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88集:争议与调整(1/2)

纹样之辩 凌晨三点,“糖龙大师系列”

第二代藏品的后台服务器仍在发出轻微的嗡鸣,风痕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社群消息,指尖在键盘上悬了许久。

屏幕顶端的热搜词条刺眼——#糖龙纹样被篡改#,点进去全是藏家们的激烈争论,有人晒出被改成卡通形象的经典云纹,有人痛斥“渐变鎏金把庄重的糖龙弄成了暴发户摆件”

,最扎眼的是一位资深藏家的发言:“风痕的互动功能是在毁掉匠人几十年的心血,这不是创作,是亵渎。”

办公桌上的马克杯早已凉透,杯壁上印着的初代糖龙纹样还清晰可见。

三个月前第二代上线时的盛况仿佛就在昨天,他设计的实时渲染系统让藏家能自由调整纹样细节,配合温如霜撰写的匠人故事,首周交易溢价就突破20%。

那时社群里全是“改造灵感分享”

,有人用苏绣配色重构龙鳞,有人为糖龙添上江南水乡的雾霭背景,他还跟温如霜开玩笑说,这才是数字藏品该有的生命力。

直到三天前,情况开始失控。

先是有新藏家为博眼球,把传统“三停九似”

的龙形改成了西方奇幻风格的翼龙,配文“传统早该淘汰”

;接着更过分的出现了——有人将糖龙腹部的“寿山福海”

纹样替换成低俗图案,截图在社群疯传。

风痕当时正在调试ar互动功能,看到消息的瞬间,冷汗顺着后颈流进衣领。

他立刻联系技术团队删帖封禁,却发现质疑声已经像潮水般涌来。

“叮咚”

,微信提示音打破沉默。

是温如霜发来的消息,附带一张截图:七十岁的老匠人林伯发了条朋友圈,只有一张他年轻时绘制糖龙纹样的手稿照片,配文“守艺难,传艺更难”



风痕的心猛地一沉。

林伯是“糖龙大师系列”

的灵魂,从初代藏品的纹样设计到工艺指导,全程亲力亲为。

第二代上线时,老人还特意赶来工作室,摸着屏幕里的数字糖龙说:“让年轻人动动笔也好,只要根还在。”

现在,这根“根”

似乎要断了。

清晨七点,工作室的玻璃门被推开时,温如霜带着一身晨露走了进来,眼下的青黑比风痕更重。

她把手里的纸质笔记本拍在桌上,里面记满了连夜整理的社群反馈,红笔圈出的重点密密麻麻:“80%的质疑集中在经典纹样改动”

“15%的藏家提出要恢复‘不可编辑’模式”

“老藏家群体流失率已达12%”



“林伯那边我联系过了,”

温如霜的声音带着疲惫,却异常坚定,“他没生气,只是说想跟我们聊聊纹样的‘规矩’。”

上午十点,林伯准时出现在工作室。

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手里捧着一个红木盒子,里面是他从艺五十年间保存的纹样拓片。

他没坐沙发,径直走到屏幕前,指着那张被篡改的“寿山福海”

纹样,指尖微微颤抖:“这纹样不是随便画的,龙腹纳海,福山在侧,是老辈人对国泰民安的念想。

改了它,就丢了魂。”

风痕喉结滚动,想说“只是数字藏品”

,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看见老人翻开拓片,最上面那张是林伯师父留下的,边缘已经泛黄,龙鳞的每一笔都透着力道。

“我年轻时也想改纹样,师父说‘变则活,乱则死’,”

林伯抬起头,眼神里满是恳切,“你们搞的互动是好事,可得给传统留个地界。”

温如霜适时递过一杯热茶:“林伯,您的意思是,保护经典和鼓励创作不冲突?”

“当然不冲突。”

林伯喝了口茶,语气缓和下来,“比如龙鳞的颜色,你们改渐变、改明暗,那是审美不同;但龙的身形、核心纹样,不能动。

就像人换衣服,不能换骨头。”

这句话点醒了风痕。

他猛地起身走到电脑前,手指飞快地在设计软件上勾勒:“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给系统加个‘双重锁’——核心经典纹样设为不可编辑,只开放配色、密度这些细节调整;要是想改结构,必须提交方案审核。”

“审核得由懂行的人来。”

林伯放下茶杯,主动提议,“我找几个老伙计,都是做了一辈子传统纹样的,每天抽两个小时看方案。

合规的过,不合规的退,再附上修改意见。”

温如霜立刻补充:“内容这边我来配合。

我把您今天说的‘变与乱’的道理写进新故事里,再采访几位老匠人,讲讲他们和纹样的故事。

藏家们不是不尊重传统,只是不懂背后的门道。”

当天下午,技术团队就启动了系统紧急更新。

风痕把林伯提供的“核心纹样清单”

逐一录入数据库,从“寿山福海”

到“祥云缭绕”

,共二十八种经典纹样被标记为“保护级”

,鼠标点击时会弹出提示框:“此纹样承载传统寓意,仅可调整视觉呈现,不可修改结构”



同时,他在改造界面新增了“审核通道”

,藏家提交结构修改方案后,会显示“老匠人团队审核中”

,附带预计审核时间。

调试间隙,风痕刷到社群里的新讨论。

有人说“早该这样了,之前那些改动看得心疼”

,也有人抱怨“审核太麻烦,失去了互动的意义”



他没急着回应,而是把林伯的拓片照片拍成短视频,配文“这些纹样,藏着五十年的坚守”

,发在了官方账号上。

温如霜则泡在了档案馆。

她翻出二十年前采访林伯的旧录音,里面有段话让她眼前一亮:“我师父教我画龙,先让我背《考工记》里的‘龙有九似’,再带我去看故宫的龙袍纹样。

他说,你画的不是龙,是老祖宗的念想。”

她以这段话为开篇,写了新的匠人故事《纹样里的根》,详细解释了每种经典纹样的起源和寓意——“寿山福海”

源自明清官窑瓷器,象征吉祥安康;“祥云纹”

的曲线取自自然界的云态,代表天人合一。

故事结尾,她附上了林伯的原话:“改动不可怕,怕的是忘了为什么要改。”

故事发布的同时,系统更新正式上线。

风痕特意设计了“审核反馈”

功能,老匠人团队退回方案时,会附上手写体的修改建议。

有位藏家想把龙爪的“三趾”

改成“五趾”

,林伯在反馈里写道:“传统中龙爪趾数有讲究,三趾为应龙,五趾为黄龙,若想改动,建议补充创作说明,说明设计意图。”

这位藏家后来修改了方案,在备注里详细解释了“五趾象征多元融合”

,顺利通过审核,还在社群里分享了这段经历:“原来改纹样也是门学问,老匠人的建议让我的设计更有分量了。”

一周后,后台数据传来好消息:经典纹样篡改的情况彻底消失,审核通过率达78%,老藏家回流率回升至20%。

更意外的是,社群里出现了新的讨论热潮,藏家们开始分享“如何在传统框架内创新”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