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259章 第一个闭嘴的人(2/2)

她尝试用“心音反溯”

去探寻原因,听到的却不是预想中的枯竭或死寂,恰恰相反,是前所未有的万语喧腾,亿万个念头和声音混杂在一起,彼此冲撞,彼此淹没,形成了一片混沌的噪音之海。

她瞬间顿悟:大忆带来的不是沉默,而是声音太多了,多到让天地都失去了倾听的能力。

于是,她走遍了所有的村落,在每家每户的门前,都轻轻放上了一只小小的陶铃。

这陶铃做得极为精致,却没有铃舌,任凭风吹雨打,也发不出半点声响。

村民们不解其意,只当是新的祝福。

七日之后,一个早起的村民好奇地拿起陶铃,发现铃内冰冷的陶壁上,竟凝结着一行露水写成的小字:“你们说的,我们都听到了,现在,轮到你们听。”

那一刻,所有拿到陶铃的人都愣住了。

他们终于明白,这七日的无声之铃,是在教他们一件事:真正的共忆,始于停止诉说。

盲童是最先学会“让路”

的人。

某天夜里,他忽然停止了所有的言语,连平日里挂在嘴边的哼唱也停了。

小女孩担忧地问他,他却只是摇摇头,用稚嫩的声音说:“风太挤了,我得让让。”

他不说,不动,就那么在院子里静坐了三天。

第三日清晨,他忽然在老梅树下抬起头,侧耳倾听,然后轻声对小女孩说:“我听见……村口有个奶奶,在等她的孙子回家。”

小女孩半信半疑地跑去村口,果然看到一位老妪正倚着村口的石碑,日复一日地朝远方眺望,嘴里喃喃着:“再等等,就快回来了……”

她从未对任何人讲过,但这份执念,却被安静下来的风,带到了盲童的耳边。

小女孩这才明白,不是盲童在听风,而是他用自己的安静,让风也学会了安静。

所有的溪流,最终都汇入了同一片大海。

那个清晨,苏璃推开院门,看见老梅树下聚满了村里的孩童。

他们没有嬉笑,没有打闹,甚至没有说话。

所有孩子,包括那个盲童和小女孩,都仰着头,静静地望着一片枯黄的梅叶,在晨光中打着旋,缓缓飘落。

风过,叶落。

没有一丝声响。

可就在那落叶触碰到地面的一刹那,苏璃忽然“听见”

了。

那不是一种声音,而是一种无比深沉、无比浩瀚的共振。

它像所有孩子共同的心跳,像这片土地沉稳的呼吸,像那千千万万个还未出口、却已彼此相连的故事,在这一刻的静默之中,找到了最完美的应答。

盲童忽然仰起脸,朝向苏璃的方向,轻声问道:“你们听,它落地的声音,像不像一句没说完的话?”

一句没说完的话…… 苏璃笑了,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发自灵魂深处的微笑。

她终于彻底明白了。

过往那喧嚣的、奔放的、急于表达的“大忆”

,不过是一场盛大的序幕。

她的目光从孩子们身上移开,缓缓落向地面。

院子里,经过一夜的风,已经积了薄薄的一层落叶。

它们形态各异,纹路万千,每一片都曾是一段生命,如今却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什么。

言语的故事已经讲完。

天光大亮,新的一日来临,一种截然不同的、用双手和寂静去讲述的故事,正等待着它的第一笔。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