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集:生态升级(2/2)
要是监测不到虫情,万一蚜虫又多了,咱们都不知道。”
风痕蹲在监测站旁边,仔细看了看进水的地方:“是密封胶没打好,雨水从缝隙里渗进去了。
咱们把摄像头拆下来,烘干了重新打胶,再给监测站加个防雨棚。”
两人忙活了一下午,终于把两个监测站修好了。
风痕还特意在每个监测站旁边搭了个简易的防雨棚,用的是防水布和竹竿,既轻便又能挡雨。
“以后下雨前,咱们得提前检查一遍监测站,别再出这种问题了。”
风痕对小周说,“你也多学着点,以后这些设备的维护,就交给你了。”
小周点点头,拿出笔记本把维护步骤记下来。
他之前是基地的普通农户,因为对电子产品感兴趣,风痕才让他跟着学技术。
现在看着自己维护的监测站正常运行,小周心里满是成就感。
有一次,小周在后台看到稻田里有稻飞虱的迹象,赶紧告诉风痕。
风痕去田里一看,果然有少量稻飞虱在稻叶上爬。
他没让农户喷药,而是从网上买了一批寄生蜂——寄生蜂是稻飞虱的天敌,能把卵产在稻飞虱的体内,让稻飞虱自然死亡。
“这叫生物防治,比喷药环保多了。”
风痕给小周和农户们讲解,“以后咱们就用这种法子,既不用农药,又能防虫,糖料的品质也能保证。”
农户们看着寄生蜂在稻田里飞,都觉得新鲜。
没过几天,稻飞虱的数量就少了很多,稻田里的稻穗长得越来越饱满。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十月。
基地的早稻成熟了,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远远望去,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温如霜和王伯带着农户们收割水稻,收割机在田里穿梭,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
“温小姐,你看这稻穗,颗粒多饱满!”
王伯拿着一把稻穗,笑得合不拢嘴,“这十亩地,收了差不多五千斤稻子,比我预想的还多。”
温如霜拿起一粒稻谷,放在嘴里嚼了嚼,清甜的米香在嘴里散开。
她笑着说:“这稻子不仅能吃,稻秆还能还田。
等把稻秆粉碎了撒在田里,再翻一遍地,明年种甘蔗的时候,土壤肯定能变肥。”
水稻收割完后,风痕又带着小周去检测土壤。
这次的检测报告显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比去年提高了15%,板结的情况也改善了很多。
温如霜拿着报告,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稻糖轮作的试验,成功了。
接下来,就是等待有机认证了。
之前温如霜就向有机认证机构提交了申请,机构的李工说,等水稻收割完,就来基地检查。
十一月初,李工如约来到基地。
他先是查看了基地的种植记录,从播种、施肥到防虫,每一项都看得很仔细。
然后又去田里取样,土壤、水稻、甘蔗都取了样本,还要去仓库检查肥料和农药的存放情况。
“你们这基地,管理得挺规范啊。”
李工看着记录册,点点头,“稻糖轮作,生物防虫,不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符合有机种植的要求。”
温如霜和风痕跟着李工,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李工最后去了糖龙工坊,查看新产出的糖料——用基地的甘蔗熬出来的糖,颜色金黄,带着淡淡的甘蔗清香,比普通的糖料更透亮。
“这糖料品质不错,没检出农药残留,糖分含量也高。”
李工拿起一块糖料,闻了闻,“等样本检测结果出来,要是没问题,就能发有机认证证书了。”
半个月后,有机认证证书寄到了基地。
温如霜拿着证书,激动得手都在抖。
风痕也笑了,他拿出手机,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糖龙工坊的负责人。
消息一传开,订单就像雪片一样飞来。
之前合作的几家糖龙工坊,都想订有机糖料,还有不少新客户找上门来,愿意出更高的价格。
“温小姐,有机糖料的价格,比普通糖料高50%,还是供不应求。”
王伯拿着订单,笑得合不拢嘴,“咱们明年得扩大稻糖轮作的面积,不然根本不够卖。”
温如霜点点头,看向窗外的田地——稻田里已经种上了油菜,绿油油的油菜苗在寒风中长势正好,明年春天收割了油菜,就能种甘蔗了。
风痕走到她身边,拿出平板,上面是新的智能监测系统规划图。
“明年咱们再增加十个监测站,覆盖整个基地。”
风痕说,“还要再建一个小型的有机肥厂,用稻秆和甘蔗叶做有机肥,这样咱们的生态种植就能形成闭环了。”
温如霜笑着看向风痕:“好啊,那咱们就一起,把这个基地打造成最好的糖龙生态原料基地。”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田地里,油菜苗在风中轻轻摇曳,远处的智能监测站闪着微弱的灯光。
温如霜和风痕站在田埂上,看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心里满是希望。
他们知道,这场传统与科技的结合,不仅让土壤恢复了活力,也让糖龙技艺的传承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因为最好的糖龙,永远始于最好的原料。
来年春天,当第一批有机甘蔗成熟的时候,糖龙工坊用它制作的糖龙,在非遗展上一举夺魁。
参展的观众看着那栩栩如生的糖龙,不仅惊叹于匠人的技艺,更被背后那片生态稻田的故事所打动。
而温如霜和风痕,也在这场生态升级的实践中,找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发展的最佳平衡点,为糖龙文化的传承,写下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