,写好后入宫来报。”
他想了想,觉得还是不够卷,于是又补充道: “第三,这份谍报方案的征集,不光是他们二人。”
“你传下话去,所有在京的锦衣卫、东厂之中,凡实职百户以上者,皆可上书陈言。”
“将他们的答卷,也一并收了,朕要亲自看!”
高时明不敢有丝毫怠慢,将这三条旨意牢牢记在心里,沉声应道:“奴婢遵旨!”
忙完这两桩完全出乎意料的大事,朱由检这才总算松了口气。
他重新坐回案后,将目光投向了桌案上那最后两叠试卷。
二百余份内书堂学子的答卷,他此刻已没心情一份份细看,便干脆只看整理好的成绩总表。
大部分小太监的成绩,都还算过得去,各项题目正确率都算不错。
只有术算一道,确实表现不佳,许多人都是下等。
他的目光在名单上缓缓移动,突然,眉头微微一扬。
——王承恩。
这个名字,让他心中微微一动。
但,也仅仅是略略期待而已。
没办法,这几日他才发现,王姓,本就是京畿直隶的大姓。
而“承恩”
二字,更是和跟后世的“建国”
、“建军”
一样,是独属这个时代的“热名”
。
不说远的,京营里就有个副将叫王承恩,五月宁锦之战时,还带了五千兵马去协防山海关。
说起那次出征,简直就是个笑话。
大军刚出广渠门,兵马就跑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又在路上四散抢劫,闹得鸡飞狗跳。
磨蹭了半个多月才晃悠到山海关,结果那边,宁锦之战都打赢了。
然后这支“大军”
又在关外紧张兮兮地蹲了半天,这才接到命令撤回。
这也是朱由检今日早上宁愿扛着管理半径惩罚,也不愿从京营中选调将官的原因之一。
——这京营,从根子上,就已经烂透了。
除了京营,锦衣卫里也有个王承恩,宫里头,他这几日也见过好几个叫王承恩的太监,只是年纪都太大了,对不上号。
但这个内书堂的王承恩,倒是有几分可能。
毕竟,那个在十七年后的吊友,如果是这个时候才从内书堂出道,似乎也说得过去。
朱由检来了些兴趣。
他放下总表,对高时明道:“把王承恩的卷子,给朕取来看看。”
高时明应了一声,很快便从那二百多份试卷中,将王承恩的那一份翻了出来,恭敬地呈上。
朱由检接过试卷,打算看在这个名字的面子上,额外多花上一点时间。
试卷入手,一股淡淡的墨香传来,字迹却是歪歪扭扭,看得出作者习字不久。
第一题:如在宫中遇上官索贿,该当如何?
答曰:呼方公爷爷帮忙。
朱由检看得一头雾水。
方公爷爷?
这是什么东西?
跟戏文里的关公、岳公一样,是宫里太监们信奉的什么神仙吗?
他压下疑惑,再看第二题。
第二题是术算:一斗米价十文钱,买三斗半,需付几文?
答曰:三个半十文钱。
朱由检看到这答案,先是一愣,随即忍不住乐了。
好一个乘法交换律!
这小家伙,说不得还是个数学苗子。
他简单翻了翻其他的题目,大多答得中规中矩,便没再细看,直接翻到了最后的作文题。
题目是《入宫感怀》。
开篇两句,倒还文绉绉的,有几分读书人的样子。
“圣天子在上,恩泽广布。
奴婢小火者王承恩,叩首。
奴婢家贫,幸赖皇恩,得入宫中,此乃天恩浩荡也。”
可从第三句开始,就彻底露了马脚,文理不通,絮絮叨叨,毫无逻辑可言。
“俺其实也记不太得了,就记得家里总是吃不饱饭。”
“哥哥要娶媳妇,家里攒不下彩礼钱。
俺爹蹲在门槛上,抹了一晚上的眼泪。
然后,俺就入宫了。”
“好像还排了很久的队,才轮到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