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回都城了(1/2)
这次小夜宴,老侯爷是真高兴了,亲眼见到了诈死埋名的外孙女,她还是那么可爱,又变得异常能干。
他喝的酩酊大醉,回府的时候,马都骑不了。
是借了白先生的马车,由四个护卫强扶着上车的。
安南的秋季依然炎热,果子种类很多,王善一对南方果子非常喜欢。
放开了肚皮吃,吃了还要买一些藏入空间的冷库里。
其实空间的南方,也有王博士种的亚热带果园,有香蕉、芭蕉、菠萝、木瓜、芭乐、芒果、荔枝、龙眼、黄皮、莲雾等等,甚至也有椰林,王善一大多数时候可以吃到常见的亚热带水果。
不过,王善一舍不得吃,她要拿给王侍郎卖高价。
卖得的钱帛,二人均分,她那一部分以王元娘的名义,暂存到袁氏柜坊去。
解释一下,王侍郎想着,妹妹自己随着岁数增加,外貌性格也会有不少变化。
等老皇帝万寿无疆之后,新皇即位,其他王爷肯定去各自封地上生活,剩下的也未必能确定妹妹身份。
时过境迁,认识王善一的人越来越少,到时候,妹妹或许就可以光明正大生活在都城的阳光下。
所以,他通过户部的人走后门,给王善一弄了一个王元娘的女户,在袁掌柜家附近买了一个五进宅子,取了名字,安然居。
装修得非常好,既典雅又豪华,园林式建筑。
里面有四家陪房打理,是大舅长孙宇从西北军中选了四个能干的军士,说服了他们,许诺让他们的孩子读书。
他们为了孩子的前途,退了军籍。
拖家带口的到了都城,王侍郎神通广大,给他们改了民籍,看管打理安然居。
家里的孩子送去王院长的千阳书院读书,逢年过节放假时回家团聚。
长孙老侯爷想过让王善一留在安南算了,这边实打实的天高皇帝远,他在这边盘踞多年,现任的总督也是自家大孙子,跟土皇帝似的。
王善一在这边,想成家就找个优秀的男人,不想成家,一个人可以横着走,过得随心所欲。
王善一拒绝了,她说受不了这份热,更喜欢四季分明的地方,那里有烟火气。
其实,还是放不下兄长和侄子侄女,想多扶持他们几年。
王善一也劝外祖父,最好呆在安南,暂时不要回都城。
当今皇帝步入老年,却迟迟没有立下太子,成年的儿子不少,夺嫡血战就在眼前。
后宫也不太平,郑淑妃那个妖精还在,史贤妃也不是个好相处的,恐怕也是个成精的狐狸。
长孙家是开国功臣,父子又都是守边的人才,犯不上跟那些文官唇枪舌剑,更不要卷入夺嫡之争,还是呆在远处更安全。
天下之大,只要心安,就是最好的归处。
王家兄弟送来的那两车原石锯开,品质非常好。
有一块原石里是一柱超大的单晶白水晶,简直罕见,配上一个花梨木的底座,摆到了老侯爷的起坐室里。
有一个西瓜大小的原石一分为二,里面是缠丝红玛瑙,天然形成的图案非常漂亮,直接把外面的黑石壳打磨掉,配了一对紫檀木的底座,老侯爷留一个,给大孙子一个。
有一个石笋打开,里面全是紫色水晶,颗粒还挺大的,打磨了一串塔珠的项链,几副紫水晶的圆珠手链,全给了李夫人。
其他的干脆收入库房,等以后重孙子成亲,添加到聘礼中去,可是稀罕得紧。
长孙老侯爷领着外孙女,逛遍了安南周边,后来还领着去了一个孤岛。
这个岛是老侯爷无意中发现的,安南的舆图中没有记载。
老侯爷胆子大得很,就收到自己手下,命名为明珠岛。
老侯爷多次上岛,这岛很大,离海岸也不是太远,就是水路有风险。
这一带海中的礁石一座座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海面上看各不相连,水面下却是相连的。
找识水性的蛙人下去打探,发现岛的周边都是珊瑚礁,不熟悉水下情况的船只容易触礁,渔民们打渔还容易被水下的珊瑚礁或石头刮破渔网,都以为这岛不吉利。
明珠岛是这一群岛屿中最大的一座,半圈小山突起,山岰处有许多椰子树、野生芭蕉、木瓜。
半山腰上有一大片泉眼,汩汩长流,形成一条小溪,海上有淡水,这是最难得的。
附近有几个椎形山,可能是亿万年前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湖,岛上还有地热,常常热气蒸腾。
王善一非常喜欢明珠岛,一直夸外祖父厉害,把老侯爷逗得哈哈大笑。
直说,要是外孙女喜欢,将来送给她。
王善一哪里肯要,嘱咐外祖父把明珠岛建设好,盖些坚固的房子,多种些椰子林,木瓜树,胡椒、酸豆、酸桔之类适合的树种。
平日可当长孙家的别墅,真要有一天,长孙家要避世了,这就是个好地方。
守着南大海,吃不尽的海鲜,搭配上新鲜的南方果子、香料,日子肯定过得不差。
长孙老侯爷没有笑话外孙女的杞人忧天,他人老成精,也是怕朝廷动乱,影响长孙家的运势。
长孙家自开国以来,都是武将,在征战中损伤了多少儿孙,才赚得了虚名。
父亲兄长全都为国牺牲,可皇帝始终有些忌讳他们家,把父子四人各自弄到一个角落,想见一面都难。
就是外孙女的婚事,也是皇帝想制约长孙一族的一种表现。
也是外孙女命不好,碰到梁王那个不是东西的混蛋,差点害死善一。
幸亏善一有本事,竟能做出诈死之局,瞒天过海的活下来,还活得不错。
长孙明在安南当总督多年,朝廷一直没派人来接手,连五年一次的述职,朝廷都会慎之又慎,能免则免,自从来到这个炎热荒凉的地方近三十年了,也就回过两次都城。
老了该退休了,朝廷硬说没有合适的人接手,逼着让大孙子长孙渊接手。
虽然正中长孙家下怀,可是被逼着跟主动争取不是一回事,老爷子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
大儿子长孙宇,弄到西北当陇右道大都督,在宣王殿下的封地凉州、甘州两地交界处,建了陇右道大都督府,领陇右四州的府兵和边防驻军。
听着厉害,手下兵多将多,只是生活条件很是艰苦。
朝廷让宣王手掌兵符,没宣王手谕不能调五千以上的兵士,也是为了监督长孙宇,怕他拥兵自重,或是与西北的胡族勾结。
二儿子长孙宙,弄到东北营州做了大将军,与白山黑水的靺鞨六部长年对峙。
长孙宙这几年混得还行,升了安东大都督,相对还自由些,至少身边没有大将军王之类的制约监管。
长孙明老侯爷有私心,就三个儿子,前两个领军了,最后一个儿子就从科举入仕,咱当文官,不上战场。
可惜呀,皇帝有心防备你家,你当文官还是做武将都一样。
明明会试成绩很好,是第一名。
硬是在殿试上被皇帝刁难,勉强点为第五名。
第五名成绩也很不错了呀,想进翰林院没进成,想进中书也没戏,皇帝年轻,还没立太子,想跟随东宫都没有门路。
后来,皇帝亲旨,让去南诏当大使,安抚云滇各部族,给弄到了西南一隅。
王善一颇有耐心地听外祖父唠叨,她觉得这样也很好啊。
朝廷再防备你,也给了你相应的待遇。
三个舅父都功成名就,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家庭。
关键还有丰厚的待遇,有惊人的财富。
他们的下一代,一出生就是人上人,吃鸡鸭鱼肉,穿绫罗绸缎,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想学文学文,想学武学武,前途算是一片光明。
甭管什么时代,是否王权社会,其实都一样。
普通人的一生,不过是盛世的劳力,乱世的兵源。
赶上盛世,就是劳作,种田的,做生意的,跑腿的,拿出一半收获养活贵族和官员,剩下一半养大孩子,孩子再接着干活。
要是赶上乱世或是天灾,更是苦不堪言,除了个别出类拔萃的,大部分人都成为灰尘。
在岛上逛了半天,长孙老侯爷有些饿了,王善一自告奋勇给他做些好吃的。
跟着侯爷的那些侍卫一听要做饭,腹中顿时也感到饥饿,就到海边捉鱼虾。
他们水性极好,有的能带着背篓潜下水,捡拾海参、鲍鱼、大螺,用渔枪插上一些体型较大的鱼类,还能从珊瑚缝隙里抓到大龙虾、蓝花蟹、虎虾之类。
不下水的人,在海边的礁石上能凿下许多扇贝、生蚝、鹅颈藤壶。
老侯爷也戴上竹苙,拿了渔竿,去海边垂钓。
王善一看看周围没人,只有两个给她打下手的小兵,她就使唤一个小兵去泉眼那里打水回来。
另外一个小兵去把船上备的木炭、大铁锅搬过来。
小兵前脚走,她后脚从空间里拿了很多食材出来,反正带的东西多,王善一取了一个大锅,比量着锅围,找了几块石头把锅支好,把空间里的上好大米给焖上,让小兵烧小点火,别叫糊锅了。
又取大蒸笼来,准备蒸海鲜。
顺便用酸桔、酱油、蒜沫、芝麻油、芥末、甘蔗汁调个汁,用来蘸海鲜,味道美极了。
今天,王善一突发奇想,要用空间里的蔬菜,给外祖父做几样可口的。
那小菜园不大,拿出来卖不够数,自己一个人又吃不了,不如孝敬一下外祖父,让他尝个鲜。
王善一准备做一锅咸鱼茄子煲,她在空间的一个菜谱上看到的。
要说安南这地方,咸鱼最多,本地人就是蒸了吃,条件好一点的跟猪五花肉一起蒸,借点荤油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