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集:地域文化融合(2/2)
不过去年,有个大学生来跟我学,说要把剪纸做成动画,我觉得挺好。
你们做的数字糖龙,也是一样的道理,把老手艺装上新壳子,年轻人就愿意看了。”
那天,风痕拍了王有德剪纸的全过程,特别是剪刀在红纸上游走的轨迹,这些轨迹将成为“镂空糖龙”
的动态效果——用户滑动糖龙时,龙身的镂空花纹会像剪纸一样,从中间向两边“剪”
出来,同时透出彩色的光。
温如霜则把王有德的故事写成了短文,结尾处写着:“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得出龙的形态,剪不断传承的根。”
离开榆林时,王有德送给他们一幅大大的剪纸糖龙,龙身上剪满了陕北的吉祥纹样。
风痕把剪纸铺在酒店的桌子上,对着光看,光影在墙上投出一条灵动的龙。
“你看,这就是地域文化的魅力,不管是蜀绣还是剪纸,都带着地方的魂。”
他对温如霜说。
三、青瓷:窑火千年淬龙魄 第三站是浙江龙泉。
车子行驶在盘山公路上,两边的竹林郁郁葱葱,空气里带着竹子的清香。
风痕和温如霜要找的青瓷匠人叫李建国,是龙泉青瓷“哥窑”
技艺的传承人。
李建国的窑厂在山脚下,院子里堆着不少瓷土,几个工人正在揉泥。
窑房里,一座柴窑正冒着青烟,窑火的温度透过砖墙传出来,暖烘烘的。
“李师傅,这柴窑烧一次要多久?”
风痕指着柴窑,好奇地问。
李建国穿着一件蓝色的工装,手上沾着瓷土,他擦了擦汗,说:“烧一次要三天三夜,得有人守着,控制火候。
龙泉青瓷最讲究‘釉色’,哥窑的‘冰裂纹’,就是因为釉和胎的膨胀系数不一样,烧出来才会裂出纹路,每一件都独一无二。”
他领着两人走进展厅,里面摆着不少青瓷作品:碗、瓶、摆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青瓷龙纹瓶。
瓶身上的龙用了“刻花”
技法,龙身盘绕着,身上的鳞片刻得深浅不一,釉色是淡淡的天青色,裂纹像冰一样,细密而均匀。
“如果把青瓷的釉色和冰裂纹用到数字糖龙上,会怎么样?”
风痕盯着龙纹瓶,脑子里已经有了想法。
他拿出平板,在数字糖龙的模型上调整颜色,把原本的青蓝色改成龙泉青瓷的天青色,又在龙身上添加了冰裂纹的效果。
李建国凑过来看了看,点点头:“不错!
釉色要选‘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那种青,冰裂纹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要像自然裂开的一样。”
他说着,从展柜里拿出一个青瓷小碗,递给风痕,“你看这碗的釉色,烧的时候温度差一度,颜色就不一样。
数字糖龙的釉色可以做得更灵动,比如用户触摸糖龙时,釉色会从浅青变成深青,像窑火里的瓷一样。”
温如霜坐在展厅的椅子上,听李建国讲龙泉青瓷的历史。
“龙泉青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南宋的时候最有名,是贡品。
我爷爷就是青瓷匠人,文革的时候,他把窑封了,把工具藏在山洞里,说‘不能让老祖宗的手艺断了’。”
李建国的声音里满是自豪,“我十八岁跟着爷爷学烧瓷,第一次烧窑,因为火候没控制好,一窑的瓷全废了。
爷爷没骂我,只是说‘烧瓷就像做人,急不得,得慢慢来’。”
“现在龙泉青瓷的传承情况怎么样?”
温如霜问。
李建国笑了笑:“比以前好。
现在政府重视非遗,不少年轻人来学烧瓷。
去年,我们还和高校合作,把青瓷元素用到了现代设计里。
你们做的数字糖龙,也是一种创新,能让更多人知道龙泉青瓷,知道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那天下午,风痕在窑厂拍了不少素材:揉泥的过程、刻花的细节、窑火的光影,这些都将成为“青瓷糖龙”
的动态元素——用户点击糖龙时,糖龙会像青瓷烧制一样,从瓷土状态慢慢成型,釉色逐渐变深,最后出现冰裂纹。
温如霜则把李建国的故事整理成文字,结尾处写着:“一窑窑火,千年传承,淬得出青瓷的魂,也淬得出龙的魄。”
离开龙泉时,李建国送给他们一个青瓷小糖龙,釉色是淡淡的天青色,身上有细密的冰裂纹。
风痕把小糖龙放在车里,阳光透过车窗照在上面,釉色像流动的青水,好看极了。
四、数字糖龙:地域文化的新载体 回到公司后,风痕和温如霜立刻投入到“地域限定款”
糖龙的研发中。
风痕根据走访时记录的技艺细节,对数字糖龙进行了优化: “锦绣糖龙”
的鳞片用了蜀绣的滚针技法,用户点击糖龙时,鳞片会用四十八股劈丝的方式“织”
出来,针脚细密,色彩从浅金变成深金,像张淑芳手里的蜀绣一样;“镂空糖龙”
的龙身用了陕北剪纸的锯齿纹和月牙纹,用户滑动糖龙时,龙身的镂空花纹会“剪”
出来,透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光,像王有德的剪纸一样;“青瓷糖龙”
的釉色用了龙泉青瓷的天青色,用户触摸糖龙时,釉色会从浅青变成深青,冰裂纹慢慢出现,像李建国烧的青瓷一样。
温如霜则把三位匠人的故事做成了音频和文字,用户点击限定款糖龙时,就能听到匠人的声音,看到他们的故事。
她还在故事里加入了互动环节,比如用户可以回答关于蜀绣、剪纸、青瓷的小问题,答对了就能获得匠人的专属签名。
“地域限定款”
糖龙上线那天,平台做了一场直播,邀请了张淑芳、王有德、李建国三位匠人来到现场。
直播中,张淑芳展示了蜀绣的劈丝技艺,王有德剪了一幅大大的糖龙剪纸,李建国则介绍了龙泉青瓷的釉色特点。
直播结束后,“地域限定款”
糖龙立刻引发了热潮。
短短三个小时,三款糖龙就卖出了五万份。
不少用户在评论区留言: “‘锦绣糖龙’的鳞片太精致了,像真的蜀绣一样,看完张淑芳老师的故事,觉得特别感动。”
“‘镂空糖龙’的光影效果太绝了,像陕北的窗花一样,王有德老师的故事让我知道了剪纸的魅力。”
“‘青瓷糖龙’的釉色和冰裂纹太好看了,李建国老师的故事让我对龙泉青瓷有了新的认识。”
更让风痕和温如霜惊喜的是,有不少用户因为这些限定款糖龙,开始关注当地的非遗技艺。
有人去成都的“蜀绣张”
小院学绣,有人去榆林的钟楼巷看王有德剪纸,还有人去龙泉的窑厂体验烧瓷。
“你看,我们做到了。”
温如霜拿着手机,看着用户的评论,眼里满是笑意。
风痕点点头,目光落在电脑屏幕上的数字糖龙模型上。
他想起了张淑芳手里的绣花针,王有德手里的剪刀,李建国窑里的火——这些老手艺,曾经藏在巷子里、窑厂中,如今通过数字糖龙,飞到了更多人的手机里,飞到了年轻人的心里。
“接下来,我们还可以去更多地方。”
风痕说,“去苏州找苏绣匠人,去安徽找徽墨师傅,去广东找广绣艺人……让每一款数字糖龙,都成为地域文化的‘代言人’。”
温如霜笑着点头,她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数字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传承的桥梁。
当蜀绣的针、剪纸的剪、青瓷的窑火,都融进一条数字糖龙里,地域文化就有了新的生命力。”
窗外的夕阳透过玻璃,照在电脑屏幕上,屏幕里的数字糖龙泛着光,像一条真正的龙,正带着各地的非遗技艺,飞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