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74集:海外展览(2/3)

穿着传统服饰的华人舞者踩着鼓点起舞,红色的绸缎在春风里翻飞,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

当法兰克福市文化局局长按下开幕按钮,展厅的灯光依次亮起,人群伴着轻柔的音乐缓缓涌入。

对话展区很快成了焦点。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戴着老花镜,认真翻阅着熬糖工艺对比册,时不时用德语向身边的林晓提问。

温如霜见状主动走过去,用流利的德语解释道:\"

中国传统熬糖用的是铜锅,靠匠人手腕的晃动控制温度,误差不超过5c;而西方从19世纪开始使用温度计和恒温炉,追求的是标准化。

\"

她拿起一支龙形糖杖,轻轻转动,\"

您看这龙身的弧度,完全是靠手感捏出来的,每一条都独一无二。

\"

老太太接过糖杖仔细端详,眼神里满是惊叹:\"

我做了四十年的蛋糕糖霜装饰,从来没想过糖还能有这样的生命力。

\"

她指着西方展区的糖塑城堡,\"

我们更在意形状的完美,你们却赋予了糖灵魂。

\"

ar互动区前更是排起了长队。

几个穿着校服的孩子踮着脚尖,迫不及待地等着扫描糖龙。

当看到宋代糖龙在光影中逐渐\"

进化\"

成现代形态时,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

一个金发小男孩拉着风痕的衣角,用生硬的中文问:\"

叔叔,这个龙会飞吗?

\"

风痕蹲下身,重新启动了ar程序,这次他特意调出了隐藏的互动功能——光影中的糖龙突然展开翅膀,绕着男孩盘旋了一圈,龙须扫过屏幕时还泛起细碎的光点。

\"

只要你学会做糖龙,它就能在你的指尖'

'

飞'

'

起来。

\"

他笑着递过一张招生宣传单,上面印着欧洲分校的地址和课程安排。

午后,范德林登如约来到现场演示。

他戴着白色的厨师帽,手法娴熟地将打发好的糖霜注入模具,不一会儿,一座精致的迷你糖艺风车就成型了。

演示间隙,他特意走到糖龙展区,对着那条青金色的糖龙研究了许久,还拿出手机拍摄细节。

\"

温女士,您的糖龙表面为什么能这么光亮?

\"

范德林登通过翻译问道,\"

我们尝试过很多次,都达不到这种温润的质感。

\"

温如霜笑着带他走到后台的临时操作台,那里摆着一口铜锅和一袋产自云南的蔗糖:\"

秘密在熬糖的'

'

火候'

'

和'

'

翻拌'

'。

火候要'

'

文火慢熬'

'

,翻拌要'

'

顺时绕圈'

'

,让糖液充分接触空气却不产生气泡。

\"

她边说边演示,铜锅中的糖液渐渐从浑浊变得清澈,最终泛起琥珀色的光泽。

范德林登看得目不转睛,忍不住亲自尝试了一下。

但他习惯了电动工具的手,总也掌握不好翻拌的力度,糖液很快就泛起了细小的气泡。

\"

这比操控精密仪器还难。

\"

他擦了擦汗,由衷地赞叹,\"

这是真正的手艺,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掌握。

\"

展览进行到第三天,ar互动区的扫码量已经突破了两万次。

风痕每天都会查看后台数据,发现有近三千人点击了招生链接。

\"

大部分是18到35岁的年轻人,还有不少家长为孩子报名亲子体验课。

\"

他把数据报表递给温如霜时,语气里难掩喜悦,\"

现在报名人数已经比开展前翻了一倍多,柏林和巴黎分校都在紧急调配师资。

\"

温如霜正在给一群大学生讲解糖龙的民俗寓意,听到这话嘴角弯起弧度。

她指着展台上的清代\"

婚庆糖龙\"

,说道:\"

在中国,糖龙不仅是手艺,更是祝福的载体。

婚礼上的糖龙象征吉祥如意,新年的糖龙寓意五谷丰登。

\"

她拿出手机,展示着欧洲分校之前的教学照片,\"

我们的课程不仅教技艺,更会分享这些背后的文化故事。

\"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