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朝堂新篇,改革风起(1/2)
第151章:朝堂新篇,改革风起 萧景珩刚走出宫门,阿箬就从影壁后头蹦了出来,像只等猎物已久的野猫。
“他们骂你了吗?”
她仰着脸问,眼睛亮得能照出人影。
“骂了。”
他掸了掸袖口并不存在的灰,“一个个说得跟自己是祖宗亲爹似的,生怕我改个税制就把他们家祖坟给刨了。”
阿箬噗嗤一笑:“那你咋回的?
掀桌子没?”
“掀啥桌子。”
萧景珩抬脚往前走,“现在还不到掀的时候,得先让他们把椅子坐热了,再一脚踹翻,那才叫一个爽。”
两人沿着朱雀街往东走,晨市已经开始热闹起来。
卖炊饼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几个小孩追着一只瘸腿鸡满地跑,谁也没注意刚才那场朝会上差点掀起腥风血雨。
可萧景珩知道,今天这局,才算真正开局。
——就在一个时辰前,养心殿内。
皇帝刚批完一摞奏本,抬头看见他站在殿门口,手里捧着一份折子,规规矩矩行礼。
“又有事?”
皇帝语气不咸不淡。
“有。”
萧景珩把折子递上去,“请陛下准臣在下次朝会,提一项新政。”
底下伺候的小太监差点手一抖打翻茶盘。
谁不知道最近风声紧?
燕王刚下狱,江湖势力刚平,现在又来个“新政”
?
这不是嫌天下太太平,非得往油锅里撒把盐?
皇帝翻开折子扫了一眼,眉头微动:“整顿吏治、简化赋税流程、裁撤冗官……你这是要把六部尚书全赶回家种红薯?”
“不至于。”
萧景珩笑,“我只是觉得,现在朝廷办事,比老太太裹脚布还绕。
百姓交个税,要盖八个章,跑七趟衙门,最后还得求着小吏给笔墨费——这不是收税,这是收‘智商税’。”
殿内一片寂静。
皇帝盯着他看了三秒,忽然笑了:“你这张嘴,还是这么能说。”
“不是我能说,是事实摆在那儿。”
萧景珩正色道,“去年西北大旱,户部拨款拖了两个月,等银子到地方,灾民都快改吃观音土了。
为啥?
层层克扣、层层审批。
一个县令想开仓放粮,得先写奏折,再等批复,再来个钦差验看,等流程走完,人都埋进土里三尺了!”
皇帝没说话,但手指轻轻敲了敲案角。
这就够了。
他知道萧景珩说的是实话,也知道这话不能由别人说,只能由这个看似纨绔、实则手里握着兵权、民心、江湖线的南陵世子来说。
“准了。”
皇帝终于开口,“三日后早朝,你当众陈策。”
“谢陛下。”
萧景珩躬身退下,眼角余光瞥见御案旁站着的老太监悄悄抹了把汗。
他知道,有人要炸了。
果不其然,三天后。
金銮殿上,文武百官列班而立,空气紧绷得像拉满的弓弦。
萧景珩站出来那一刻,好几个老臣的脸当场就黑成了锅底。
“臣启奏陛下。”
他声音不高,但字字清晰,“眼下国库空虚、民生困顿,非因天灾,实为人祸。
若再不改革旧制,只怕下一个揭竿而起的,就不只是江湖草寇了。”
话音未落,左都御史赵德全猛地跨出一步:“放肆!”
白胡子一翘,手指直戳过来:“你一个乳臭未干的世子,懂什么治国之道?
祖宗之法沿用百年,岂是你一句话就能改的?”
“我不是要改祖宗之法。”
萧景珩慢悠悠掏出一本册子,“我是要问——当年太祖打天下时,规定官员三年一考,如今呢?
有人混吃等死三十年,照样领俸禄。
这算哪门子‘祖宗之法’?”
“你!”
赵德全气得发抖,“你这是歪曲圣意!”
“我歪不歪曲您说了不算。”
萧景珩耸肩,“等会儿您要是不服,咱们可以一条条对。
比如工部那个李员外,十年没上班,工资照拿;礼部三个主事,父子兄弟连坐三岗——这合理吗?”
“荒唐!”
刑部尚书拍案而起,“你这是借题发挥,意图动摇朝纲!”
“哟,刑部大人急了?”
萧景珩笑了,“您别激动,我又没点您的名。
不过您要是心里有鬼,建议回去查查自家亲戚有没有吃空饷。”
满殿哗然。
几位年老大臣脸色铁青,恨不得当场把他撕了。
可萧景珩站着不动,脸上甚至带着点欠揍的笑,仿佛在说:来啊,你们倒是骂啊,骂得越狠,我越开心。
因为他知道,这些人越是跳脚,就越说明——戳到痛处了。
皇帝坐在上首,一直没说话,但眼神一直在扫视群臣反应。
他看得清楚:年轻些的官员虽不敢出声,却频频点头;中层实干派低头沉思;只有那些靠着裙带关系混日子的老骨头,在那儿嗷嗷叫。
这才是他想看到的局面。
“今日暂且议到此处。”
皇帝终于开口,“三日后,再议此事。
萧景珩,你准备详实些。”
“遵旨。”
萧景珩拱手退下,脚步轻快得像去赴宴。
出了大殿,迎面就是阿箬蹲在廊下啃烧饼,见他出来立马跳起来:“怎么样?
他们集体表演吐血了吗?”
“差一点。”
萧景珩接过她递来的酸梅汤灌了一口,“赵老头差点一口气没上来,被同僚掐着人中拖走了。”
“爽!”
阿箬拍手,“我就说嘛,你这一招‘温水煮青蛙’玩得妙。
先提个温和版改革,等他们吵累了,再甩出狠的,直接送他们进icu。”
“别瞎比划。”
萧景珩低声笑,“现在才第一步。
他们越反对,越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那你接下来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