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03章 人心隔肚皮(1/2)

王善一琢磨了一下,缓缓地道:“明珠以为,此事甚好。

明珠做过梁王妃,对宣王这个大伯哥还是熟悉的。

他尚武少谋,不喜守成。

如今宣王父子要建城堡,守着他们的银山,说明他们父子大半并不想夺嫡当太子。

要想夺嫡,肯定要有破釜沉舟的做派。

这么早就留后路,恐怕没有必胜的信心,最多只是观望。”

长孙宇听了半信半疑,小心地问:“明珠,你心里想哪个皇子当太子?”

王善一道:“明珠对这不感兴趣,只要家人安好,谁爱当谁当,关明珠什么事?

不过,大哥与吴王结了亲家,倾向很明显了。

偏大舅与宣王做了亲家,不知道您心里怎么想?”

长孙宇道:“明珠,不是大舅小瞧那宣王父子,虽不至于算是扶不起的阿斗,也是狗肚子里盛不了二两香油的货色。

他们当藩王正合适,有吃有喝,展现身手守好边防。

他们当皇帝,肯定穷兵黩武,钻头不顾尾的,百姓更倒霉。

要是他们有那个野心,大舅不能答应小六跟仙宜小姐的亲事,省得最后连累到咱长孙一族的亲朋好友。”

王善一听完放心了,这就好。

要是大舅支持宣王,大哥支持吴王,她在中间左右为难。

虽然她当六皇子妃的时间不长,对老十以上的几位皇家兄弟,还是知道些的。

四皇子当储君是最合适的,他母族赵家的势力正好,不大不小,他又不喜欢赵家,没有后戚干政的隐患。

皇贵妃与皇甫氏同归于尽,没了太后干政的可能性。

他虽然也有不少毛病,总体上是懂得利益平衡的,会给合作者留点缝。

四皇子对自家大哥宣王敬重,只要宣王不反,他能容得下。

楚王死了就不说了,人死账消,过继的孩子少年老成,对朝廷的态度甚好。

老三的腿坏了,没了夺嫡之心,他脑子好使,善于断案,在刑部很相称。

老三跟老四有来有往,感觉关系还不错。

老五有南羌族血统,李家虽是混血,都是北方民族的血缘,对南方民族还是很忌讳的。

估计,老皇帝临终前会给他安排西南的封地,让他离新皇远一点。

六皇子是王善一最讨厌的,没有之一。

无论如何,王家和长孙家肯定不希望此人上位。

皇帝目前也开始厌弃此人,龙州的地名虽好,实际上不是什么好地方。

在陇右的最西北,比甘凉还偏,往西是安西,袁氏与刘氏驻守,震慑西突厥残余的一些部落。

往东是吐蕃,往北是室韦的一些部落。

周围这些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可没有和平相处的想法,时常骚扰打劫东陈百姓。

总而言之,龙州没什么油水,生活条件还不好。

排行七、八、九、十的四位皇子,各有各的优点,不过综合水平照吴王殿下差远了。

要是有自知之明的,跟吴王把关系打好,客客气气的,将来还能平平安安地当王爷。

要是蹦跶得欢,有什么下场就不知道了。

舅甥俩就政治格局谈了一会儿,意见达成了一致,赌四皇子吴王上位。

要是宣王有异动,长孙舅父要及时告知王家兄妹,再商量着处理。

两人说起大舅会不会调防的事,长孙大舅苦笑:“大舅当武将的,到哪里都行,无所谓。

宣王殿下与大舅的交情还行,镇边这种事,合作的人要合眼缘。

要是藩王与地方长官或军队将领合不来,边关马上就不稳定了。

只要宣王父子不倒,就不会让大舅调走,我们之间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

王善一点点头,表示懂了。

想了半天才道:“外公在安南大好,那边远离朝廷,又有大海阻隔,他们鞭长莫及。

明珠建议,您的私产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秘密押运安南,在那边边找个有淡水有植被的荒岛,建设好。

一部分留着防身,大舅在西北安稳自然好,万一没了立足之地,别管产业财帛,领家人速奔安南。

实在要避世的时候,就上荒岛。”

长孙宇点头:“行,刚好明年要给你外公粮食的钱,得让人去一趟安南,就趁机多拿些资产存到安南去。”

王善一把之前绘的小北山建筑平面图拿和广平山庄示意图拿给大舅,让他参考一下,给军属们建几个村子安置。

王善一又专门提起,大舅应该派人把鸣沙山一带的石窟和佛像保护起来,让佛教的思想传扬下去。

信佛的人还是一心向善的比较多,更便于团结周围有相同信仰的民族,有利于大舅统治陇右道偏南的军民。

陇右道再往西北方向,到安西和北庭一带,当地的部族信仰景教,比较团结。

教义非常严格,对其他宗教有些抵触,遇有异动,只能打压,不必怀柔。

后来两人笑着又讨论起家事来,莫说那几个表弟该成家了,就连那些年龄大点的表侄儿们都到了能娶亲的年龄了。

王善一赞成大舅的做法,树大了分枝,人多了分家。

成家了就分出去,好好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明珠又说起,过了年就准备回都城,到都城附近转道去金华,要购一大批树苗。

两个小表弟既然有了参加春闱的资格,也别呆在陇右道了,全跟她去都城,到国子监进修几个月,等后年春天直接在都城参加进士考试。

长孙大舅不明所以地问:“明珠,这是为何呀?

在陇右读书不好吗?

大舅看州学里的先生对你两个表弟很好,天天给开小灶。”

王善一道:“进士考三年一次,全国几万人报名,一般多的时候录百十人,少的时候只录二三十人,这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吗?

陇右荒僻,这边的成绩普遍不行,几个州学出来的学子,有的拿着官学的举荐信免试,有的拿着陇右的举人名额,可是参加春闱出来的成绩很不好。

说明什么,说明陇右道这边整体的教学质量不行。

大哥是礼部尚书,主管科举事宜,对考试方向的把握最准确。

而且,明经科好考,前途不行。

考进士科,就要懂策论,知道时事走向,在这偏远之地,没什么进益。”

长孙宇听了点头:“说得对,长孙家有爵位继承的,只是全家在外地任职,孩子们的户籍一直在都城呢。

长孙家的官职也够格让孩子入国子监,只要按制申请即可。

要是再有你哥的教导,懂了策论,掌控了时事动向,考中的机率就大多了。”

王善一点头:“科举看着公平,其实寒门士子和平民百姓还是弱势的。

光死读书没什么用,大多数只能以明经、明法入仕,当低层的官员。

咱们有这有利条件为啥不用?

而且,明珠会驯化鸟兽,到时候每场考试完事,夜间让杰哥偷偷地给表弟们送吃喝,送防蚊药,保管不让他们受委屈。”

长孙宇哈哈大笑:“甚好,大舅叫那两个小子给你敬酒,以后全指望你兄妹帮扶了。”

王善一也笑着补充:“还有一点很市侩,就是交到有用的朋友。

一个人的亲朋好友到什么高度,这个人才有可能到什么高度。

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可能是天生的,后天的友人,有同窗、战友、同僚、妻族,甚至亲家。

既然想进官场,就得有人脉吧,到国子监读书,这些同窗的能量岂不比西北大多了?”

长孙宇笑着点点头,决定开春,让两个小子跟明珠进都城。

年夜饭是王善一定的菜单,西北天冷,要吃热乎的。

四个人一案,四个蒸碗:倒蒸五花肉片、清蒸肉丸子,青酱蒸整鸡、豉油蒸整鱼。

每案安排两个砂锅,下面用小炭炉加热着,一个锅里炖着羊肉萝卜,一个锅里是牛肉炖洋芋。

主食有两样,西北人爱吃的烤胡饼,中原人爱吃的素蒸饼。

一个大果篮,有林檎、水梨、葡萄、柑桔。

还有四个干果碟,有炒南瓜籽、炒松子、胡桃仁、蜜饯拼盘。

长孙家的儿孙们能来的都回来了,除了大表哥夫妇远在安南,二表嫂领孩子回娘家避灾,这次难得的人齐。

两个表嫂子没认出来王善一,时隔多年,王善一无论从外貌还是气质都变化很大,除了实亲实近的大舅和表哥,别人认不出来很正常。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