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入主中宫(1/2)
张思星得到消息,带着助手连夜飞奔到了都城,联手王元娘,给长孙老侯爷医治。
王元娘也顾不上暴露异能了,用了空间的解毒水给老侯爷打上吊针,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法子了。
张思星也用了外科的放血排毒,针灸拔罐各种方法,还喝了不少增强体力的中药。
最后,老侯爷的病情稳定了,青衣君却让他继续装病,只要老侯爷一天不好,皇帝就会内疚。
王相父子天天在皇帝面前一副如丧考妣的模样,长孙家的儿孙也纷纷上书朝廷,要求上都城给老侯爷侍疾。
皇帝迫于压力,夺了英王的兵权,让他当个武散官,没了实职。
尚书左仆射的杨二大人也外贬常州为刺史,秘书监的杨五大人也外调到安州当刺史。
李蕴封了安定郡王,这是皇子中最低的爵位,给的封地在河北道定州,过了年之后就得去封地就藩。
王相跟青衣君谈论了这件事,觉得宫里太过危险,随时都会出状况,妹妹不知道能不能适应。
王元娘笑笑:“妹妹是一粒种子,种在后宫最高的位置上,随着发芽成长,根系使劲往下扎,早晚成为一棵大树。”
随后读了一句诗:百丈倚青松,缠绵成一家。
王相点头,妹妹有这志气,愿意让众人乘凉。
他也只能依着她的意思,尽力配合她。
王元娘需要一队暗卫,不要多,三十人,女多男少。
皇宫大内,男子行走不方便,主要在外面听信办事。
还需要一个专业的经营团队,帮她经管宫外的产业。
王元娘还有个打算,已经跟青青商量过了,准备把青衣君祠挪入空间,她住惯了。
进了宫,去青衣君祠的机会就很少了,既然有芥子空间,青青又有本事,可以收进去,位置就放在王博士别墅的附近。
那里有一座灵气逼人的无名小山,猛一看,跟青衣山有点相似呢。
把决定跟王相说了,如果青蛇把青衣君祠收走,希望王相出面,在原来的位置上再重新盖一座祠堂,再种上牡丹花。
到时候,她会提供一部分钱帛、花苗。
因为要封正宫皇后的事,大家这个年也没过好,各处都认真准备。
皇帝厌恶杨家,让他们年前就去了各自的任地。
安定郡王杨蕴去封地前也罚闭门思过,抄写孝经一百遍。
承辉六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件,城外的青衣君祠不翼而飞,连周围的桃树也都不见了。
只余一块比原来的高地低了很多的平地,所有的人惊疑不定,议论纷纷。
有许多人坚信,这是青衣君做的,她是真的成神了。
她住惯了青衣君祠,现在要飞升,舍不下这个居所,一并带走了。
宫里的杨蕴有点心虚,青衣君可是长孙老侯爷的亲外孙女,会不会找自己的麻烦,给老侯爷报仇。
都说她死得冤枉,得先皇封号,死后成神。
原以为就是个传说,没当回事,现在看来,说不定是真的。
因为正月十九是封后大典,年前就通知了各路藩王,毕竟是皇家的事,这些宗室子弟应该来贺喜的。
梁王一赶到都城,就听说这桩奇事,亲自去看了一眼,青衣君祠的位置果然什么都没有了。
他心里十分懊恼,青衣君要真成神了,能放过自己吗?
自从曾秀云入了宫,梁王回到封地,心情十分烦躁。
他几次想杀了一对儿女,觉得他们不是自己的孩子。
但是两个孩子长得跟他有几分相似,他又拿不定主意了,要万一是自己孩子,杀了不就绝后了吗。
梁王妃跳出来反对杀子,她态度强硬,表示两个孩子她愿意养,就当自己的孩子。
要是皇帝开恩,让孩子继承王位最好,要是不让,她嫁妆丰厚,也存了不少钱,完全可以过富贵的正常生活。
卢氏出身名门,很有见识,她知道现在处境尴尬,先帝赐婚,身为梁王妃,不能自主和离。
梁王又可能没有种,自己肯定无后,收养两个孩子,算是解闷。
反正外人也不知道,皇帝不肯把皇家这种破事弄得人尽皆知。
梁王也妥协了,他本就没有大本事,以前全靠曾秀云和常久山的帮扶。
现在这两个人没有了,开始倚重梁王妃,不至于言听计从,大多数事不再与她争执。
梁王日日忧心,过得不大好,整个人面黄肌瘦,鬓边有了白发,背都微微驼了。
两个孩子倒也不笨,大致知道些什么,成了惊弓之鸟,躲着梁王走。
见梁王妃肯护着他们,就竭尽所能地表现出依赖巴结,一句一个母妃,比对亲娘可尊敬多了。
这不光是嫡母,还是他们的护身符呢。
皇帝问过王相,青衣君祠是怎么回事?
王相把之前想好的话说了:“陛下,臣梦见青衣君说,元娘当了皇后,王家与皇家成了亲戚,皇帝是有情人,一定会对妹妹好。
她放心了,要飞升,舍不得青衣君祠,就一并带走。
交待臣在原址重新盖一座青衣君祠,就按原来的规制,墙外种上桃树,院里种满牡丹。
工程竣工,明年的春天,她会把牡丹花王还回来。”
皇帝半信半疑,这么大一座建筑凭空消失了,非常人能做到。
想着之前的韦西洲失踪案,高平王犯天遣案,说不得是青衣君做的,只有神仙,才有这么大的能耐。
想到这里觉得还得做些什么,别得罪了青衣君才好。
皇帝下了口谕:“青衣君是先皇加封,如今成神飞升,留话让重盖青衣君祠。
命工部派人,协助王相,尽快恢复青衣君祠的原貌。”
皇帝还想让户部拨款,王相客气拒绝了,说青衣君有话,这个钱她会赐下来。
王相想着,要是钱是户部出的,活儿是工部干的,青衣君祠自家就不好意思代为管理了。
青衣君祠每年的花展可是能赚不少钱呢,管理权万不能失。
正月十六起,各方都更加忙碌,忙了好几天,各色才齐全。
皇后的嫁妆全送了过来,便是几方尽力压缩嫁妆了,内侍省姜大监看了王家的嫁妆单子,厚厚一大叠子,写得密密麻麻的,也是吓了一跳,皇后家真是富有。
正月十八的傍晚,帝后大婚,大宴群臣,宫里开了宫宴。
后宫的妃嫔虽个个心里有事,也不敢在这正式的场合出洋相,就怕皇帝收拾她们。
杨家的下场就在前面,伴君如伴虎啊。
只能暗暗在心里羡慕嫉妒恨,这王元娘真是好命,一个二婚老女人,竟能从皇宫正门抬进来,当上一国皇后。
整个东陈这是头一例啊,皇帝登基之后才大婚,自然仪式重大。
不过,众臣子到此时却想开了,王元娘当皇后很妙啊。
她的年龄使她显得稳重,既能压住那些年轻的妃嫔,又不会被那些中年的妃嫔小瞧,更不会妖媚惑主。
文有右相父子可倚重,武有长孙一脉死挺,大公主又比较能容得下这夫家的姑姑,不会因为自己亲娘没当上皇后而恼恨。
皇帝也十分高兴,费了这么大的劲才娶到的媳妇,肯定珍惜啊。
入宫之后,两个人过得甜甜蜜蜜,恩恩爱爱,一点也不像中年夫妻的样子。
正月十九,上午举行封后大典,在太极宫正殿之上,皇帝让马忠宣读封后圣旨,老宗正为身着大礼服的皇后加冕,新后接受众臣朝拜。
然后,老宗正领着帝后去太庙祭拜祖先,宗室的长辈和皇帝的兄弟们观礼,把皇后的名讳记入宗室族谱。
帝后携宗室成员、文武重臣,登上皇宫的宫墙上,接受驻都城的留守司官员、藩镇节度使派的使者、外邦使臣代表的朝贺。
别人都是高高兴兴的,只有梁王,见了皇后的面之后如雨淋的蛤蟆,又是惊吓又是害怕。
王皇后怎么与前梁王妃王善一长得如此相像呢?
就是气质上有明显得不同。
王善一温和胆小,低眉顺眼,过得小心翼翼。
王元娘锐利自信,满脸笑容,大大方方。
皇帝看着各处递来的礼单,眉飞色舞,觉得这场大婚挺划算,大礼收得手软,他的私库增加了一倍的东西。
王皇后看皇帝一眼,笑笑:“陛下,咱们大婚,宫里宫外都忙得不可开交,现在大局已定,当论功行赏。
特别是后宫的姐妹们,得让妾来放赏,您可不能把各处献上来的东西全充入自己的私库啊。”
皇帝心里一咯噔,不过他马上露出笑脸:“还是皇后想得周到,是该赏,皇后拿个章程,赏了吧。”
王皇后吩咐马忠:“马总管,本宫那里需要配置的人员都到位了吗?”
马忠笑呵呵地道:“宫里有定例,皇后娘娘可以有一个总管,配十六名太监,十六名宫女。
名单备下了,请娘娘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