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集:技艺分级(1/2)
双脉 双生谷的晨雾还没散,阿栀就听见后院传来“哐当”
一声——是祖父阿柏的铜锅摔在了青石板上。
她攥着刚修订好的《糖龙技艺分级教学大纲》跑出去,正看见祖父蹲在地上,枯瘦的手指抚过锅沿的凹痕,像在摸一道陈年旧伤。
“祖父,您这是……”
阿栀的声音放轻。
铜锅是阿柏年轻时跟着阿竹学手艺的物件,锅底刻着“守正”
二字,是糖龙传承人的信物。
阿柏没抬头,指腹蹭过锅底的字:“创意级?
允许用代糖?
还能加水果丁?”
他突然抬头,眼里的红血丝像爬满了蛛网,“阿栀,你忘了阿竹祖师爷的话?
糖龙的魂在‘真’——真糖、真手艺、真心意,你这是要把魂拆了啊!”
阿栀捏紧手里的大纲,指节泛白。
这不是第一次争执了。
自从去年糖龙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来双生谷学手艺的人越来越多:有想靠短视频吸粉的年轻人,嫌古法熬糖太费时间;有开甜品店的店主,想把糖龙做成能量产的伴手礼;还有学校的老师,希望教孩子做些简单的造型。
可祖父始终守着“一锅糖、一把刀、一整天”
的规矩,上个月有个学生想在糖龙眼睛上镶颗食用钻,都被他赶了出去。
“祖父,没人要拆魂。”
阿栀蹲下来,把大纲摊在祖父面前,“您看,古法级我们一点没改——还是用当年阿竹祖师爷传下的荆溪甘蔗,熬糖要守‘三火两凉’的规矩,造型也得是‘鹿角、鱼鳞、鹰爪’的古制。
但创意级是给那些不想当传人的人学的,他们能把糖龙带到更多地方去啊。”
阿柏的目光扫过大纲上“古法级”
三个字,指尖微微顿了顿,却还是别过脸:“要学就学真的,学那些花架子有什么用?”
这时,院门外传来汽车喇叭声。
阿栀抬头,看见林小满从面包车上跳下来,怀里抱着个大纸箱,身后跟着七八个穿校服的孩子。
林小满是城里实验小学的美术老师,上个月来考察,说想把糖龙课引进校园,今天是带学生来体验的。
“阿栀姐!”
林小满跑进来,看见地上的铜锅,又看了看阿柏的脸色,赶紧把纸箱往身后藏了藏,“我们……我们带了点自己做的糖胚,想跟阿柏师傅学学造型。”
阿柏站起身,拍了拍衣角,没说话,转身往作坊走。
阿栀给林小满使了个眼色,示意她别提创意级的事,自己赶紧跟了上去。
作坊里弥漫着焦糖的甜香,墙上挂着历代传承人制作的糖龙照片,最中间是阿竹祖师爷的画像——他手里拿着一尊糖龙,龙角挺拔,龙鳞分明,是最标准的古法样式。
阿柏从货架上取下一个陶瓮,倒出里面的甘蔗汁,浑浊的汁液在晨光里泛着琥珀色。
“熬糖要先滤渣,用纱布滤三遍,不能有一点杂质。”
阿柏的声音恢复了平时的沉稳,像是在给阿栀上课,“火要先用松针引,等锅边起小泡了,再换枣木柴,火不能太旺,不然糖会苦。”
阿栀一边听,一边往灶里添柴。
她知道,祖父不是固执,是怕——怕那些简化的步骤、新奇的材料,会让后人忘了糖龙本来的样子。
就像去年,有个网红来学手艺,把熬糖的过程加速剪辑,还说“古法都是噱头”
,气得祖父躺了三天。
外面传来孩子们的笑声,阿栀探头一看,林小满正带着孩子们用彩色糖泥捏小龙。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自己的作品跑过来:“阿栀姐姐,你看我的彩虹龙!”
小龙的身子是粉蓝相间的,龙尾还缀着一颗粉色的糖珠。
阿柏也看见了,眉头又皱了起来。
阿栀赶紧把小女孩拉到身边,轻声说:“你的彩虹龙真好看,但是你知道吗?
以前的糖龙都是琥珀色的,因为用的是最纯的甘蔗汁,熬出来像玉一样。”
她指了指锅里的糖液,“你要不要等会儿看看,真正的糖龙是什么样子的?”
小女孩点点头,眼睛亮晶晶地盯着锅。
阿栀心里一动,转头对祖父说:“祖父,今天不如让孩子们体验两种做法?
您教他们古法造型的基础,我来教他们用创意糖胚做小装饰,最后让他们自己组合,好不好?”
阿柏沉默了一会儿,看了看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又看了看锅里慢慢冒泡的糖液,终于点了点头。
熬糖的过程很慢,孩子们从一开始的兴奋,渐渐变得安静,只盯着锅里的糖液从浑浊变清澈,再从清澈变琥珀色。
阿柏拿着长勺,时不时搅一下,动作缓慢却精准。
“熬糖最忌急,”
他对孩子们说,“就像做人,得慢慢熬,才能出味道。”
等糖液熬好,阿柏把它倒在青石案上,等温度降下来,又用特制的木槌反复捶打。
糖块在他手里渐渐变得柔韧,他捏起一小块,用剪刀飞快地剪出龙首的形状,再用细竹刀刻出龙鳞——不过几分钟,一尊小巧的古法糖龙就成型了,阳光透过糖龙的身体,能看见里面细密的纹路,像有光在流动。
孩子们发出一阵惊叹。
刚才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小声说:“阿柏爷爷,您做的糖龙好像会飞呀。”
阿柏的嘴角难得露出一丝笑意。
这时,林小满拿着一个盒子走过来,打开里面是她昨晚做的创意糖龙——龙身是用抹茶味的糖做的,龙角用的是杏仁片,龙尾还缀着一颗冻干草莓。
“阿柏师傅,我这是结合了我们学校孩子的口味做的,他们平时爱吃抹茶和草莓。”
林小满有点紧张,“我知道这不太符合古法,但我想让孩子们先喜欢上糖龙,再慢慢了解它的历史。”
阿柏拿起那尊创意糖龙,仔细看了看。
抹茶的绿色很清新,杏仁片做的龙角也很别致,冻干草莓的红色点缀在尾端,确实很讨孩子喜欢。
他沉默了一会儿,把创意糖龙和自己做的古法糖龙放在一起,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两尊糖龙,一个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样子,一个是新做的样子。
哪个好?”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说古法糖龙好看,有的说创意糖龙好吃。
阿柏笑了笑,对林小满说:“你这龙,龙角的形状不对,古法里龙角要像鹿角,你这太尖了。
还有龙鳞,得一片压一片,你这刻得太浅了。”
林小满眼睛一亮:“那您能教我改改吗?
我想把古法的细节融到创意里!”
阿柏点了点头,拿起细竹刀,在创意糖龙的龙角上轻轻刻了几刀,又加深了龙鳞的纹路。
原本有些粗糙的创意糖龙,瞬间有了古法的韵味。
阿栀看着这一幕,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她知道,祖父其实早就松口了,只是需要一个台阶。
接下来的几天,双生谷热闹起来。
阿柏带着想学古法的人在作坊里熬糖、塑形,严格遵守“三火两凉”
“九捶三捏”
的规矩;阿栀则带着想学创意的人,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芒果味的糖、巧克力做的龙爪、甚至用可食用糯米纸做的龙翼。
有人把糖龙做成钥匙扣,有人把糖龙融进蛋糕装饰,还有人用3d打印技术先做出模具,再用古法糖液浇筑——阿栀一开始担心祖父会反对,没想到祖父只是说:“模具可以用,但糖必须是古法熬的,不然没那股子香味。”
这天,有个叫陈默的年轻人来学手艺。
他是做文创产品的,想把糖龙做成盲盒。
“阿栀姐,我觉得创意级可以再放开一点,比如龙的造型,不一定非要拘泥于传统,我们可以做q版的、拟人化的。”
陈默拿出自己画的设计图,上面的糖龙有的戴着斗笠,有的拿着毛笔,还有的骑着自行车。
阿栀有点犹豫,这些设计确实离古法太远了。
她正想跟陈默解释,阿柏走了过来,拿起设计图看了看。
陈默紧张地说:“阿柏师傅,我知道这可能有点离谱,但我想让年轻人喜欢上糖龙,他们平时就喜欢这种可爱的造型。”
阿柏没说话,转身从货架上取下一个木盒,打开里面是一尊很小的糖龙——龙身很短,龙角圆圆的,看起来有点憨。
“这是我年轻时做的,当时觉得古法太严肃,想做个好玩的。”
阿柏的声音很轻,“阿竹祖师爷看见后,没骂我,只是说‘糖龙是活的,只要魂在,样子变变也无妨’。”
陈默愣住了,阿栀也很惊讶——她从来没见过这尊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