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10章 可恶,又让他装到了!(1/2)

徐畅畅看到其他人都把目光投向自己,又习惯性的要脸红、低头,但是王占军出言安慰道:“不要怕,不要急,慢慢说。”

在主编的鼓励下,徐畅畅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自己的笔记本,又看了一遍自己记下的张潮讲话的要点,又梳理了思绪,这才缓缓开口道: “首先作为一个新编辑,我有幸全程参与了《画皮》的审读与研讨,确实得到了很多启发。

在过往的阅读经验中,我一般倾向于寻找作品中那些被语言凝结的、永恒的母题,人性、爱、憎恨、遗憾……这些最深刻、最强烈的情感。

并且关注的也是那些更为宏大的主题——不可否认,这些内容天然具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 但是《画皮》给了我截然不同的感受。

尤其是很巧合地,小说女主人公的名字和我一样,也让我对这个人物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一开始是惊讶,然后是厌恶,接着又有些欣赏,最后是一种接纳,接纳女主播「徐畅畅」也在编辑徐畅畅的身体里涌动的现实。

福楼拜曾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 我现在也能说,‘「徐畅畅」就是我!

’”

她这句话让现场所有人都笑了起来,杨英打趣道:“哦,那之前你不是徐畅畅?”

等大家收了笑声,徐畅畅才继续道:“具体内容的讨论,刚刚几位老师都说了很多了,我就不献丑了。

在这里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吧—— 我得出的第一点结论是,「精神危机并非时代的污点,而是进步的阵痛。

」 解决饥饿的方法不是拒绝粮食,而是学会烹饪;抵御物化的途径也不是回到贫穷,而是创造更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产品。

若让今天的年轻人放弃电脑、网络和都市生活,回到‘采菊东篱下’的乌托邦,恐怕只会酿成更大的灾难。

毕竟,陶渊明不需要还房贷。”

一句话又把大家逗笑了,会议室里的氛围彻底轻松起来,再没有之前的凝重、沉滞。

王占军都忍不住道:“小徐,以前怎么没有发现你这么有幽默细胞?”

徐畅畅微微一笑,继续道:“第二个结论是,「逃避现代性,就是逃避文学的责任。

」 当我们歌颂贫穷时,是否在美化苦难?

当我们怀念乡土时,是否在逃避城市化进程中的真实矛盾?

文学若只向后看,便会成为时代的盲人!”

这句话不幽默,但足够发人深省,《十月》的其他编辑看向徐畅畅的眼神都变了,大家敏锐地察觉到,这场座谈会不过个把小时,但是徐畅畅的精神似乎经历了一场蜕变。

徐畅畅深吸一口气,说出了最后一个结论:“我的第三个结论是,「向前走,不要怕。

」 许多人喜欢引用《双城记》的开头,却忽略了它的结尾同样隽永——‘我现在已做的远比我所做过的一切都美好,我将获得的休息远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

’ 《画皮》中的徐畅畅们、江铸们、李默们,或许活得狼狈不堪,但他们仍在挣扎、试探、甚至狂欢。

这种粗粝的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危机的最好回应。

文学要做的,不是为他们戴上道德枷锁,而是记录他们的汗水、泪水与笑声。

真正的文学不都在往日的炊烟里,也在今日的地铁站、聊天室、写字楼中。

向前走,不要怕——因为每一步踉跄,都是时代前进的脚印。”

徐畅畅说完的时候,阳光恰好从窗户洒入会议室,在每个人身上都敷了一层金粉。

张潮站起身来,对所有人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

说罢,轻轻一甩球袋,不等其他人挽留,就带着大雕……啊,篮球,走出会议室。

众人:“……”

张潮泥垢了,你当这是华山之巅吗?

王占军第一个反应过来,连忙起身追上去道:“欸……欸……别急着走啊,中午一起吃个饭,包厢都订了……”

奈何人老腿慢,只见张潮的背影在门口一晃,就没了踪迹。

王占军回头瞪了众人一眼,道:“你们这些年轻人也不知道替我追一下。”

刘杰老脸一红,解释道:“张潮临走那句话让我们都有点懵。”

王占军没看过金庸,纳闷道:“不就拽了句文言吗?

你们懵啥?”

只有徐畅畅心里敲起了小鼓:“大哥哥他……不对,我比他大……张潮老师他……”

不过经此一事,《十月》杂志社终于统一了思想、加深了认识,达成了在《十月》九月号上以编辑重点推荐的形式刊登《画皮》以及这次座谈会讨论纪实的共识。

(《十月》原来是双月刊,单月出刊;后来增加了每年6期的长篇专号。

) 王占军深信这一套“组合拳”

打出来,又将在文坛上掀起一阵热潮。

想想《最后一课》的“内卷”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卖肾”

——《画皮》的“直播”

恐怕同样会让所有人深陷张潮小说亦真亦幻的魔力……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张潮倒没有继续创作小说,而是全情投入了奥运会观赛当中。

张潮买的最多的票就是篮球比赛的,尤其是中国队和美国队,其次是阿根廷、立陶宛……只要时间没冲突,他几乎一场不落。

虽然这些比赛的结果他早已经烂熟于胸,但是现场观战的感受和当年在电视机前看转播完全不同,尤其是坐在前排最好的位置上。

何况当年还赶上自己刚毕业、找工作的狼狈期,这一次完全就可以近距离观看球星们的闪转腾挪、大力灌框了。

当科比在现场近两万观众的呐喊声中,面对西班牙队的严密防守投入致胜的“3+1”

后,张潮在周围人诧异的目光中起身离开了场馆,没有留下来一起欢呼以及观看颁奖仪式。

在那一刻,张潮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终于又开始走进他熟悉的那个时代了。

可能只有他有这种清晰的感觉:就是从这一届奥运会开始,中国,以及中国人,开始变得和以往完全不同。

历史这东西很奇妙,当你身处其中时,很难感受到哪些瞬间是决定亿万人命运走向的关键节点,就像身处激流、随波飘荡的人,无法知道哪一个浪头可以把你推到岸边,哪一个又会把你按进水底。

可能只有张潮例外——身在水中,心在岸上。

某种程度上,他的这些小说也成为了激流中微不起眼的几朵浪花,可能改变一些人的命运,甚至可能形成新的支流。

谁又知道呢?

奥运结束以后,时间就好像被按了加速键一样,都像赛场的运动员一样飞奔起来了。

9月转眼便至,教师节当天,《十月》杂志准时发行了它的九月号!

它已经让全国文学爱好者盼了整整一个月!

早在8月初,大家就知道了张潮的新小说投给了《十月》,而且在《十月》编辑当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甚至要请出作者张潮来进行讲座。

这个八卦,加上之前两篇小说的巨大影响,简直把所有关注张潮的读者的胃口都吊到天上去了!

就连业内的作家、编辑,也有不少好奇地询问《十月》的编辑们张潮到底写了啥,能让他们这些老江湖都争吵起来。

奈何主编王占军下了死命令严禁泄露任何关于《画皮》的消息,就连篇名都不准对外人说——别说说了,暗示都不许。

除了徐畅畅,编辑们手里的稿件每次都是看完、讨论完就收回,不许带出办公室。

这样才勉强让悬念留到了最后一刻。

于是这个月的《十月》杂志一摆上书店、报亭的书架,几乎都等不到10分钟就会被急欲先睹为快的读者们一扫而空。

幸亏王占军吸取了《收获》《当代》的经验教训,直接备了50万册的货,才让大部分读者不失望而归。

要知道《画皮》只是《十月》里的一个短篇,杂志是传阅率最高的书籍种类,50万册就足以覆盖200万以上的读者群了。

这是何等的热度?

王占军的笑脸从9月10号早上9点钟以后就没有拉下来过,半小时更新一次的销量数字简直让他体会到了程永新他们的快乐。

不过也得说,这一期的《十月》从封面设计就用尽了心思。

偌大的封面上,只有一个影影绰绰的女性轮廓,看不清真实面目,仿佛笼罩在薄纱后面;而在女性轮廓的后面,则是两个男性的影子,其中一个目光炯炯,另一个则痛苦地抱头蹲地…… 封面上的文字除了「十月」这个刊名,便只有大大的「画皮」「张潮」四个字,极简主义的同时,也将最大的诱惑留给了所有读者。

“《画皮》聊斋那个吗?”

这是许多人拿到杂志以后的第一反应。

早听说张潮是要戏仿古今中外的短篇名作,想不到第三篇就把魔爪伸向了中国古典小说——要知道《聊斋志异》可代表了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哪怕放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一流的存在。

《画皮》又是其中最为人耳熟能详的一篇,张潮如果写的有纰漏的话,太容易被人看出来了。

而《画皮》中光怪陆离的“直播生态”

与震撼人心的“人设之皮”

直接让大部分读者内心受到了重重一击,尤其是看到“妖女”

「徐畅畅」逃过制裁,最终通过整容“表里合一”

,走红成为大主播以后,简直三观尽毁。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张潮写出来的小说,这是张潮要宣扬的价值观。

要知道张潮以往的作品即使手法再复杂,善恶美丑的界限还是比较分明的,最近的两篇小说,《最后一课》写出了「张潮」成长和性格的复杂性,但最后还是暗示了他的毁灭;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毫无疑问地把“黑中介”

这些恶人钉上了耻辱柱,甚至引发了连锁反应,直接让国内器官买卖的黑产遭受重创。

但《画皮》里的「徐畅畅」竟然“坏人有好报”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