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六十一章青雨中学白婷婷(四)(2/2)

“你们是……”

老人疑惑地看着我们。

林砚拿出那把铜钥匙,还有李老师写的信:“李老师,我们是青雨中学的学生,来赴您 1985 年的约定。”

老人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手里的画笔掉在地上,她走上前,仔细看着我们,又看了看钥匙和信,眼泪慢慢流了下来:“你们终于来了,我等了三十七年。”

我们走进院子,老人给我们倒了茶,茶碗是青花瓷的,上面画着梧桐树。

“当年我离开青雨后,就来了这里,开了这间画室,教孩子们画画。”

李老师坐在我们对面,慢慢讲述着这些年的生活,“我不敢回去,怕赵建国找到我,也怕看到旧楼不在了。

直到后来,我看到青雨中学校史馆的新闻,看到你们的照片,才知道我的坚持没有白费。”

陈曦把周曼君的画递到李老师面前:“李老师,这是我妈妈画的,她一直记得您,记得您的嘱咐。”

李老师接过画,手指轻轻抚摸着画面上的梧桐树,眼泪掉在画纸上:“曼君是个好孩子,当年她那么小,却那么勇敢。

我对不起她,没能看着她长大。”

“您没有对不起她,”

林砚说,“是您教会了我们坚持,教会了我们守护。

现在青雨中学的学生,都知道您的故事,都以您为荣。”

李老师点了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本相册,里面全是她这些年画的画 —— 有古镇的风景,有孩子们的笑脸,还有很多梧桐树,每一幅都和《青雨秋景》一样,充满了温暖。

我们在古镇待了三天,每天都和李老师在一起。

她带我们逛古镇的集市,给我们讲当地的风俗,还教我们画梧桐树。

临走那天,李老师送给我们每人一幅画,画的都是青雨中学的旧楼和梧桐树。

“我明年春天,想回青雨看看。”

李老师站在院门口,看着我们,眼神里充满了期待,“看看旧楼,看看校史馆,看看那些我守护的孩子们。”

“我们等您!”

我们异口同声地说。

火车开动的时候,我们从车窗里看到李老师站在青石板街上,挥着手,梧桐树的叶子落在她的肩上,像一场温柔的告别。

2003 年的春天,青雨中学的梧桐树抽出了新的嫩芽。

李老师如约回到了青雨,我们四个也回来了 —— 林砚从国外回来,她这些年一直在研究校史;陈曦带着博物馆的团队,来给校史馆补充新的展品;张磊依旧是后勤主任,把旧楼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则带着新出版的《青雨中学探险笔记》,里面记录了我们从探险到重逢的全部故事。

李老师走进校史馆的时候,眼睛里满是感动。

展台上的实验报告、笔记本、铜钥匙,还有那张 1985 年的集体照,都被精心保护着。

“没想到,我的东西会在这里,被这么多人看到。”

她走到展台前,轻轻抚摸着当年的实验报告,声音有些哽咽。

校长特意为李老师举办了一场 “青雨精神传承会”

,全校的师生都来了。

李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述着 1985 年的故事,讲述着她对旧楼的守护,对青雨的热爱。

台下的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很多人都哭了。

“青雨的根,不是旧楼,不是时间胶囊,而是你们 —— 一代又一代的青雨人,对学校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

李老师的话,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传承会结束后,我们带着李老师去了地下室。

暗门已经被重新修复,时间胶囊被放在校史馆的展柜里,供学生们参观。

“当年我藏在这里的时候,从来没想过,三十多年后,会有这么多人来守护它。”

李老师看着地下室的墙面,笑着说。

我们还去了旧楼后面的梧桐树前,李老师捡起一片新叶,夹进了周曼君的笔记本里:“这是新的记忆,要和旧的放在一起。”

陈曦拿出手机,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 —— 李老师站在中间,我们四个站在她身边,梧桐树的新叶落在我们的肩上,阳光洒在我们的脸上,温暖而明亮。

那天晚上,我们在青雨中学附近的小饭馆吃饭。

李老师点了我们小时候爱吃的菜,还喝了一点酒。

“我这一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当年没有放弃旧楼,没有放弃青雨。”

李老师举起酒杯,看着我们,“谢谢你们,帮我完成了这个心愿,帮我把青雨的故事传承下去。”

我们也举起酒杯,碰在一起,酒杯碰撞的声音,像是时光的回响。

窗外的青雨中学,灯火通明,旧楼的窗户里,映着梧桐树的影子,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

李老师留在了青雨中学,担任校史馆的荣誉馆长,每天都会来校史馆,给学生们讲当年的故事。

她还在旧楼的一楼开了一间小小的画室,教学生们画梧桐树,画青雨的风景。

有一天,我和林砚在画室里帮忙,李老师突然拿出一张纸,上面画着几个奇怪的符号 —— 和当年地下室墙面上的符号很像,但又多了一些新的线条。

“这是我当年在南方古镇发现的,”

李老师说,“这些符号和青雨中学的符号有关,可能藏着另一个秘密。”

我们接过纸,仔细看着上面的符号。

林砚拿出当年的实验报告,对比着上面的符号:“你看,这些新的符号,像是在指引方向,可能是在指向某个地方。”

张磊也来了,他拿着万用表,对着符号研究了半天:“这些符号的排列,像是电路的走向,可能和旧楼的某个地方有关。”

陈曦也赶来了,她带来了博物馆里的古籍,里面记载着南方古镇的历史:“原来,青雨中学的创始人,当年就是从南方古镇来的,这些符号,可能是创始人留下的,和学校的起源有关。”

我们四个看着李老师,又看了看纸上的符号,眼神里充满了激动。

二十八年前的探险,因为时间胶囊的开启而告一段落,却没想到,又一个新的秘密在等着我们。

“看来,我们的探险还没结束。”

林砚笑着说,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纸。

李老师看着我们,点了点头:“青雨的故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代又一代青雨人的故事。

这个秘密,需要你们去揭开,也需要你们把它传承下去,就像当年我把秘密交给你们一样。”

我们走出画室,夕阳照在旧楼的墙面上,砖红色的墙面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温暖。

梧桐树的叶子随风飘动,像是在为我们加油。

我看着林砚、张磊、陈曦,又看了看李老师,突然明白,探险从来不是为了找到答案,而是为了传承 —— 传承历史,传承精神,传承那份对青雨的热爱。

我从口袋里拿出那本夹着梧桐叶的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写下:“2003 年春天,我们的探险,未完待续……”

林砚走过来,在旁边画了一个三角形符号,里面加了一个小小的太阳。

张磊和陈曦也凑过来,在旁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李老师看着我们,笑着说:“等你们揭开了这个秘密,一定要告诉我,我还要听你们的探险故事呢。”

我们点了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

青雨中学的旧楼,依旧矗立在校园的东北角,它见证了 1985 年的坚持,见证了 2005 年的探险,见证了 2003 年的重逢,也将见证我们未来的新探险。

而我们,会带着李老师的期望,带着周曼君的嘱咐,带着青雨人的热爱,继续走下去,去揭开更多的秘密,去传承更多的故事,让青雨的根,永远扎在这片土地上,扎在每个青雨人的心里。

梧桐叶又落了下来,落在我的笔记本上,像是时光的印章,为我们的故事,写下了新的篇章。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