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24集:国际交流(1/2)

糖龙舞于世界舞台 巴黎的秋意总带着几分慵懒的浪漫,香榭丽舍大街上的梧桐叶簌簌飘落,却掩不住协和广场旁那片临时搭建的文化展区里涌动的热潮。

阿竹将最后一片糖鳞粘在龙尾时,指尖的糖霜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金光,身旁的风痕正用特制的铜剪修整着龙角,温如霜则在展台前铺开一卷泛黄的古籍,封面上\"

糖龙秘谱\"

四个篆字在欧式吊灯下显得格外庄重。

\"

还有半小时开展,\"

温如霜抬手拂去旗袍上沾染的糖粉,鬓角的碎发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

刚才组委会来说,今年的国际文化交流节特意把咱们的展位设在了中央环岛,左右分别是意大利的玻璃工坊和摩洛哥的皮革染坊。

\"

阿竹直起身揉了揉酸胀的肩膀,视线越过层层展台望向入口处。

穿红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悬挂各国旗帜,五星红旗与蓝白红三色旗在微风中交错飘扬,像极了此刻他心中传统与世界的碰撞。

\"

记得第一次在双生谷熬糖时,哪敢想有朝一日能把糖龙带到塞纳河畔。

\"

他低头看着掌心尚未褪尽的烫痕,那是十年前试做糖龙时被沸腾的麦芽糖烫伤的印记,如今倒成了最珍贵的勋章。

开展的钟声敲响时,第一个驻足展台前的是位金发碧眼的老太太。

她戴着珍珠手链的手指轻轻点向玻璃罩里的糖龙,水晶指甲与玻璃相触发出清脆的声响:\"

这是用糖果做的?

我在威尼斯见过玻璃吹制的龙,可从没见过这样流光溢彩的。

\"

风痕立刻掀开保温罩,取出一小锅刚熬好的琥珀色糖液。

铜勺在他手中灵活地翻转,糖液在青石板上迅速勾勒出蜷曲的龙身,他特意在龙爪边缀了朵法兰西菊:\"

这门手艺叫糖龙,源自中国唐代的'

'

糖画'

'

技艺。

您看这糖液必须保持在160度,高一分则焦,低一分则软,就像巴黎的甜点需要精准的火候。

\"

老太太惊讶地捂住嘴,颈间的丝巾滑落肩头也浑然不觉。

当风痕将冷却成形的小糖龙递过去时,她小心翼翼地托在掌心,阳光透过糖体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

它在发光!

就像卢浮宫里那些中世纪的彩色玻璃。

\"

这声赞叹像投入湖面的石子,瞬间引来了环形展台前的人潮。

摩洛哥皮革染坊的主人哈桑挤过人群,他靛蓝色的头巾上还沾着染缸里的颜料。

当看到温如霜正在用蜂蜡在糖龙背上绘制云纹时,他突然拍着大腿笑起来:\"

你们的技艺和我们的'

'

塔吉玛'

'

太像了!

都是用温度锁住色彩,只是你们用的是糖,我们用的是皮革。

\"

阿竹顺势邀请哈桑尝试制作。

当这位黝黑的北非汉子握着铜勺时,糖液在他手中竟蜿蜒出异域风情的曲线——原本该是龙须的地方,被他巧妙地化作了阿拉伯书法中的\"

吉祥\"

字样。

\"

看,\"

哈桑举着作品得意地晃了晃,\"

在马拉喀什的市集,每个匠人都会在传统纹样里藏点自己的心思。

\"

暮色四合时,展台前的人流仍未散去。

意大利玻璃匠人送来的威尼斯琉璃珠被阿竹巧妙地嵌在了新做的糖龙眼眶里,摩洛哥染坊的靛蓝染料让温如霜突发奇想,调制出了带有异域风情的蓝紫色糖液。

最热闹的要数风痕和法国甜点师的较量,一个用铜勺在石板上\"

画\"

龙,一个用裱花袋在奶油上\"

挤\"

花,两种截然不同的甜味在空气中交织出奇妙的和弦。

\"

你们知道吗,\"

一位戴眼镜的华裔留学生捧着刚买的糖龙,镜片后的眼睛亮晶晶的,\"

去年我在卢浮宫看到《千里江山图》时,总觉得那青绿色里少了点什么,现在看到这糖龙才明白,是少了这份能捧在手心的温度。

\"

深夜整理展台时,阿竹发现白天那位法国老太太留下了个信封。

里面是张泛黄的明信片,印着三十年代巴黎世博会的中国馆,背面用钢笔写着:\"

原来最美的文化,是既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扎根,又能在世界的风中跳舞。

\"

三周后的东京国际会展中心,糖龙展台前正上演着更奇妙的融合。

当日本和果子大师将和三盆糖(一种日本高级糖料)送到阿竹面前时,温如霜突然有了灵感。

她将中国传统的麦芽糖与和三盆糖按7:3的比例混合,熬出的糖液竟呈现出温润的乳白色,在阳光下像极了和田玉。

\"

这简直是'

'

和魂汉才'

'

的最佳诠释,\"

京都老字号和果子铺的店主铃木三郎眯起眼睛,看着新做的糖龙在樱花灯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你们看这龙鳞,用你们的吹糖技法做出了我们和果子里'

'

霰'

'

的质感。

\"

阿竹笑着将刚做好的樱花糖龙递给围拢的孩子们。

孩子们的和服袖口沾着糖渣,却争相举着自己的作品展示——有的给糖龙加上了鲤鱼旗的尾巴,有的让龙爪握着御守,最妙的是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竟用抹茶粉给糖龙点了颗美人痣。

展会最后一天的巡游活动上,发生了令所有人难忘的一幕。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