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皇后人选(2/2)
李蕴怕影响自己的前途,就开始绞尽脑汁地想法子。
皇帝刚上台,事情多,又忙着选美扩充后宫,没怎么发现长子开始长歪。
等发现时,这孩子变得偏激,阴暗,净干蠢事了。
或许李蕴是想引起父皇的关注和偏爱,在外人眼里看他,心胸狭隘,个性邪魅,不配当太子。
无论是后宫其他妃嫔,还是前朝的重臣,都不看好皇长子。
甚至东宫崇文馆的师傅们,提起大皇子李蕴,也摇头叹气。
大家都是这个态度,皇帝也不能硬把大皇子封为太子,太子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不能是没人待见的光杆司令吧。
次子李藻今年十五岁,实际上只比长子小三个月,江贵妃所出。
这孩子遗传母亲的基因比较多,长相粗糙,身高力壮,从小就爱舞刀弄枪的。
关键是你爱武也不打紧,身为皇子,多少学点文化。
从四岁进学到现在,连《论语》和《孝经》都没背明白,五经博士每次考问,都气得面红耳赤,直摇头叹气。
其他的孩子年龄还小,小三和小四身体还不怎么好。
立嗣,怎么立?
立哪一个?
忽然想起小七李蒙,年龄是有些小,身体倒是好,叫华美人养得白白胖胖,玉雪可爱。
不过,这孩子的生母早逝,养母身份又低,恐怕难以服众。
皇帝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只觉得太阳穴一跳一跳的,连带的他脑袋痛。
又想起王元娘,明明出身不显,还不肯入宫当才人,非要当正妻。
如今想嫁给一个没什么家底的新科状元,什么眼神啊?
她不当妾,想当皇后,也不打盆水照照自己的家世和条件,配不配得上?
皇帝转头又想,元娘的样子还是挺好的,端庄周正,五官柔和,皮肤亮白,那周身的气度,实在是高人一等。
家世也还不错,有长孙氏那样的外家,王善先那样的兄长,当皇后好像也不是不行啊?
之前王家的姑娘就得父皇青睐,指婚给六皇弟做正妃,还是很认可王家的。
想到这里,忽然想起,怪不得每次见王元娘总觉得面熟,原来跟六弟妹有点相似。
待要进一步想,又记不清楚前六弟妹的模样了,年头长了,又没什么来往,自然记不准。
皇帝心里千回百转,一时拿不定主意,此时也明白为什么说皇帝是孤家寡人,有犹豫时竟连个可商量的人也没有。
到底让人把老宗正请来了,这位老宗正是皇帝的爷爷辈,靖王老殿下李司肖,如今都六十有五了,还是一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状态。
不是大朝会,老宗正也没行大礼,就叉手行了个家礼。
皇帝赶紧让皇叔爷坐,让马忠给皇叔爷上茶,老宗正也不客气,接了茶慢慢地品。
皇帝问:“皇叔爷,朕找您来是指画一下,立哪个皇子为嗣才好?”
老宗正一愣,半晌才道:“立储大事,老臣不敢妄议,陛下有什么打算?”
皇帝把自己的想法跟老宗正说了,自己实在是拿不定主意。
老宗正忽然道:“陛下先不着急立太子,还是选了中宫皇后重要。
有了皇后才有嫡子,嫡子继位名正言顺,东陈自来立嫡不立贤。
嫡出一目了然,贤能却说不准当,完全可以装,以此为由立的太子,别的皇子也不会服气。”
皇帝想了一下,这话有理,便说:“皇叔爷,后宫出身好些的就是崔贤妃、卢修仪、杨婕妤、韦充仪。
可崔贤妃和杨婕妤是吴王府的老人,进门时都是侧妃或庶妃,没有太多的嫁妆,作风也不大好,不能服众。
卢修仪和韦充仪是家中庶女,没有得到过好的培养,一看就是拿不起事的人。
其他的女人,就别提了,都是进宫来安享富贵的。”
老宗正道:“陛下的意思,是从宫外另选合适的?”
皇帝点头:“朕心里有两个人选,一是博陵崔氏的九娘,吏部郎中崔选的嫡长女;二是汝南王氏的元娘,尚书右仆射王善先的妹妹。”
老宗正问:“这二人的优缺点陛下考虑过了?
觉得哪个更合适一些?”
皇帝道:“博陵崔氏的名望肯定更高一些,崔九娘十九岁,小有才名,长相普通,温柔可亲。
就是崔氏这样书香门第出身的姑娘,嫁妆可能简薄,不太实惠。
王元娘三十五岁,和离过一次,长相端庄大气,有点个性。
汝南王氏是后起之秀,中等门第,可是家底很厚。
元娘个人资产多,能力很强,朕不敢实猜到了什么地步。”
老宗正道:“据老夫所知,王元娘并不是王相的亲妹妹,王相父子会倾心相助吗?”
皇帝皱眉:“说起来奇怪,虽是干亲,可王善先父子对元娘十分爱护,有求必应,比亲的还亲。
前些日子,王雷还亲自来朕面前求恩旨,请朕给他姑姑元娘与新科状元孙连智赐婚,险些把朕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