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史顺仪死里逃生(2/2)
因为,我深知道你的为人,自私凉薄,不要说搭救女儿,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
不过,你跟蜀王的如意算盘恐怕都白打了。”
史侯爷一惊:“夫人,你说清楚,这话是什么意思?”
杨夫人看他一眼:“你等着吧,这几日会有圣旨下来,到时候就知道了。”
说完,起身穿了鞋,就要走。
史侯爷头上见汗,连忙叫住杨夫人:“夫人,老夫糊涂,你给我解解惑啊?”
杨夫人站住,缓缓回首:“清雅自小聪明,五岁识字,七岁作诗,九岁学习术算,一学就会,先生大为称赞。
她不爱儒家学问,十二岁精读《盐铁论》,十三岁读《道德经》,十四岁读《孙子兵法》,十五岁读《墨子》。
要不是身为女子,必是个大有作为的人。”
史侯爷皱眉:“夫人,我知道女儿聪明,现在不是自吹自擂的时候。
夫人告诉本侯,如今她在哪里,人怎么样了?”
杨夫人平铺直叙:“第一代的蜀王是本朝高祖的堂兄,跟着高祖起事,算是关陇功臣。
高祖怕诸侯王势力太大,影响中央的皇权,承用汉代的推恩令,每一代新王承爵,就减一等。
根据功劳大小,有些人家的爵位,还规定了袭几代。
蜀王的先祖功劳不大,因为血缘的关系才封王,高祖就规定他们家袭五代。
到现在已经是第七代,早超标了,李大公子能不能袭爵,是降格改为国公或侯爵,还是直接取消爵位,都要看皇帝怎么想。”
史侯爷抹了一把头上的汗,刚二月,怎么这么燥热?
他道:“这本侯比夫人知道的清楚啊,不用夫人普及律法规定,你只说到底什么意思?”
杨夫人道:“大人这个侯爵也是先皇特别开恩,才许你又多袭一代。
你的儿子都是庶出,前三个儿子借余荫入仕就算了,其他的估计只能从科举入仕了。
偏偏他们又都不是读书的料,史家在走下坡路。
女儿是个恩怨分明的性格,又是个有福气的,早被陛下派左卫下属的益州万州府兵救了,如今在宫里。
你们要是对她好,她肯定要报答,你们对她不好,她肯定不会再理你们。
所以,我说,让你们等着瞧。”
杨夫人大笑着离开,史侯爷一屁股坐到垫子上,说不出话来。
过了三四天,就有那道让人不安的旨意传下来,史清雅成了九嫔之首的顺仪娘娘。
后宫也闹得一团糟,因为,陛下让顺仪娘娘入住了尘封已久的慈宁宫。
慈宁宫是什么所在,那是太后才有资格住的地方,自朱太后过世,连皇帝的亲娘邓太后也没敢住进去呢。
皇后是第一个闹的,她是正宫皇后,不管以后哪个皇子登基,她都是名正言顺的太后,最有资格入住慈宁宫的,现在让一个二品的顺仪住进去,算怎么回事?
可惜皇帝铁了心,说她无德无能,心胸狭窄,为人善妒,实在不配为后。
吓得皇后赶紧告罪,灰溜溜退下了。
第二个来闹的是郑淑妃,这几年的复健效果不错,画了浓妆也看不大真,还是挺艳丽的。
可惜呀,皇帝现在满心都是想了大半辈子的史顺仪,看谁也不顺眼。
见淑妃闹得不像话,就指着骂道:“郑淑妃,你看看你,飞扬跋扈,欺下瞒上,恶毒自私,这宫里从上到下,哪个不烦你?
要不是看在老六的脸上,朕早就把你贬为庶人了。
如果你再闹,朕就让老六派人把你接到龙州,去那里当你的王太后,好作威作福。”
郑淑妃没办法,骂骂咧咧地回宫了,回去又摔了一地的东西,哭得半死。
皇后倒是撺掇秦贵妃和赵德妃去一起闹,秦贵妃微微一笑:“皇后娘娘,妹妹可不敢,咱们都是宫中的老人,当年的事也知道些,史顺仪可是陛下的心上人。
陛下现在的状态,那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哪容得下别人说上一句?
妾的简儿从小也是个好的,七岁那年打马球,从马背上摔下来,让后面的马踩了腿。
他成了这个样子,妹妹还敢想什么?
只要简儿快乐平安地过日子,以后妾跟他去封地,照顾他和他的孩子们就行了。”
皇后冷笑:“妹妹啊,你就是胆子小。
当年简儿从马背上摔下来,还不知道是天意还是人祸呢,你也不去追究?
你分析分析,大皇子生母的出身不行,人又尚武少文,本宫的儿子又是个身体不好的,你的老三可不就是个机会最大的储君人选。
所以呀,这事不是老四的娘就是老六的娘做的。”
赵德妃在一旁惶恐万分:“皇后娘娘,贵妃娘娘,妾不敢,真得不关妹妹的事。”
皇后微微一笑:“德妃确实没那个本事,也没那个胆子,剩下的就只有那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