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集:科技融合(2/2)
\"
他握着机械臂的操控杆,轻轻将糖条弯出弧形,\"
剩下的细节,让体验者自己来完成。
\"
这个改动让机器人瞬间有了温度。
当孩子们用小工具给机器人制作的糖龙添加鳞片时,林墨之发现他们的专注度比面对完整样品时高得多。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甚至给糖龙加了一对蝴蝶结,理由是\"
女孩子也可以很威风\"。
他们给机器人起了个名字叫\"
阿竹\"
,还在机身侧面刻了条迷你糖龙。
当\"
阿竹\"
完成当天的第一百次基础塑形时,林小婉突发奇想,用剩余的糖液给机器人做了个小小的糖制徽章,别在它的操作臂上。
\"
你看它现在像不像咱们团队的一员?
\"
她拍着\"
阿竹\"
的金属外壳,发出清脆的响声。
陈阳正在调试程序的手突然顿了一下,屏幕上的代码倒映在他眼里,竟有了几分糖液流动的质感。
传承馆的开放日那天,\"
阿竹\"
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
孩子们排着队等待体验,家长们则举着手机拍摄机器人制作糖龙的过程。
有个从事教育工作的母亲特意找到林墨之:\"
这种模式太妙了,既保留了手工的温度,又降低了门槛。
\"
林墨之看着人群中跃动的身影,突然想起爷爷临终前说的话:\"
真正的传承,不是把技艺锁起来,而是让它像糖液一样,能适应不同的模具。
\"
四、屏幕内外的共鸣 vr体验馆正式开放的那天,来了个特殊的客人。
十九岁的周明轩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是个重度游戏爱好者,他原本是被朋友拉来\"
看热闹\"
的,却在体验区待了整整一下午。
\"
这和普通游戏完全不一样。
\"
摘下vr眼镜时,他的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
当虚拟的糖液在手里成型时,我居然真的有种...
创造的感觉。
\"
周明轩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来传承馆帮忙。
他结合游戏设计理念,给vr系统加了个隐藏关卡——当体验者完美复刻出传统糖龙造型时,会解锁阿竹他们当年的制作花絮。
这个改动让年轻人的参与度提高了三成。
有天深夜,周明轩在调试程序时,突然发现林墨之还在工作室熬糖。
月光透过窗户,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一个在虚拟世界里编写代码,一个在现实的铜锅里搅动糖液,两种不同的\"
创作\"
在寂静中达成了奇妙的和谐。
\"
墨之哥,你说我们算不算...
跨时空的传承人?
\"
周明轩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林墨之搅动糖液的手停了一下,随即笑了:\"
你看这糖,冷了会凝固,热了会融化,但本质始终是甜的。
就像咱们做的这些新东西,形式变了,根还在这儿。
\"
他们的努力渐渐有了回响。
有外地学校专程来定制vr教学系统,还有博物馆联系他们合作开发ar导览项目。
当林墨之收到第一个外国体验者的邮件,看到对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写着\"
我想学习真正的糖龙技艺\"
时,他突然明白,当年阿竹他们走出国门时,大概也是这样的心情。
五、新的传承 深秋的糖龙文化节上,传承馆前的广场格外热闹。
vr体验区排起了长队,ar展示台前围满了举着手机的人,\"
阿竹\"
机器人的操作台前更是挤满了孩子。
林墨之站在二楼的露台上,看着广场中央那座用三百个糖龙模型组成的拱门。
阳光穿过糖质的龙身,在地上投下斑斓的光影,像一条跨越时空的河流。
林小婉跑上来递给他一杯热茶:\"
墨之哥,陈阳说vr系统的用户已经破万了,还有二十多所学校想引进课程。
\"
她的脸颊冻得通红,眼里却闪着兴奋的光,\"
对了,周明轩带了几个同学来,说想成立个线上传承小组。
\"
林墨之接过茶杯,热气模糊了镜片。
他想起年初那个冷清的清晨,自己对着空荡荡的传承馆发愁的样子。
短短一年时间,这里已经完全变了模样——既有白发老人在ar系统前追忆往事,也有孩童在机器人旁欢笑打闹,更有年轻人戴着vr眼镜,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界处,触摸着古老技艺的温度。
广场上突然响起一阵欢呼。
原来是有个小男孩,在\"
阿竹\"
机器人的辅助下,成功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条糖龙。
那糖龙歪歪扭扭的,龙尾还不小心粘在了翅膀上,但在阳光的照耀下,却有着一种特别的生命力。
林墨之转身回屋,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
他要把今天的见闻记下来,就像当年的阿竹他们那样。
笔记本的第一页,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真正的传承,是让古老的故事,能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长出新的枝芽。
窗外的风掠过传承馆的飞檐,带着玉兰花的清香,也带着糖液的甜香,远远地飘向了山谷之外。
那里,有更多等待被点亮的眼睛,和更多渴望被传承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