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489集:技艺纪录片(2/2)

做这行的是65岁的郑伯,他的渔船就停在码头,船上挂着一条用塑料布做的“糖龙模型”



“真糖龙不能挂在船上,潮,容易化。”

郑伯笑着说,“我每次出海前,都在船上画一条糖龙,等回来的时候,糖龙化了,就说明海神收了我的心意,保我平安。”

剧组跟着郑伯出海了一次。

凌晨三点的海面,黑得像墨,郑伯在船头熬糖,海风把糖香吹得很远。

他把熬好的糖液倒在船板上,凭着感觉画龙——不用尺,不用模,龙身的弧度正好跟着船板的曲线走。

“我父亲是在海上走的,那年他没画糖龙,就出了事。”

郑伯的声音被海浪声裹着,“从那以后,我每次出海都画,哪怕遇到台风,只要想着船板上有糖龙,就觉得能撑过去。”

杀青那天,剧组在郑伯的渔船上办了个简单的仪式。

陈砚把各地传承人的片段剪了个小样,在笔记本电脑上放给大家看。

林阿婆的土灶、顾明的直播屏幕、李响的青石板、马师傅的糖箱、郑伯的渔船,一一出现在画面里。

老周擦了擦镜头,说:“这辈子拍过不少片子,这一部,感觉把心留在里面了。”

后期制作花了两个月。

陈砚和剪辑师对着素材,改了七遍。

有段顾明和父亲和解的片段,剪辑师想删掉,说“太煽情”

,陈砚却坚持留下:“这不是煽情,是真的。

老手艺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家人的牵挂,是一代人的舍不得。”

播出前一周,台里举办了看片会。

当片尾的音乐响起,画面里出现各地传承人一起捏糖龙的镜头——林阿婆捏龙首,顾明吹龙身,李响画龙鳞,马师傅捏龙尾,郑伯在旁边撒上一点点海盐,屏幕上跳出一行字:“所有的传承,都是有人在替我们记得。”

看片会结束后,主任找到陈砚,眼圈有点红:“你做到了,让大家看见,这些手艺不是老古董,是活着的日子。”

《糖龙之脉》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时,正好是春节前。

第一集播出的晚上,陈砚的手机就响个不停。

小苏发来截图,微博上“糖龙之脉”

的话题已经冲上了热搜,下面有上万条评论:“我外婆也会捏糖龙,明天就回家看她”

“原来糖龙还有这么多花样,想去双生谷看看”

“我家孩子说,以后想学家乡的糖艺”



第二天,林阿婆的儿子给陈砚打了电话,声音哽咽:“陈导,我昨天陪我妈看了片子,她哭了半宿。

我今天就跟厂里请假,回去跟我妈学熬糖——哪怕学不会,也帮她劈劈柴,烧烧灶。”

顾明的直播间里,涌进了好多新粉丝,有人问能不能拜师,有人问有没有教学视频。

他干脆开了个“糖龙小课堂”

,每周直播两次,还和文创园合作,开了个体验课,每次报名都秒空。

马师傅的儿子也回来了。

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发了条“跟着我爸学做糖龙”

的视频,配文:“以前觉得这手艺不赚钱,现在才知道,有些东西比钱金贵。”

视频里,马师傅站在儿子身后,手把手教他捏龙爪,嘴角的笑藏都藏不住。

陈砚和老周、小苏去双生谷回访那天,林阿婆的院子里挤满了人。

有来学手艺的年轻人,有来拍短视频的博主,还有带着孩子来尝“古法糖龙”

的游客。

林阿婆的土灶前,摆了三个新铜锅,都是游客送的——有人在片子里看见她的锅旧了,专门从城里寄过来。

“陈导,你看。”

林阿婆拉着陈砚的手,指向院墙上的照片,“这是上个月拍的,我教二十多个孩子做糖龙,他们说,以后要把糖龙带到学校去,教更多同学。”

陈砚看着照片里孩子们举着糖龙的笑脸,忽然想起拍摄时,老周说的一句话:“我们拍的不是手艺,是人心。

人心连着,手艺就断不了。”

夕阳西下,老周又扛起了相机。

镜头里,林阿婆正教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揉糖团,小女孩的手小,捏不好龙身,林阿婆就握着她的手,一点一点地揉:“别急,糖要慢慢熬,龙要慢慢捏,日子也得慢慢过。”

糖液的香气飘在风里,和远处孩子们的笑声混在一起。

陈砚知道,《糖龙之脉》的故事,没有结束。

那些被镜头记录下来的日子,那些藏在糖丝里的牵挂,会像一颗种子,落在更多人的心里,慢慢发芽,长成新的“糖龙之脉”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