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被下降头了?(1/3)
“上次你说的事情,我跟她们俩已经达成合作意向了,准备成立个基金会,4000万美刀投资Kakao20%股份。”
邓雯笛开口道。
“这个资金规模刚刚好,那通讯方面的问题呢?”
王曜点点头,钱不是最重要的...
女孩攥着那张名片,指尖微微发颤。
王曜转身走远时,她低头看了又看,生怕字迹被风吹散了。
那行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等你考上大学,来找我。
我教你,没钱怎么当明星。”
没有署名,可她知道他是谁??
电视里、手机上,这几天都在播那个“烧厕所救孩子”
的男人。
有人骂他疯子,有人说他是神,可她只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她的存在,值得被看见。”
这句话像一粒火种,落在她心里。
王曜并不知道这粒火会烧得多远。
他只是照常回到城市,继续运营发发娱乐,处理堆积如山的项目提案。
火灾事件的热度逐渐退去,舆论战场转向新的风波,而他选择沉默。
但沉默不代表停歇。
“暗夜之光”
基金在日本落地生根,三个月内救助了两百余名流浪青少年,其中四十七人重返校园或进入职业培训计划。
河濑直美的纪录片拍摄进度过半,素材震撼人心:有孩子讲述如何靠捡烟头换饭吃,有少年在寒冬夜里用报纸裹住脚趾防止冻伤,还有人在镜头前哭着说:“我想有个地址,能让我填在‘家庭住址’那一栏。”
国内团队将这些片段剪辑成公益短片,在短视频平台投放。
起初反响平平,毕竟观众早已对“苦难叙事”
麻木。
直到一条评论爆红:“他们不是弱者,他们是被遗忘的人。”
这条评论下涌出无数留言,有人开始自发组织募捐,有大学生发起“一封信计划”
,给收容中心的孩子写信。
王曜看到数据报表时,轻声说了句:“情绪可以转化成行动,只要别让它变成消费。”
林芝玲站在办公室门口听见了,忍不住问:“那你当初点燃那场火,是不是也在赌人性还没彻底冷透?”
“我不是在赌。”
王曜抬头,“我是逼它热起来。”
话音刚落,植姬推门进来,脸色凝重:“东瀛那边出事了。”
王曜眉头一皱:“说。”
“净源环境株式会社前社长昨晚跳轨自杀,遗书里写着‘为了赎罪’。
媒体已经开始翻炒旧账,说纵火案其实是‘内部清洗’,甚至暗示……是你策划的。”
王曜冷笑:“我放消息,安排疏散,提供证据,但我没碰过一根火柴。
他们想把锅甩给我?
行啊,来吧。”
“问题是,”
植姬压低声音,“文春社收到匿名威胁,说如果继续深挖政府牵连,就会曝光记者私生活丑闻。
野见爱丽今天早上打电话过来,说压力很大。”
王曜沉默片刻,忽然起身走到窗边。
阳光穿过玻璃洒在他脸上,映出一道清晰的轮廓。
“告诉野见女士,我不怕被泼脏水。
但她要是撑不住,我可以接手调查报道。”
林芝玲吓了一跳:“你要亲自做新闻?”
“为什么不行?”
王曜回头,“我又不是只会拍电影。
当年在底层混的时候,我也做过街头采访,拍过黑作坊,揭过假药厂。
只不过后来大家只记得我是老板,忘了我也是从泥地里爬出来的人。”
他拿起手机,拨通一个号码:“老陈,你在不在国内?”
电话那头传来沙哑的声音:“刚从缅甸回来,差点被人砍了。
怎么,又有活儿?”
“比砍人安全点。”
王曜笑,“帮我组建一支独立调查小组,成员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懂日语、有新闻背景、不怕死。”
挂了电话,他看向两人:“接下来一个月,我们要发布十篇深度调查报告,标题我都想好了??
《谁在烧孩子的家》《清洁工为何听命放火》《市政合同背后的影子公司》……一篇比一篇狠。”
林芝玲忍不住道:“你这是要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我已经在火上了。”
王曜平静地说,“而且,我不怕烫。
真正怕的是那些孩子,他们连喊疼的机会都没有。”
三天后,第一篇调查报告上线。
题为《纵火指令是如何下达的》,全文一万两千字,附带录音、邮件截图和资金流向图谱。
文章指出,净源环境与一名退休公务员控制的空壳公司存在频繁资金往来,而该公务员正是新宿区前环境卫生科科长。
更惊人的是,火灾发生前三天,该公司突然收到一笔来自东京都某副知事私人基金会的“紧急拨款”
。
文章末尾写道:“这不是意外,是系统性清除。
他们清除的不只是垃圾,更是‘不方便存在的生命’。”
一夜之间,这篇报道被转发超过百万次。
日本网民愤怒质问:“我们纳税的钱,是用来烧孩子的吗?”
韩国、东南亚媒体跟进转载,欧美几家主流人权组织发表声明要求彻查。
与此同时,王曜的名字再次登上热搜。
这一次不再是“慈善家”
或“争议人物”
,而是“幕后操盘手”
“真相猎人”
。
有人称他为“现代版罗宾汉”
,也有人骂他是“干涉他国内政的资本暴徒”
。
但他依旧不回应。
直到某天深夜,他在工作室剪辑一段留守儿童学校的影像,突然接到娜札的视频通话。
“哥。”
她眼睛红肿,“网上有人说你是伪善者,说你资助学校是为了洗钱,还贴了张P过的账目表。”
王曜看着妹妹的脸,轻轻笑了:“让他们说。
你说呢?
你觉得我是伪善吗?”
娜札咬着嘴唇:“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完美的人,但我知道,那个小女孩拿到名片那天,笑了整整十分钟。”
“那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