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12章 切蛋糕(1/2)

清晨,阳光照进科技大厦顶楼办公室里。

宋词慵懒地靠在椅子上,手机斜倚在桌面支架上,屏幕里映着妻子精致脸庞。

背景略显嘈杂,隐约传来机场广播登机提示。

“听说《合伙人》首映礼阵仗不小,...

夜色再次笼罩大地,孙桐宇却没有回城。

他把车停在湖边,摇下车窗,任冷风灌进衣领。

手机屏幕还亮着那条消息:“派专人去装设备,教会他们用直播卖蜂蜜。”

他知道,这不只是一个站点的审批,而是一份承诺??

对那些被时代甩在身后的人的承诺。

他仰头望着星空,十年沉寂如梦。

他曾以为自己会老死在这片湖畔,垂钓余生,再不问江湖事。

可当查晨欣第一次拿着“聚乡计划”

的初稿走进他那间简陋的小屋时,他看见了另一种可能:不是颠覆谁,也不是打败谁,而是重建一种秩序??

让普通人重新拥有选择的权利。

凌晨三点,他拨通了技术总监的电话。

“浙江那个村,叫什么名字?”

“云岫村。”

对方声音疲惫却清醒,“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山路塌方过两次,最近的快递点在四十公里外的镇上。”

“那就修路。”

孙桐宇说,“我们出钱,请当地施工队。

设备明天就发,我要他们在七天内能开第一场直播。”

“可……合规流程要走审批,总部未必批得下来。”

“我来担责。”

他语气平静,“如果连十七个老人的愿望都要等流程,那我们做的就不是公益,是表演。”

挂掉电话后,他打开微信,找到“老张”

的对话框,发了一句:“你袜子库存还有多少?”

不到十秒,回复跳出来:“三百箱,老款,没人要了。”

孙桐宇笑了笑:“明天我让人联系你。

把你家产品放进‘怀旧市集’专区,标题就写:‘90年代国货记忆,义乌第一批外贸袜’。”

老张回了个哭脸表情:“兄弟,你说真的?”

“真的。”

他说,“这一次,轮到我们定义爆款。”

天刚蒙蒙亮,腾达总部已灯火通明。

宋词站在指挥中心大屏前,看着全国驿站热力图不断扩展。

红点如星火燎原,从东部沿海向西部腹地蔓延。

浙江云岫村的位置,已被标为一颗金色星星,备注写着:“首例全老龄运营试点”



查晨欣匆匆赶来,手里抱着一叠文件。

“国家乡村振兴局来电,希望将聚乡纳入‘数字乡村示范工程’名录;邮政总局也表态愿意共享部分末端网点资源。”

她顿了顿,“但京东昨天宣布追加一百亿投入‘京喜行动’,并联合三家地方广电推出‘乡村带货大赛’,报名人数已超五万。”

宋词点头:“他们学得很快。

但我们不怕模仿,怕的是没有灵魂。”

他转身看向墙上的标语??

“让科技温度照亮乡土中国”

,那是《人民日报》文章里的原话,如今成了公司内部的文化墙核心。

“通知下去,启动‘银发主播训练营’。”

他说,“每个省选十个典型村落,免费培训六十岁以上村民做直播。

设备、流量、运营支持全包。

主题定为‘爷爷奶奶的厨房’‘阿婆的手艺’‘老农讲节气’。”

查晨欣眼睛一亮:“我们可以和央视农业频道合作,做成系列纪录片?”

“不止。”

宋词微笑,“我们要让这些老人成为真正的KOL。

他们的粉丝可能不多,但每一单背后都是真实的情感连接。”

与此同时,在安徽凤阳的一个小驿站里,站长陈志远正忙着调试新到的冷链柜。

他是返乡大学生,父亲因病丧失劳动能力,母亲靠种菜维持家用。

自从成为聚乡站长,家里月收入翻了三倍,还拿到了政府补贴的技术培训名额。

这天上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颤巍巍走进来:“小伙子,我想给我在上海打工的儿子寄点腊肠……能帮我拍个视频吗?”

陈志远立刻放下手头工作,架起手机支架,调整光线。

“阿姨,您想说什么就说,就像平时打电话一样。”

老人清了清嗓子,眼里泛着光:“强子啊,妈又做了你最爱吃的烟熏腊肠,一共八斤,都给你寄去了。

记得小时候你总偷吃还没晾好的,被辣得直喝水……现在你在大城市上班,别舍不得吃,钱不够就跟妈说。

妈还能动,养得起你。”

视频录完,陈志远帮她上传到平台“亲情速递”

栏目,并附上一句推荐语:“世界上最贵的快递,是妈妈的味道。”

不到两个小时,这条视频被推上了热搜榜第十五位。

有网友留言:“看哭了,立刻下单了一袋腊肠送爸妈。”

更多人开始搜索“如何通过聚乡给老家寄东西”



当晚,该订单量激增三百单,其中七成是子女为父母购买的生活用品。

客服团队临时加派人手,却发现许多老人不会签收,甚至不敢开门拿快递。

问题反馈到总部,孙桐宇当即下令:“所有配送员必须完成‘适老化服务培训’,包括但不限于:敲门三声后报身份、协助拆包检查、代读说明书、教老人使用语音助手。

每完成一次贴心服务,奖励两元积分,可用于兑换生活物资。”

一周后,一份用户调研报告显示:91%的老年人表示“感觉被尊重”

,87%愿意主动推荐亲友使用平台。

而在某偏远山区,一名独居老人在收到孙子寄来的智能手表后,拉着站长的手说:“我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听见他的声音了,没想到还能视频看到他吃饭。”

这句话被记录在内部简报首页,标题只有六个字:“我们做对了。”

然而,风暴再度袭来。

某财经自媒体发布长文《聚乡神话背后的庞氏陷阱》,声称“聚乡以高额奖励诱导中老年人拉人头,涉嫌变相传销”

,并附上几张模糊截图,显示某团长微信群中有“发展十人可升级VIP”

字样。

文章迅速发酵,多家媒体转载,监管部门再次问询。

股价应声下跌7%,舆论压力骤增。

危机会议紧急召开。

法务团队第一时间澄清:所谓“VIP制度”

系个别代理私自篡改宣传材料,公司早已明令禁止层级晋升与团队计酬模式,并提供了原始合同模板与审计报告。

但真正扭转局势的,是一位名叫李秀兰的退休教师。

她是河南安阳的一名聚乡推荐官,两个月来发展了六十三户家庭用户,全部来自她所在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面对记者提问,她拿出一本手写的《助老笔记》: > “3月12日,王大爷学会用语音买降压药,激动得哭了。”

> “4月5日,帮赵奶奶给外地女儿寄槐花饼,她说这是三十年来第一次自己做成的事。”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