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83集:灾害研究(2/3)

即时安抚'

'

——准备带磁吸的糖龙碎片,让幸存者在等待救援时拼接,同时播放模拟熬糖的白噪音;针对洪水,核心是'

'

身份认同'

'

——用可食用色素让村民在糖龙上标记家乡符号,缓解流离焦虑;针对台风,关键是'

'

环境适应'

'

——制作能挂在临时住所的风铃糖龙,用甜味和清脆声响改善避难所氛围。

\"

周教授推了推眼镜,提出疑问:\"

不同灾害的救援黄金期不同,预案如何适配时效?

比如地震后72小时内,根本没时间准备复杂物料。

\"

\"

这正是我们优化的重点。

\"

风痕点击模型中的\"

物资模块\"

,弹出一个分层结构图,\"

预案分三级响应:一级预警时,提前将预制糖坯、便携模具运到风险区;二级灾害发生后,空投含速溶糖料的急救包;三级灾后重建阶段,再组织完整的糖龙制作工坊。

\"

他调出一组实验数据,\"

我们在模拟灾害场景中测试过,三级响应的物资到位时间能控制在2小时内。

\"

研讨会后的三个月,温如霜和风痕带着团队开始了实地验证。

他们先去了去年遭遇地震的青川县。

在当地的重建社区,几位老人正围着一张桌子制作糖龙,桌上的模具是风痕设计的\"

免加热型\"

,只需加水搅拌就能塑形。

\"

地震后我总失眠,\"

68岁的张奶奶捏出龙的鳞片,\"

现在每天做一个糖龙,盯着糖料慢慢凝固,心就静下来了。

\"

温如霜在一旁记录:\"

您看这个龙尾的弧度,和青川老县志里的糖龙样式一模一样。

\"

她把老人的作品拍照存档,\"

这些都会放进报告里,作为活态案例。

\"

离开青川,他们又赶往南方的洪水多发区。

在江边的防汛指挥部,风痕正在调试\"

糖龙疗愈预案\"

的智能终端。

工作人员只需输入灾害类型、影响范围和受灾人群结构,系统就能自动生成适配方案。

\"

上次洪水,我们发了不少零食,但效果一般。

\"

指挥部的王主任操作着终端,\"

这个预案里连不同年龄段的糖料甜度都考虑到了,太细致了。

\"

温如霜则在当地的文化馆查阅史料,意外发现一本民国时期的《防汛纪事》。

里面记载着1931年洪水后,当地糖匠发明了\"

水浸不化\"

的糖龙配方,用蜂蜡和麦芽糖混合制成,能在潮湿环境中保存半月以上。

\"

这个配方可以改良后加入预案。

\"

她立刻给风痕发消息,\"

针对洪水的高湿度环境,物资保存问题解决了。

\"

台风季来临时,他们抵达了东南沿海的厦门市。

在海边的避风塘,十几个孩子正拿着风痕设计的\"

风铃糖龙\"

玩耍。

这种糖龙采用中空结构,挂在屋檐下会发出\"

叮咚\"

的声响,表面的防潮涂层能抵御台风带来的暴雨。

\"

上次台风来的时候,孩子们吓得躲在桌子底下。

\"

社区主任说,\"

现在他们看到风铃糖龙就知道,'

'

龙在守护我们'

'

,不怕了。

\"

温如霜蹲下身,帮一个小女孩调整糖龙的挂绳:\"

我们在预案里加了民俗讲解环节,每个糖龙的纹饰都有说法,比如这个波浪纹代表海水温顺,云纹代表风调雨顺。

\"

她抬头看向远处正在调试设备的风痕,他正和气象部门对接,将台风预警数据接入预案系统,实现\"

预警-响应-干预\"

的全流程联动。

回到双生谷时,《非遗与社会应急》研究报告已经完成了最终修订。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