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王家公子们的前途(2/2)
吴王道:“另外,你不知道内情,王家巨富。
这几年都城冬日有反季节的蔬果,还有大量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流通,货源从何而来?
那延寿坊里这两年比较出名的惜雪金玉店,也是王家姑娘的买卖呢。”
吴王妃撇嘴道:“延寿坊的惜雪金玉店妾也光顾过,款式确实新颖,生意不错,可那是王家姑娘与袁掌柜合伙的生意,与王家公子没有关系。
别当妾不知道,都城时的反季节果蔬、鲜花生意,不就是你那个红颜知己,韩五娘的买卖吗?
货源是不是你帮她找的?
有这样的好东西,也不说找妾的哥哥们经营,就跟个狐狸精合作。”
吴王有些无奈,叹气道:“少胡说,净会编排人,你也知道咱们家情况。
本王以前是个穷皇子,父皇淡淡的,母妃又不喜,除了朝廷给的俸禄,没有别的收入。
咱这兴化坊的吴王府,花销多大呀,那些俸禄,勉强够用。
本王虽开了一些生意,也要跟人合作才能顺畅。
人家没跟咱合作前就是大富商了,是咱们借了人家的光。
咱们有了这些额外收入,生活才能跟兄弟们攀比不落下风。
这几年一直给宗正寺的老皇叔们送礼,花不少钱,幸亏他们在父皇面前说情,才想起给了青州和密州两处封地。”
吴王妃哼叽了几下,才开口:“王爷这是嫌弃妾吗?
都是局中人,不知谁连累谁呢?
您的话妾知道了,王爷有了封地,以后咱家的收入就好了。
要不,王爷和韩五娘断了吧?”
吴王道:“本王话还没说完呢,都城里共有五大批发商,排名第一的是江南李家,在东西两市设立的李氏商行,主营江南的茶叶、丝绸、珍珠、白糖、精盐、文房四宝之类的大宗批发。
还有自家的牙行、镖局,设有李氏柜坊。
第二是弘农杨氏,在东西两市设立的杨氏商行,主营西南的茶叶、棉布、彩珠、干果、各类速食食品,还经营印刷坊、文房四宝,药材交易所,办有杨氏钱庄。
后面的不分大小,是韩氏百货的五娘、胡商邸的老胡、西北商栈的袁掌柜。
前两家货源全来自独家生产,自成一格。
后三家的货源除了远处的渠道,都城附近的鲜花、蔬果都是这三家从王侍郎家批发来的。
本王打听过了,城外卫军中用的肉食和果子,也都是王侍郎家提供的。
你说,这得赚多少钱呢?”
吴王妃出身不行,有些目光短浅,却也不是笨得无可救药。
相反,她外祖家是富商,很懂做生意。
她听了这话,脑子灵光一闪:“妾就说嘛,王爷怎么要让王家两位公子去您的封地任官,原来是看中人家的农业技术了。
就是不知道王家肯不肯给王爷用呢?”
吴王道:“所以呀,本王想把霞儿嫁给王家长公子。
这样,咱们就成为亲家,是王雷的岳父母,他们只要不傻,肯定会支持本王。
王善先又能干又有钱,姻亲故旧的关系也硬。
他的外祖可是坐镇安南的长孙老侯爷,几个舅舅也能耐的紧,一家子守边的人才。
他的岳家是河东曲氏,曲氏在都城势力平常,在地方上任职的非常多,形成一张中低端的关系网。
曲氏还有河东袁氏那样的舅家,势力也不可小觑。”
吴王妃听了也有些心动:“王爷说得也有道理,就是不知道王雷与霞儿合不合眼缘?
霞儿的脾气不小,要是她看不上眼,还不得闹翻了天。
咱家孩子少,姑娘这性格与禀性,都是让王爷给惯的。”
吴王道:“咱家姑娘也不宜嫁太高的大族,父皇忌讳。
本王不懂小儿女之事,反正看王雷条件不错。
论外貌,长得跟他父亲极像,一表人材,论气质,从小跟父亲和曾外祖习武,应该武艺不低,往那里一站,就透着一股英气。
听说在国子监读了一年书,去安南最着名的书院读了几年,二十一岁就能考上进士,这文采也是不用说的。
本王相中他当女婿,暗自还专门调阅了他的试卷。
他文中说,脑有术数,无须劳身。
利在势导,不以苦力。
官员吏属,有心为善,虽善不赏,须慎查之;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引导改正。
看来是读过《盐铁论》、《说难》之类的书,从其中演化来的。”
吴王妃问:“那王雷公子现在在哪里?
妾想亲眼见上一见。”
吴王道:“估计还在家中,等候吏部安置。
科举名次偏后了,听说王侍郎使了钱,给部里的关键人物都送了大礼,王侍郎还亲自登了咱家的门,送到了超大份的年礼,想给儿子们安排个好职位。
本王不表态,这会儿,估计还没办成呢,王家肯定正着急。”
吴王所料不差,王侍郎正心焦呢,这年也过了,节也过了,吴王殿下拜过了,吏部的各位也都送了好处,儿子们的安置怎么还没到位?
他也知道,要是前十来名,成绩在那摆着,直接就能进翰林院。
人人都说,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能拜相,一进翰林院,将来前途更广些。
现在的名次,留都城没啥希望,当个上县的县令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