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605集:青灯的旧书(1/2)

糖纹载忆:一本旧书的非遗旅程 傍晚六点的风,带着夏末的余温,从林舟公寓的纱窗钻进来,拂过手机屏幕上那只泛着柔光的数字糖龙。

“乡音”

特效还在循环——竹溪村的竹声沙沙,竹阿婆带着乡音的叮嘱“编到第三个交叉点要往上提半寸”

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像一捧温凉的泉水,漫过林舟有些发涩的眼眶。

就在这时,手机震了一下,系统通知的红色角标跳了出来:【藏家“青灯”

向“非遗书籍捐赠通道”

捐赠《民间糖艺图谱》一册,您曾与“青灯”

就糖龙成长问题互动,可查看捐赠故事。】

“青灯”

这个名字,林舟还有印象。

昨天社群里,有人发了条带着委屈的留言,说自己的糖龙不知怎么开始失色,鳞片的光泽一天比一天暗,配图里的糖龙蔫头耷脑,像淋了雨的纸扎。

留言者正是“青灯”

,当时底下还有人打趣“是不是忘了给糖龙‘喂’互动任务”

,林舟记得自己还回复了句“试试多跟糖龙讲讲你和它的故事,说不定有用”

,没想到短短一天,对方竟捐出了这么重要的东西。

他指尖点下链接,页面跳转到“非遗故事栏”

,淡棕色的背景像旧书的封皮,标题《一本旧书里的糖艺梦》用的是手写体,暖得像晒过太阳的纸。

作者栏赫然写着“青灯”



“我爷爷是个糖艺人,走街串巷那种,挑着个木担子,一头是熬糖的小炭炉,一头是装着竹刀、石板的木盒。

这本《民间糖艺图谱》是他留下来的,蓝布封皮磨得发毛,里面夹着他画的糖龙草稿,纸页都黄得透了。”

开篇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像爷爷挑着担子走在巷子里的脚步声,笃笃地敲在林舟心上。

他想起小时候在老家巷口见过的糖艺人,也是这样的担子,熬化的麦芽糖在石板上转着圈,转眼就变成了展翅的蝴蝶,甜香能飘半条街。

林舟往下划屏幕,青灯的文字渐渐带了些涩味:“爷爷的手很巧,能把糖熬成琥珀色,画龙的时候,龙鳞一片压着一片,连龙角上的纹路都能刻得清清楚楚。

他总说,‘糖是活的,要带着心意熬,不然龙就没精神’。

那时候我总蹲在旁边看,手里攥着爷爷给的小糖人,觉得爷爷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

“后来我长大了,去城里读书,爷爷还在走街串巷。

他说想把糖艺传下去,找过几个年轻人,可他们嫌熬糖苦、赚钱少,没待几天就走了。

爷爷也不恼,只是每次我回家,他都会翻出那本图谱,指着上面的纹样说‘你看这个“卷草纹”

,编糖的时候要慢,不然会断’,我那时候忙着应付考试,总说‘爷爷,以后再说吧’。”

看到这里,林舟的指尖顿了顿。

他忽然想起自己刚工作时,母亲让他学做老家的酱菜,他总以“没时间”

推脱,直到母亲去世,才发现那些装酱菜的坛子还空着,配方也没来得及问。

这种迟来的遗憾,像细针一样扎着心口。

青灯的文字还在继续:“去年冬天,爷爷得了重病,躺在病床上还攥着那本图谱。

临终前,他把我叫到跟前,声音轻得像羽毛:‘要是没人学,就找个懂行的人,别让它烂在手里。

’我抱着图谱哭了好久,却不知道该交给谁——我连熬糖都不会,怎么敢提‘传承’两个字?”

“去年秋天,我在逸霄平台看到了‘糖龙’,屏幕里的糖龙带着金纹,一下子就想起爷爷画的龙。

我赶紧注册了账号,选了最像爷爷糖龙的款式,可我总觉得自己不懂糖艺,不敢跟人说爷爷的故事,也懒得跟糖龙互动。

直到昨天,客服说‘长期不互动会让糖龙失色’,我看着屏幕里慢慢变暗的糖龙,突然慌了——我连数字糖龙都守不住,怎么对得起爷爷的图谱?”

文章中间附了一张照片,是图谱里的一页。

泛黄的纸页上,用铅笔勾勒着一条糖龙,线条有些颤抖,却很有力。

龙角的纹路像两道向上的弧线,边缘带着细碎的锯齿,和林舟糖龙龙角上的金纹竟有七分相似。

照片下面有一行小字:“爷爷说,这是‘朝阳纹’,画的时候要想着早上的太阳,从东边慢慢升起来,这样糖龙才会有温度,吃起来也甜。”

最后一段,青灯的文字亮了起来,像拨开了乌云:“今天早上,我看了陈老的直播,他拿着那块六十年前的糖龙说‘心意在,手艺就不会断’;又看到林舟的竹编糖龙,备注里写着‘致敬竹溪村的万字纹’。

我突然觉得,爷爷的图谱不该藏在抽屉里。

刚才我联系了平台,把图谱捐了,他们说会送到竹溪村的工坊,让孩子们照着学。

爷爷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他的糖艺,终于能传到娃娃们手里了。”

林舟把文章读了两遍,眼眶发热。

他想起竹阿婆发给他的视频,指节变形的手捏着竹篾穿梭;想起陈老捧着那块老糖龙,眼神里的温柔;现在又多了青灯的图谱,带着爷爷的温度。

原来每只数字糖龙背后,都藏着一段沉甸甸的故事,这些故事像散落的珍珠,被“非遗传承”

这根线串了起来。

他点开“青灯”

的主页,头像是一盏青绿色的纸灯,动态很少,只有三条:第一条是去年注册时发的“终于有自己的糖龙了”

,配着刚领到的糖龙截图;第二条是昨天的抱怨“糖龙怎么失色了”

;第三条是今天的,配着图谱的封面照,文字只有一句:“爷爷,我把你的书送出去了。”

林舟犹豫了很久,指尖在输入框里敲了又删,最后发了条私信:“青灯你好,我是林舟。

你的图谱一定会帮到竹溪村的孩子们,他们会带着爷爷的心意,把糖艺传下去的。

另外,我想问问,我糖龙的龙角,是不是你爷爷说的朝阳纹?”

消息发出去不到一分钟,就收到了回复。

青灯发了个惊讶的表情:“是林舟!

我刚才看了你的糖龙,龙角的纹路跟爷爷画的朝阳纹几乎一模一样!

你是不是也学过老糖艺?”

“我之前不懂,是看了你的文章才知道‘朝阳纹’的。”

林舟回复,“我只是凭着感觉画的,现在想改得更像爷爷画的那样,要是你不介意,能不能跟我说说朝阳纹的细节?

比如爷爷画的时候,有没有特别的讲究?”

“当然不介意!”

青灯的回复带着明显的激动,还发了个雀跃的表情包,“爷爷画朝阳纹的时候,总说要‘顺天势’。

他会先在石板上画个小太阳,然后从龙角尖开始画,往根部走,每一笔都要往上挑一点,像太阳往上爬的样子。

还有,龙角尖的地方要留个小缺口,他说‘这样龙才能吸到阳气,更有精神’。

对了,爷爷还在图谱里写了,朝阳纹要配‘流云纹’当龙身的边,这样看起来像太阳裹着云,更活泛。”

青灯还发来几张照片,是图谱里其他页面的特写:有标注着“流云纹”

的糖龙身,线条像波浪一样轻柔;有“回纹”

的糖盒,一圈圈绕着,和竹阿婆的竹编回纹很像;还有一页是爷爷的笔记,用蓝色钢笔写的“熬糖火候:冬三夏二,春二点五”

,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糖炉。

窗外的天渐渐暗了下来,林舟打开台灯,把手机放在桌上,对着青灯发的照片,开始修改糖龙的龙角。

他按照“从尖到根、每笔上挑”

的方法,调整了纹路的弧度,在龙角尖加了个小小的缺口;又根据“流云纹”

的样式,在龙身两侧加了淡淡的云纹,和竹编鳞搭配在一起,像龙裹着云、带着竹香。

修改的过程中,青灯又发来几条消息,断断续续地讲着爷爷的故事:“爷爷以前走街串巷,遇到穷人家的孩子,会免费给他们做小糖人”

“有次爷爷熬糖熬到半夜,就为了给邻村的庙会做一条大糖龙”

“爷爷说,糖艺不是生意,是念想,能让吃的人想起好日子”



林舟一边听,一边把这些故事里的细节融进糖龙里——他在糖龙的尾巴尖加了个小小的糖人形状的纹路,代表爷爷给孩子们做的糖人;在龙腹的位置加了个庙会的剪影,用淡金色勾勒,像夕阳下的庙会灯火。

等他改完,已经是晚上八点多。

提交方案时,他在备注里写了很长一段话:“本次修改融入‘青灯’爷爷的‘朝阳纹’与‘流云纹’,致敬老一辈糖艺人的坚守。

每一道纹路都藏着故事:龙角尖的缺口是‘吸阳’的心意,龙身的流云纹是糖艺的活泛,尾巴的糖人是温暖的念想,龙腹的庙会是热闹的传承。

愿这只糖龙,能带着爷爷的温度,走到更多人心里。”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