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集:教材落地(2/2)
开放日结束后,陈阿婆被一群家长围住。
有妈妈问能不能开周末兴趣班,有爸爸想订做刻着孩子名字的糖龙。
陈阿婆的蓝布帕子里很快塞满了纸条,上面写着电话号码和各种稀奇古怪的要求。
走到校门口时,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小卖部的老板娘探出头:“陈阿婆,新进了橘子味的棒棒糖,要不要尝尝?”
陈阿婆犹豫了一下,掏出两毛钱买了一支。
酸甜的果汁味在舌尖散开,比传统麦芽糖多了些清爽的层次。
她突然想起上周苏晓晓说,想做草莓味的糖龙。
或许,明年可以试试用果汁熬糖?
陈阿婆舔了舔嘴角的糖渣,脚步轻快得像踩着做的云彩。
路过操场边的老槐树时,她停住脚步,往树洞里塞了只小糖龙——说不定,真有孩子会在这里发现惊喜呢。
四、长出翅膀的传承 十一月的冷风卷着梧桐叶掠过窗台时,三(2)班的糖龙已经飞出了教室。
美术课上,孩子们用黏土捏出糖龙的样子,涂上五颜六色的釉彩;音乐课上,他们给糖龙编了歌谣,“琥珀龙,尾巴长,捎着心愿去远方”
;就连数学课,李老师也用糖龙的鳞片教大家数乘法口诀。
陈阿婆的手艺也在悄悄改变。
她开始在熬糖时加些桂花蜜,说是“给龙添点香气”
;龙尾巴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三摆,有的做成波浪形,有的捏成尖锥形,她说“让龙有自己的脾气”
。
最让老伙计们咋舌的是,她居然答应给孩子们做“恐龙糖龙”
,把龙身做得圆滚滚的,还加了三角龙的头冠。
“你这是要把老祖宗的东西改得面目全非啊。”
老街坊在糖坊门口拦住她,手里攥着张泛黄的老照片,“你看你师父做的龙,多威严!”
陈阿婆没说话,从布包里取出个玻璃罐。
罐子里装着孩子们的糖龙作品:有裹着彩纸的“节日龙”
,有插着羽毛的“飞鸟龙”
,最底下躺着赵阳做的那只,龙背上的“家”
字已经有些模糊,但糖身依然坚硬。
“您看,”
她指着糖龙,“这些糖龙没按规矩做,可孩子们拿在手里时,眼睛亮得像星星。”
老街坊张了张嘴,最终只是叹了口气。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偷偷给糖龙加过兔耳朵,被师父追着打了半条街。
十二月初,赵阳收到了妈妈的回信。
信封里装着张照片,他妈妈举着只广州买的塑料龙,笑得眼睛眯成了缝。
“妈妈说,等过年就回来学做糖龙,”
赵阳举着信冲进教室,鼻尖冻得通红,“她说要做只带珠江浪花的龙!”
那天下午,陈阿婆把所有孩子的作品摆在操场上,阳光照在糖龙身上,折射出一片晶莹的光海。
王浩的奥特曼龙、苏晓晓的蝴蝶龙、赵阳的信使龙……每只龙都长得不一样,却都挺着骄傲的脖颈,像在诉说着什么。
李老师突然有了个主意。
她掏出手机,给每只糖龙拍了照,配上孩子们的心愿,发在了学校的公众号上。
没想到第二天,教育局的电话就打来了,说要把“糖龙进校园”
做成示范课程。
陈阿婆看着手机屏幕上那些点赞的小红心,突然觉得眼眶发热。
她想起十五岁那年,师父把刻刀塞进她手里,说“手艺要传下去,得让更多人看见”
。
那时候她以为,传下去就是守着老规矩,现在才明白,真正的传承,是让糖龙长出能飞向孩子们心里的翅膀。
冬至那天,教室里弥漫着甜香。
孩子们围着陈阿婆学做“冬至糖龙”
,这次的糖里加了姜汁,暖乎乎的。
苏晓晓突然指着窗外:“快看!
糖龙在飞!”
大家涌到窗边,只见阳光下,无数细小的糖粒从晾着的糖龙身上滚落,在空气中折射出七彩的光,真像一群透明的小龙在飞舞。
陈阿婆笑着揉了揉苏晓晓的头发,皱纹里盛着蜜糖般的暖意。
她知道,这些会飞的糖龙,已经把种子撒进了孩子们心里。
等到来年春天,定会开出一片新的天地。
而那些关于规矩与创新的争论,或许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糖龙活在了孩子们的笑声里,活在了那些亮晶晶的眼睛里,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