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集:灾害研究(3/3)
温如霜在扉页写下:\"
从唐代'
'
灾年糖龙济民'
'
到今日'
'
科技预案疗愈'
'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共生。
\"
报告中不仅有近千年的史料考证,还附上了青川、厦门等地的实地案例,以及不同灾害场景下的糖龙技艺应用细节。
风痕的\"
灾害风险糖龙疗愈预案\"
也通过了应急管理部门的评审。
系统里,地震、洪水、台风三个模块下各有12套细分方案,小到糖料的配比、模具的材质,大到组织流程、人员培训,都有明确指引。
他将系统接入全国应急物资调度平台时,收到了周教授的消息:\"
西北某省发生地震,已启用你们的一级响应预案。
\"
当晚,温如霜和风痕在民俗村的糖坊里忙碌着。
他们要赶制一批特殊的糖龙,作为补充物资送往灾区。
熬糖的炉火跳动着,将两人的影子映在墙上,温如霜搅动着糖浆,看着它从浑浊变得清亮:\"
你看,这熬糖的过程多像应对灾害,要掌控火候,要等待时机,最后才能成器。
\"
风痕正在给模具喷脱模剂,模具上的龙形线条流畅,带着现代设计的简洁:\"
但比熬糖更重要的是,我们让这门老手艺,有了新的担当。
\"
他拿起一个刚成型的糖龙,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等这批物资送到,又会有孩子因为它,少一些恐惧。
\"
凌晨时分,装满糖龙物资的车辆驶出双生谷。
车灯划破夜色,照亮了路边的标语:\"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活着的力量。
\"
温如霜望着车尾灯消失在山路尽头,想起史料里那些关于糖龙与灾害的记载,忽然明白,他们所做的,不过是延续了千年的传承——用手艺温暖人心,用文化凝聚力量,让糖龙的身影,始终出现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刻。
几天后,灾区传来消息:首批收到糖龙物资的孩子们,用拼接好的糖龙组成了一条\"
长龙\"
,在临时安置点的空地上展示。
照片里,孩子们的笑脸映着糖龙的光泽,像极了史料中\"
灾后见龙,重拾希望\"
的描述。
温如霜把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史料馆的墙上,旁边写下:\"
公元2024年,地震灾后,糖龙疗愈,薪火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