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344章 轩然大波(三章合一,有点长,求月(3/3)

」 这种巨大的共鸣在很短时间内就传遍了整个互联网和舆论界,当然也包括文学圈。

作为张潮的班主任,于华第一个跳出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一开口就让人忍俊不禁:“我看了开头,还以为张潮是在骂我呢,我想这不是‘欺师灭祖’吗?

后来又看到他夸《活着》,我才没把他‘逐出师门’。”

很快他就转回了正题:“这小子比我当年骂‘文学已死’时还猛!

不过他说到点子上了:80年代我们读卡夫卡像缺氧者吸氧,现在该学会自己制造氧气了。”

阎连科在「微博网」上的发言,也很引人注目:“终于有人捅破这层窗户纸!

张潮说的那种人在作协大院随处可见:喝着龙井谈博尔赫斯,摸着麻将论卡尔维诺,唯独对自己脚下的土地一句话说不出来。”

远在异国的北岛怎有些不同意,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道:“我不完全赞同这种对抗姿态。

当年《今天》创刊时,我们读艾略特、帕斯捷尔纳克,就像希腊神话里的盗火者。

现在年轻人把世界文学遗产当作‘文化殖民的炮弹’,已经矫枉过正了!”

…… 甚至美国的《华尔街日报》都为此写了刊发一篇文章《中国新生代作家的文化宣言:拒绝跟随,试图引领》—— 「中国青年作家张潮近日公开拒绝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会面,并在央视访谈中抨击中国文坛的“诺奖焦虑症”

,称其本质是“文化自我殖民”



」 「张潮以“文学尊严高于诺奖光环”

为旗帜,批评部分作家为迎合西方审美而“自我东方化”

,如刻意渲染苦难叙事。

他援引萨义德的观点,称这种现象是“通过中立学术话语完成的文化霸权渗透”



这与80年代中国作家狂热学习西方现代派文学形成鲜明对比。

」 「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既是诺奖评委中唯一精通中文者,也是中国文学国际化的关键推手。

他翻译了莫言、沈从文等作家作品。

张潮事件凸显其历史角色的复杂性:他架设的文学桥梁,如今被视为文化等级制的象征。

」 「或者我们更应该直白地承认——时过境迁,中国不会甘于当西方文学的追随者,他们的辉煌历史与文化特点,都让他们一有机会就会试图做引领者。

张潮对马悦然的拒绝,只是一个开始!

」 这股浪潮,终于引起了80多岁的马悦然的注意,在动身访问中国前,自己随口的一句“我想见见那个年轻人,张潮,我想和他聊聊”

竟然引发了这么大的风波,这也是他始料未及的。

面对铺天盖地的记者与中国拥趸的询问,他不得不进行了简单的声明——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设立至今,始终在“发现具有理想倾向的杰出作品”

与“应对全球文学版图变迁”

之间寻找平衡。

我们从不讳言任何文学评价体系都带有文化视角的烙印,评委会每年从200余位候选作家中艰难抉择的过程,本质是不同文明审美范式在斯德哥尔摩的短暂交汇。

」 「张潮先生提及的“文化殖民”

焦虑,实则是全球化时代文学交流的普遍困境。

当我四十年前翻译《道德经》时,曾为如何传达“道可道非常道”

的玄妙而辗转难眠;如今中国年轻作家警惕“东方主义凝视”

这种文化自觉,正是文学保持生命力的源泉。

从这点上,我赞赏他的观点」 「但同时,我又不得不澄清的是,汉学家从来不是中华文明的裁判官。

高本汉先生考订《诗经》音韵、林西莉女士阐释汉字奥秘,我们始终怀着“朝圣者”

而非“布道者”

的心态接近中国文化。

若因评奖机制的特殊性导致误解,我深表遗憾。

」 「我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能以一种更愉快、更私密的方式,与张潮见一面、聊一聊,相信那会非常有趣!

」 这个简短的声明,像飓风一般,在国际文学的舞台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