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集:海外展览(1/3)
糖龙西渡:一场跨越山海的技艺对话 法兰克福春天的风里还带着莱茵河的湿润,温如霜站在施泰德艺术馆的展厅入口,指尖拂过刚安装好的展板边框。
米白色的展板上,\"
糖龙与西方糖艺:跨越千年的对话\"
几个烫金大字在自然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下方嵌入的透明展柜里,一条青金色的糖龙正静静盘踞,龙须的弧度里还凝着北京工作室炉火的温度。
\"
温老师,荷兰糖艺大师范德林登的'
'
风车糖塔'
'
已经进场了,就在您指定的c区位置。
\"
年轻的传承人林晓跑过来,额角沾着薄汗,手里的平板电脑上显示着实时布展画面。
温如霜点头,快步走向展厅中央区域。
那里已经搭起了对称式展架,左侧将陈列中国糖龙的历代经典复刻品,右侧则摆放西方糖艺的代表性作品。
她蹲下身,调整着明代\"
鎏金翼龙\"
糖塑的射灯角度,直到灯光恰好勾勒出龙鳞的层叠质感:\"
把清代'
'
珐琅彩糖龙'
'
往南移五厘米,和对面的路易十六时期'
'
宫廷糖篮'
'
对齐,这样视觉上更有对话感。
\"
不远处的ar互动区传来金属支架搭建的轻响,风痕正仰头指挥技术人员调试全息投影设备。
他穿着简单的黑色冲锋衣,袖口沾着些许调试时蹭到的糖霜——为了让ar动画与实物精准匹配,他们特意带着最新制作的样品反复校准。
\"
如霜,过来试试这个触发点。
\"
他挥手示意,手里举着一支特制的扫描笔。
温如霜走过去,按照提示扫描展台上那条最小的\"
宋代素面糖龙\"。
瞬间,淡蓝色的全息光影从糖龙头顶升腾而起,屏幕上原本静态的龙形逐渐舒展,鳞片由朴素的米白化作鎏金,龙须从短粗变得修长,伴随着轻柔的古琴声,画面最终定格在现代青金色糖龙的形态。
\"
朝代转换的过渡动画再慢0.
5秒,\"
她指尖轻点屏幕,\"
加一段简短的字幕解释每个时期的工艺变化,这样欧洲观众更容易理解。
\"
风痕俯身调整参数,指尖在键盘上飞快跳跃:\"
已经同步到后台了。
刚才技术团队说,欧洲这边的网络延迟比预期低,互动体验应该会很流畅。
\"
他看向温如霜身后的对话展区,眼神里带着赞许,\"
你把'
'
熬糖火候对比表'
'
做成了立体翻页册,这个设计比单纯的展板直观多了。
\"
展区角落,德国本地的策展助理正在核对展品标签。
温如霜走过去,逐字确认着中英文说明:\"
把'
'
蔗糖提纯技艺'
'
改成'
'
糖料处理工艺'
'
,西方观众对'
'
提纯'
'
这个词的理解可能有偏差。
还有范德林登大师的作品介绍,要加上他2018年在巴黎糖艺大赛夺冠的背景,这样能提升展品的认可度。
\"
布展工作持续到深夜,当最后一盏射灯调试完毕,整个展厅终于呈现出预想中的模样。
对话展区的中央展台上,一块特制的透明亚克力板将中国的\"
龙形糖杖\"
与西方的\"
哥特式糖雕十字架\"
隔开又相连,下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两地匠人熬糖时的特写:温如霜执勺的手腕稳如磐石,糖液在铜锅中泛起琥珀色的涟漪;范德林登则用电动搅拌器快速打发糖霜,手法精准利落。
\"
你发现没有,西方糖艺更像建筑,追求结构的精准和立体感;而我们的糖龙是有呼吸的,\"
温如霜站在展台前,声音里带着一丝兴奋,\"
从唐代的粗犷到清代的精致,每一代糖龙都藏着当时的审美和手艺。
\"
风痕靠在ar设备旁,手里拿着一杯热咖啡:\"
明天开幕式,范德林登会现场演示糖艺制作,我已经把他的操作流程提前录入了ar系统,观众扫描他的作品就能对比中西技法差异。
\"
他顿了顿,补充道,\"
欧洲分校的招生系统也做好了准备,扫码就能直接预约体验课。
\"
开幕式当天的阳光格外慷慨,施泰德艺术馆门前排起了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