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圣旨骤临,新责加身(1/2)
方南手中茶杯一顿,与李文渊、张翰飞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讶。
这才第一天上班,圣旨就追到翰林院来了?
李顺引着一位面白无须、身着深紫色宦官服色的中年太监走了进来。
那太监手持一卷明黄绸缎,神情肃穆,身后还跟着两名小黄门。
“方南接旨!”
方南心中一凛,与同样惊愕起身的李文渊、张翰飞交换了一个眼神,三人不敢怠慢,连忙整理衣冠,撩袍便欲跪接。
李顺和闻讯而来的其他几名翰林院官吏也赶忙在一旁躬身肃立。
宣旨太监展开圣旨,朗声诵读,声音在院落中回荡:“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翰林院修撰方南,文武兼资,才识卓荦,于殿试策论中深谋远虑,朕心甚慰。”
“为储君计,为社稷谋,特加恩旨:着方南兼任东宫侍讲,即日起入值东宫,教导太子文武之道,砥砺其品行。”
“另,特授方南御前行走之职,允其联络中书、门下两省及六部,专司统筹、推进针对北方草原部族之征讨安抚策略事宜。”
“朕知你需时常往来各处,特准不必循例参加常朝,可自行安排时辰,但有要情,无论旦暮,皆可直奏于朕。
此二事,即刻施行。
钦此!”
圣旨内容简明却分量极重,不仅将教导太子的重任交给了方南,更赋予了他协调整个帝国中枢机构筹划北疆战略的巨大权力。
尤其是“御前行走”
、“不必循例参加常朝”
、“可直奏于朕”
这几项,体现了建武帝对方南超乎寻常的信任和倚重。
“臣方南,领旨谢恩!”
方南压下心中的波澜,恭敬叩首,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圣旨。
宣旨太监脸上堆起笑容,从身旁小黄门捧着的锦盒中取出一面金光闪闪的令牌,递到方南手中:“方大人,此乃陛下亲赐的金龙令牌,凭此令牌,宫禁、东宫、中书、门下、六部衙门皆可通行无阻,方便大人行事。”
方南再次道谢,暗中塞过一张银票。
太监笑容更盛,又客气了几句,便带着人回宫复命去了。
送走太监,李文渊和张翰飞立刻围了上来,脸上满是羡慕与祝贺。
“子谦兄,恭喜恭喜!
陛下如此信重,东宫师保,御前行走,这可是多少朝臣梦寐以求的殊荣啊!”
李文渊由衷赞叹。
张翰飞也笑道:“是啊子谦,日后飞黄腾达,可莫要忘了我们这些同年。”
方南却是苦笑着摇了摇头:“文渊兄,翰飞兄,莫要取笑我了。
本想在这翰林院图个清静,读读书,校校典籍,这下可好,清闲日子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方南掂了掂手中的金牌,无奈道:“不过,能免了每日早起上朝,行动倒也自由些,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方南将圣旨和金牌收好,向掌院学士陈景升禀明情况后,便离开翰林院,径直往东宫而去。
东宫位于皇宫东部,自成一体,殿宇巍峨,规制仅次于皇帝的正宫。
朱红宫墙,琉璃瓦顶在春日阳光下熠熠生辉。
方南来到宫门前,值守的禁军侍卫上前盘问。
方南出示了建武帝所赐的金龙令牌,表明来意。
侍卫验看无误,态度立刻变得无比恭敬,一人快步入内通传。
不多时,一位身着青色宦官服色、年纪稍长的太监迎了出来,自称是东宫典玺太监赵德。
赵德显然已得到消息,对方南十分客气:“方侍讲,太子殿下正在书房,听闻侍讲前来,很是欣喜,特命奴婢前来迎接,侍讲请随咱家来。”
方南颔首致谢,跟着赵德穿过重重宫门和庭院。
东宫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沿途可见身着统一宫装的侍女和太监们,见到赵德和方南,皆躬身行礼。
来到一处殿阁,赵德引方南入内,殿内宽敞明亮,地上铺着厚厚的绒毯,四壁书架直抵殿顶,藏书浩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檀香。
临窗设有一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案,上面整齐地摆放着文房四宝和几卷摊开的书籍。
十余岁的太子楚启明正站在书案前,见到方南进来,清秀的小脸上立刻露出灿烂的笑容。
“方先生!
您可来了!”
楚启明快步迎上,竟是要行弟子礼。
方南连忙侧身避开,拱手行礼:“臣方南,参见太子殿下,殿下万不可如此,君臣之礼不可废。”
楚启明却执意道:“父皇有旨,先生乃孤的讲读师傅,私下场合,当以师礼相待。
先生就莫要推辞了。”
太子拉着方南的手,迫不及待地问:“先生,您今日便要开始教孤本事了吗?
是教厉害的武艺,还是像您殿试策论里写的那般,运筹帷幄的兵法?”
方南见太子如此热情直率,心中亦生好感,温和地问道:“殿下莫急。
在开始新的课程之前,臣想先了解一下,殿下平日都学些什么?
由哪位师傅教导?”
楚启明答道:“平日主要由太傅刘大人和少傅张大人教导孤研读四书五经、史籍典章。”
“两位师傅学问渊博,要求严格,每日都要诵读、背诵、理解经义,还要练习书法、作文。”
太子顿了顿,小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除了学习,便是去给皇祖母、父皇母后请安,大多时间都在书房里。”
方南仔细观察,发现太子面色不如同龄孩童红润,身形也略显单薄,显然是由于长期伏案读书,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所致。
方南又与太子聊了些关于民间衣食住行、农桑稼穑的话题。
太子虽然能引经据典说些“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大道理,但对具体的民生百态,如米价几何、织布如何、百姓日常有何疾苦等,认知却十分模糊。
方南心中渐渐有了清晰的教导思路。
沉吟片刻,方南对楚启明说道:“殿下,臣观殿下聪慧好学,根基扎实,两位大儒师傅将殿下的学问根基打得极好。”
“为君者,不仅需要满腹经纶,更需有强健的体魄以承担重任,有对民间疾苦的切身体验以知民情、恤民生。”
楚启明睁大了眼睛,认真听着。
方南继续道:“因此,臣打算这样安排:经史子集、圣贤之道,仍由刘太傅、张少傅两位先生悉心教导,此为根本,不可偏废。
而臣则侧重于辅佐殿下强身健体,并引导殿下了解真实的民间民生。”
“强身健体,并非一定要殿下成为冲锋陷阵的猛将,而是要让殿下精力充沛,体魄强健,方能应对日后繁重的政务。”
“至于了解民间民生,臣会设法让殿下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知晓百姓如何生活,国家如何运转。”
楚启明听得眼睛发亮,尤其是听到“强身健体”
和“了解真实的民间民生”
,兴奋地点头:“先生说得对,孤都听先生的,从何时开始?”
方南笑道:“殿下莫急。
臣今日还需前往中书、门下省及六部衙门,传达陛下关于北疆策略的旨意,并进行初步协调,教导殿下之事,我们明日正式开始,如何?”
楚启明懂事地点点头:“好,那启明明日就在此等候先生。”
方南嘱咐太子要注意休息,便起身告辞。
楚启明亲自将方南送到崇文殿门口,直到方南的身影消失在宫墙拐角,才依依不舍地返回殿内。
离开东宫,方南马不停蹄,凭借金龙令牌,来到中书省衙门。
中书省是帝国最高行政机构,掌制令决策,地位尊崇。
许是因为其孙吕文才曾在赵王府文会上被方南挫败之事,吕轻舟托词正在处理紧急公务,并未露面,只派了一位名为孙敬明的中书侍郎出来接待。
孙侍郎年约四旬,举止沉稳,对方南倒是颇为客气。
方南径直说明了建武帝的旨意,希望中书省能在制定政策、下发文书等方面全力配合北疆战略的筹划与推进。
孙敬明显然是个明事理的官员,仔细聆听了方南的陈述,表示中书省定当恪遵圣意,全力支持方南的工作,确保政令畅通。
离开中书省,方南来到门下省。
门下侍中王墨林亲自出迎,这位老臣对方南的才华十分欣赏。
王墨林将方南请入值房,奉上香茗,热情交谈。
方南说明来意后,王墨林当即表态:“方侍讲放心,陛下既有明旨,门下省定当严格履行审议、封驳之权,确保征讨方略稳妥可行,同时也会全力协调各方,为方略实施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