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9章 王家公子们的前途(1/2)

看了后宫这帮人的嘴脸,秦贵妃脸色微变,她咬牙道:“皇后娘娘,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

是妹妹无能,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别人跟妾是竞争关系,想害妾很正常。

倒是皇后娘娘,您是一宫之主,既然知道里面有内情,为什么不禀明陛下?

处置那些害人的坏蛋。”

皇后笑道:“你到底是聪明还是愚蠢,你都说后宫是竞争关系,本宫为什么要插手?

这皇宫里,有什么事情能瞒过皇帝和太后?

他们自己的亲生儿孙,他们都不管,又不是本宫的儿子,本宫为什么要去得罪人?”

赵德妃也冷笑:“皇后这话说得是,皇宫是陛下掌控的,他当真什么都不知道?

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满宫里都不是他真正心爱的,他不想管罢了。

现在不同,心上人进宫了,姐姐且看陛下以后管是不管?”

皇后叹口气:“反正,本宫现在儿子没了,虽有个养子,也看不透他的心。

你们争不争的,本宫也无所谓,只要皇帝不废后,本宫早晚是太后,住慈宁宫还是寿康宫有什么关系呢?”

秦贵妃道:“皇后娘娘如此看得开,妹妹佩服。

只希望史顺仪不要老蚌生珠,生下孩子,不然,有些事就说不准了。

妹妹有瘸腿子老三也就够用,妹妹还暗自庆幸他不用去争什么储君之位,兄弟们也不忌讳他,说不得还能平安长寿呢。”

皇后听了这话,气得不行,知道秦贵妃不会插手,便看向赵德妃。

赵德妃这会平静下来,她最恨的不是别人,正是皇甫皇后,有这女人在,自己跟老四都没有前程。

现在她有了对手,自己还不在一旁看笑话,冲到前头干什么。

杨夫人求见史顺仪,母女两个见了面,相互叹气。

杨夫人问:“顺仪娘娘还好吧?

一路惊险,没有受什么损伤?”

史清雅道:“娘,一切还好,女儿没事,放心吧。”

两人又说了一些体己话,杨夫人依依不舍地告辞。

史清雅道:“有件事要交待,替我守灵的那个仆妇,被蜀王派人给勒死了。

我答应事后许她二十两黄金,放了她的身契,人死账不能死,娘辛苦些帮我办了,派人给她外祖家送二十两黄金。

她外祖家在同州大荔县的葛连庄,当年家里穷,母女俩个被她爹卖给咱们家,跟着我去了蜀地。

她娘早没了,唯一惦记的就是外祖家。”

杨夫人点头应下。

史清雅又道:“父亲与几个兄弟再不好,娘也不准说过头话。

如果父亲和兄弟们有事求娘,娘一定要说给女儿听。

女儿进宫,前途未卜,说不定哪天就有事用得着人了,娘家人总比外人好。

如果他们混成一滩烂泥,女儿在宫里更是让人瞧不起了。”

杨夫人叹气:“你父亲他,对咱们母女没多少情分,恐怕不好相与。

你那些庶兄庶弟,与你也没多少感情,女儿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是,何必再搭理他们?”

史清雅笑道:“女儿知道,父亲打过我,骂过我,也放弃过我,不是个好的。

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他会求着我,靠着我,也会帮我做事。

女儿现在是在最小的活动范围内,侍候最大权力的那个男人,一个不好,下场十分凄惨。

我需要后援,需要有人替我做许多坏事,这些坏事可能是获得利益的最佳渠道。”

杨夫人点点头,以她的出身,自然懂其中的利害关系。

吴王府,三进院子男主人的书房,四皇子吴王又百思不得其解,头发都快搔掉了。

最近他有些看不懂了,父皇这是要干什么?

史清雅一个老寡妇,弄到宫里当正二品修仪,这是要恶心谁呀?

就算是青梅竹马的心上人,弄进宫也罢了,怎么还住到慈宁宫去了,那不是以后太后的住所吗?

怎么的,让史清雅当太后?

谁来当太子呢?

吴王妃林氏走进来,端了一盏薄荷二花饮,轻轻放到吴王的案几上。

小心翼翼地道:“王爷,这些日子,您老是这么烦恼,都上火了,唇角鼻子都有些红肿溃疡,妾好生心疼。

这是妾亲自煮的薄荷二花饮,放了一点蜂蜜,能清凉败火。”

吴王端起来,试了一下温度,不太烫,清凉甘甜,一饮而尽。

然后放下茶盏,笑了一下,道了一声辛苦。

吴王妃微微一笑:“王爷成天为公事烦恼,家里的事就不管了?

咱们的长女仙霞都十七了呢,也该相看人家了,要是有了封号,身份也高些。

您怎么不向父皇求个恩旨,封她做县主才好。”

吴王微微一怔,随后笑了:“王妃,要不是你提醒,本王都过糊涂了。

本王的身份在这里,德妃之子,得封吴王,最不济,将来也是个亲王。

本王的嫡长女肯定要加封,至于是郡主还是县主,就看父皇的意思了,不必着急。

女儿的婚事,王妃可有什么目标吗?”

吴王妃叹口气:“王爷是皇子,与宗族同姓不通亲。

开国时那十八家国公,因为高祖沿用的推恩令,如今也大都衰落了,一时还没找到合适的。

三省六部那些数得着的官员家找一找,有年龄合适,人品却不大好的,有能力出众,外貌差强人意的,也有长相好,其他方面不合适的。

有几个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却不愿意跟咱们联姻,估计是怕卷入夺嫡之争。”

吴王忽然笑了:“王妃这样说,还真是难找呢。

本王倒是想起一个人来,这人现在看着不起眼,将来的造化不好说。”

事关自己唯一的女孩,吴王妃急于知道答案,微微挑眉嗔道:“王爷快说,您相中的是谁家的孩子?”

吴王道:“礼部侍郎王善先的长公子,王雷,今年二十二岁。

王家两位公子去年参加春闱,双双进士上榜。

本王去年有了封地,正准备先安插上自己人去主政。

找人在这些新科进士中查探了各自情况,想在吏部运作一番,破格任用,让他家长公子王雷去我封地青州做刺史,次子王霆去我封地密州做郡守。”

吴王妃脸一沉,嗔怪道:“王爷,不合适吧?

礼部王侍郎这人妾知道,听说跟现在的千阳书院的王院长断绝了父子关系,过继给本族的王子安当嗣子。

王子安虽有神童慧名,却是个二十五岁就早逝的,没有什么根基。

他能做到礼部侍郎,不过是因为前六弟妹出了事,父皇替六弟找补,才让他从大南头调到都城的。

他家的公子既没有爵位可承袭,估计没也多少家产可继承,就是两榜进士,到老了或许能混上正四品,也就顶天了,怎么配得上咱家的金枝玉叶?”

吴王道:“王妃说得不错,本王也调查过了,王侍郎是借了点六弟妹的光。

王善先这人能入仕,首先是自己能耐,人家可是进士上榜,还是一榜。

外放做过华县县令,劝导农商,绿化荒山,年年考核都是上上之选。

后来迁往南粤古州做刺史,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把当地的山匪全数缴灭,还解决了越、黎、苗三族为强夺资源年年进行的械斗。

礼部的淳于老大人明年就七十了,早就不管事了,这几年,礼部的事都是王侍郎管着。

淳于老大人年前就向父皇递交了告老的文书,父皇看他身体还好,挽留着,不过,年龄不饶人,三两年内肯定要退的。

王妃且看着,他一退,王侍郎肯定当上礼部尚书。”

吴王妃脸色还是不好:“王善先当上尚书,那又如何?

他的儿子王雷,无名之辈,名次也不咋的。

妾看去年开榜,录取了四十一名呢,何不找名次靠前的,家境更好的,才配得上咱们的霞儿。”

吴王皱眉:“这么多年了,你还是没什么长进,受小门小户的影响太深了。

本王以为,那王家两位公子,都是难得的夫婿人选。

你看着,身无病,心无尘,家不烦乱,可谓人中君子;箱有钱,仓有粮,文武双全,比得中书丞相。”

吴王妃迟疑:“哎呀,还是在贵族世家中找一找吧。”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