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集:技术迭代(1/2)
代码里的匠心 风痕指尖在键盘上停顿了三秒,屏幕中央的“糖龙工坊”
后台界面里,一行淡蓝色的进度条正缓缓爬向100%。
晨会桌前,温如霜捧着刚泡好的碧螺春,杯沿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眼底的好奇,老匠人李伯则摩挲着手里的紫砂杯,指腹在杯壁的冰裂纹上轻轻打圈——那是上个月他在直播里演示的新工艺,此刻正以浮雕的形式刻在杯身上。
“成了。”
风痕的声音打破安静,他抬手推了推眼镜,将屏幕转向众人。
界面左侧跳出一个简洁的输入框,标注着“创意关键词”
,下方是三个小字:“ai辅助”
。
李伯凑上前,老花镜滑到鼻尖:“这玩意儿……能帮人画糖龙?”
“不是画,是搭骨架。”
风痕点开输入框,敲下“星空”
两个字,点击生成。
三秒后,屏幕上跳出三版糖龙纹样:第一版是深蓝底色缀着银星,龙鳞呈渐变的星云状;第二版将龙身化作银河漩涡,龙角缠绕着流星轨迹;第三版则更简约,只在龙尾处点缀了几颗碎钻般的星子。
“藏家输入关键词,ai会给出基础方案,但线条、配色、细节得他们自己改。
比如这版星空龙,ai只会给星点的位置,至于星点是像李伯您烧瓷时的窑变,还是像霜姐写故事里的‘碎月’,得藏家自己定。”
温如霜放下茶杯,指尖点了点第二版纹样:“我上周收到个藏家的消息,说想把他爷爷种的老梅树画进糖龙里,但不知道怎么下笔。
有了这个,他输入‘老梅’,ai给个枝干的底子,他再添上爷爷生前修剪的那个斜枝,意义就不一样了。”
李伯没说话,只是盯着屏幕上的星云龙看了半晌,忽然指着龙鳞:“这鳞片的弧度太匀了,不像手画的——咱们烧瓷时,窑火里的釉色哪有一模一样的?
ai要是太规矩,反而没了匠气。”
风痕笑了笑,点开一个隐藏的“创意调整”
按钮:“您放心,我加了‘不完美参数’。
藏家可以调‘手作感’,数值越高,ai生成的线条越歪,就像您拉坯时偶尔抖一下的痕迹。
而且最终方案要过咱们团队的眼,要是全靠ai,没一点自己的东西,不给过审。”
这话让李伯松了口气,他拿起桌上的糖龙小样——那是用传统糖艺做的,龙身泛着琥珀色的光,龙鳞上还留着手指捏过的细纹。
“手艺这东西,讲究的是‘人味儿’。
ai能帮衬,但不能替人上心。”
晨会结束后,风痕把ai辅助工具的测试版推给了二十位核心藏家,陈叔是第一个反馈的。
陈叔今年六十出头,退休前是中学美术老师,手里有三枚第二代糖龙藏品,最宝贝的是枚青蓝色的“雨龙”
——去年他老伴生病住院,他每天在病房里对着窗外的雨丝改纹样,龙身上的每道水纹都藏着住院的日期。
这会儿他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慢慢敲下“银杏”
两个字。
屏幕上很快跳出三版银杏糖龙:第一版满铺银杏叶,第二版只在龙爪处缀着几片,第三版则把龙尾画成了银杏果的形状。
陈叔皱了皱眉,点开第一版,鼠标在叶尖处顿了顿——ai画的银杏叶边缘太光滑,像印刷品,而他记忆里,老伴生前种的那棵老银杏树,叶子边缘总有些被虫咬过的小缺口。
他调出手绘板,顺着ai的叶脉,一点点补出缺口,又把龙身的底色改成了老伴最喜欢的米黄色,再在龙角处添了两颗小小的银杏果——那是二十年前他和老伴在银杏树下捡的,现在还放在家里的玻璃罐里。
改完时,窗外的夕阳刚好照在屏幕上,米黄色的龙身在光影里像活了过来,陈叔眼眶一热,点开分享按钮,把作品发到了藏家社群。
没过十分钟,社群里就炸了锅。
有人夸银杏果的细节戳心,有人问底色怎么调的,陈叔一一回复,最后补了句:“ai给的底子好,但得把自己的念想装进去,才是自己的糖龙。”
但不是所有藏家都像陈叔这样。
第二天一早,风痕打开后台,发现有个叫小林的年轻藏家,连续提交了五版“水墨龙”
,但仔细一看,除了改了龙尾的方向,其他几乎和ai生成的基础方案一模一样。
更麻烦的是,社群里已经有人晒出类似的水墨龙,连墨色的浓淡都差不多,有人吐槽:“再这么下去,咱们的糖龙都成流水线产品了。”
风痕立刻找小林沟通,小林却有些委屈:“我平时忙,没那么多时间改,ai生成的已经挺好了,为啥非要改?”
“不是非要改,是要让它有你的印记。”
风痕打开小林的主页,看到他之前发过自己拍的故宫角楼照片,“你不是喜欢拍古建筑吗?
可以把角楼的飞檐画进龙鳞里,或者把水墨的底色改成你拍过的晨雾色,这样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你的作品。”
小林愣了愣,点开ai生成的水墨龙,试着在龙鳞里添了层飞檐的剪影,又把底色调淡,加了点朦胧的灰蓝——那是他去年冬天在故宫拍晨雾时的颜色。
改完再看,原本呆板的水墨龙突然有了灵气,龙身仿佛裹在故宫的晨雾里,藏着他自己的故事。
他把新作品发到社群,很快有人评论:“这晨雾感绝了,是去过故宫吧?”
小林笑着回复:“是啊,去年冬天拍的,终于用上了。”
风痕看着后台里逐渐多起来的“个性化方案”
,松了口气。
他正想给温如霜发消息,办公室的门却被推开,温如霜抱着笔记本跑进来,眼睛亮晶晶的:“风痕,你看我这个!”
笔记本屏幕上,是一段动态漫画:李伯坐在窑边,手里拿着瓷坯,火光映在他的脸上,旁边的字幕写着“民国三十八年,我爹把窑传给我时,说冰裂纹是瓷的骨头”
。
画面里,李伯的手指在瓷坯上滑动,冰裂纹一点点蔓延开来,不是死板的动画,而是带着手作的颤抖,连火光的明暗都在随呼吸变化。
“这是用ai转的?”
风痕惊讶地问。
“嗯,但改了整整三天。”
温如霜点开工程文件,里面密密麻麻的时间轴,“ai一开始把李伯的手画得太年轻,我对照着他直播时的视频,一点点调手指的皱纹;还有火光,ai给的是均匀的暖光,但烧瓷时的火是跳动的,我加了随机的明暗变化,再配上李伯自己录的窑火声,感觉就对了。”
她点开播放,画面里的李伯抬起头,对着镜头笑:“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看动的,我就把老故事画成画,让他们知道冰裂纹不是机器刻的,是一双手、一窑火慢慢养出来的。”
动态漫画的最后,李伯手里的瓷坯变成了一枚糖龙藏品,龙身上的冰裂纹和瓷坯上的一模一样,下方弹出一行字:“每道裂纹,都是时光的印记。”
“我把这个发给李伯看,他说这比文字更能让人记住冰裂纹的故事。”
温如霜说着,眼里闪着光,“咱们可以把每个匠人故事都做成动态漫画,藏家点开自己的糖龙,就能看到背后的匠人故事,还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风痕点点头,忽然想到什么:“对了,上次你说想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糖龙技艺,咱们可以在动态漫画里加个‘创意彩蛋’——藏家要是能在漫画里找到匠人的小习惯,比如李伯总喜欢摸窑边的砖块,就能解锁ai的‘匠人灵感库’,里面有匠人手绘的纹样草稿,供他们参考。”
“这个好!”
温如霜立刻记下来,“这样既让年轻人看了故事,又引导他们向匠人学习,不会只依赖ai。”
接下来的半个月,风痕和温如霜忙着完善ai工具和动态漫画。
风痕在系统里加了“创意度检测”
,如果藏家的方案和ai基础版相似度超过80%,就会弹出提示,建议他们加入个人元素;温如霜则陪着李伯录了更多故事,从他第一次烧裂瓷坯,到现在教年轻人做糖龙,每一个细节都不肯放过。
ai辅助工具正式上线那天,糖龙工作室举办了一场线上发布会。
风痕演示着如何用ai生成基础方案,再通过自主修改做出独特的作品;温如霜则播放了李伯的动态漫画,当画面里的冰裂纹蔓延到屏幕边缘时,弹幕里满是“看哭了”
“想去学烧瓷”
。
发布会结束后,后台的数据节节攀升。
第一个小时,就有三百多位藏家使用了ai工具,其中85%的方案都加入了个人元素:有人把宠物的样子画进龙身,有人用了家乡的梯田纹样,还有人把自己写的诗刻在了龙腹上。
温如霜的动态漫画也火了,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上的阅读量突破了千万,不少年轻人留言说,第一次知道糖龙技艺里藏着这么多故事。
这天晚上,风痕和温如霜坐在工作室的窗边,看着窗外的灯火。
温如霜翻着藏家的作品,忽然指着一枚“樱花龙”
笑:“你看这个,藏家用ai生成了樱花的底子,又在龙爪处加了片小小的樱花瓣——他说这是去年在日本看樱花时,捡的第一片花瓣,现在做成糖龙,就像把春天带在了身边。”
风痕点点头,打开李伯的动态漫画后台,看到有个十五岁的小姑娘留言:“李爷爷,我也想做糖龙,能教我画冰裂纹吗?”
李伯的回复很简单:“来工作室,我教你,手作的温度,ai给不了。”
“你说,咱们做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
温如霜忽然问。
风痕想了想,指着屏幕上的糖龙藏品:“以前,非遗是放在博物馆里的,离普通人很远;现在,通过ai和动态漫画,普通人不仅能看到,还能参与进来,把自己的故事和非遗结合,让非遗活在当下。
但最重要的是,咱们得让大家知道,ai只是工具,真正的匠心,还是在人的手里、心里。”
温如霜笑着点头,拿起桌上的糖龙小样——那是陈叔送的,米黄色的龙身上,银杏叶的缺口清晰可见。
她轻轻摸了摸,仿佛能感受到陈叔改纹样时的心意,还有李伯烧瓷时的温度。
窗外的月亮升了起来,银色的光洒在屏幕上,那些由ai辅助、却满含人心意的糖龙藏品,在光影里仿佛真的活了过来,龙身上的每一道纹样,都藏着一个人的故事,一段传承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