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44章 轩然大波(三章合一,有点长,求月(2/3)

陆金波也松了口气,这都自己当年成名的时候被问烂的问题了,应付起来自然很从容:“李寻欢是古龙笔下的大侠,号称‘小李飞刀’,他是我最喜欢的武侠人物。

当初用‘李寻欢’做我的网络ID,其实就是为了表明……”

双方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以后,终于渐入佳境。

忽然听到垂花门外的一进院传来一阵惊呼和喝彩声,两人面面相觑,白岩松笑道:“看来张潮的观点,不少人都赞同。”

陆金波连忙道:“其实我刚刚在旁边也听得心潮澎湃,好像内心那颗早就熄灭的火种又被点燃了。”

白岩松道:“张潮拒绝与马悦然院士会面,对你来说意外吗?

或者说,是不是一种打击?

毕竟我们知道马悦然院士的推荐,往往意味着作者或者作品会一跃成为文坛的热点话题。”

陆金波露出一个非常职业的笑容道:“是一个意外,但不是一种打击——甚至可以这么说,听过张潮的表态以后,已经成为一种鼓舞。

他让我相信中国文学的希望永远在年轻的作者手上,他的新小说就是一部践行了他创作理念的作品——用中国人的笔,写中国人的故事。

哪怕这个故事大部分时候发生在美国,但却不是西方文化凝视下的产物,而是文学自觉、文化独立的代表。

我相信,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读懂它。

反过来,读懂它,也就读懂了中国人。”

白岩松好奇地问道:“大部分时候发生在美国?

这部小说越来越让我感到期待了……大概什么时候能出版呢?”

陆金波胸有成竹地道:“下个月,下个月就与全国读者见面!”

此时是九月初,对一部长篇小说来说,一个多月的出版时间是非常紧迫的,但是陆金波绝不允许自己错过这一波热潮。

尤其是下个月张潮还要去日本,他有预感,张潮一定会再给自己一个“惊喜”



不过陆金波始终没有透露书名是什么——这也是所有编辑昨天试读会前签的一份保密协议里的要求。

毕竟盗版太厉害了,知道了张潮新书的名字,别说一个月了,估计一星期后所有书摊都会摆上《原乡》,还会注明——「张潮新著」,或者「张潮大著」。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采访就顺利结束了。

直到CCTV的人收拾好器材走人,陆金波脑子还有点晕乎乎的,一时间都无法消化这一早上的波澜起伏。

张潮走进院子里,陆金波还愣愣地坐在石榴树下,一言不发的样子。

张潮不禁纳闷,上前问道:“陆总……陆总……你怎么了?”

陆金波这才回过神来,看到张潮,眼皮止不住地猛跳,良久才感慨道:“其实,你也可以昨天和我说的,何必瞒我到早上?”

张潮笑道:“昨天不是看您兴致高昂,不忍心打断嘛。”

路金波自嘲一笑,没有言语,心里知道自己还没有得到张潮的完全信任——不过不管怎么样,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可以安心地去「潮汐文化」签协议了。

送走了陆金波,张潮又拉出了竹躺椅,摇着蒲扇靠在上面,不知在想些什么。

时间已近中午,阳光如金箔般泼在青砖墁地的四合院里。

正房檐下的彩绘雀替晒得发烫,石榴树在院心投下碎银似的斑影。

东墙根儿堆着几篦子新晒的京白梨,裹着层细密糖霜;西厢房支起的竹帘卷着半幅青影,穿堂风掠过装饰用的葡萄架,悬着的紫玉珠子碰出细碎清响。

“真是太惬意了……”

张潮忍不住伸了个懒腰,“怪不得重生的前辈们都要买四合院呢,原来收拾好了住着这么舒服……”

他一时间都不想让「潮汐文化」的小伙伴们搬进来了。

《原乡》经过他的这一波操作,销量什么的已经完全不需要担心了。

这时候手机忽然响了起来,张潮拿起来一看,正是Simon&Schuster出版社的大卫·米勒,他在电话里无奈地道:“张,不好意思,《原乡》是一部杰作,但你要的版税和首印实在太高了。

要知道,这部小说和《大医》《消失的爱人》都不同,它几乎是完全提供给华人读者的……”

没等大卫·米勒说完,张潮就打断道:“先别着急做决定,最近在中国,甚至在欧洲,关于我,关于这部小说,会发生一些小小的‘风波’。

你让你的助理多关注这方面的情况吧,最好请一个翻译——苏珊就很好——告诉你发生了什么。”

说罢,就把电话给挂了。

只留下大洋彼岸的大卫·米勒,看着“嘟嘟”

直响的话筒郁闷不已。

当天晚上,第一波记者采访的报道刊发在网络和各大晚报上,立刻引爆了舆论,许多文章单单看标题就有点让人热血沸腾—— 《文学尊严高于诺奖光环,中国作家不向瑞典称臣》——新民晚报 《打破诺奖焦虑症,激活中国人的文心与龙脉》——燕京晚报 《去伪士、存真章,中国笔杆不种媚外的秧苗》——羊城晚报 《文学无须朝圣,创作就是成为自己的神》——新浪网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才是文学最高奖!

》——搜狐网 …… 张潮的观点,在论坛更是激起滔天巨浪般的讨论声量—— 「这不是简单的文人相轻,而是一场文化殖民侵略下的自卫反击战。

张潮用‘阉割’这种比喻虽然刺耳,但却精准击中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病灶。

」 「话是这么说,但也要警惕矫枉过正哦,如果马尔克斯当年若固守‘纯粹拉美文化’,《百年孤独》就不会让全世界性共鸣。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可不是你死我活、不可调和的斗争」 「谁共鸣了,谁共鸣了?

你共鸣别带上我,我没共鸣!

」 「某些人把文化不自信包装成文化自信的样子真可笑!

张潮敢说自己没受过博尔赫斯影响?

《刑警荣耀》里的意识流技巧他自己发明的?

既要吃现代主义奶水长大,又骂奶妈不怀好意,这算文化巨婴还是文学民粹?

」 ——天涯论坛 「纯直男视角哈——这作家明显在搞饥饿营销,和他妈乔布斯卖手机一个套路。

就好比打篮球故意不参加NBA选秀,放话说“老子要创立中国街球联赛”

,结果转头就签了耐克代言。

你们看,新书书名都没影子,当当网就有几万人留言想看了——这套路我熟!

」 「兄弟话糙理不糙!

当年张潮骂“新理念作文大赛”

是“谋杀现场”

,评委是“杀人犯”

,转头自己亲爹开始卖作文选,还把“新理念作文大赛”

自己包办。

文人的骨气?

呸,都是生意!

」 「你们把文化战略看得太简单了,我们国家正在下一盘大棋!

就像中国男篮不能永远指望归化球员,文学更需要本土巨星。

张潮至少敢说真话,比那些跪舔诺奖的“作家买办”

强百倍!

」 ——虎扑论坛 「站爆张潮!

某些作家写农村必是愚昧落后,写城市必是物欲横流,跟张艺谋早期电影一个毛病。

建议诺奖改名叫“第三世界伤痕文学奖”



」 「呵呵,张潮不是又当又立第一人!

你看他新小说找不找美国出版社?

有本事学曹雪芹“批阅十载”

不出版啊?

这都是文人炒作新套路:爱国人设+碰瓷诺奖=财富密码。

懂得都懂!

」 「别看这哥们现在蹦得欢,等新小说卖不动了,保证哭着求马悦然见面。

参考当年慕容雪村骂完体制,最后还不是乖乖回来写主旋律?

」 ——豆瓣某小组 …… 正当网络讨论热火朝天的时候,白岩松采访张潮的节目终于在央视的黄金时间,《面对面》栏目中播出了。

更难得的是,这次节目对张潮关键性的回答几乎一字不剪,完整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如果说报纸和网络报道,因为篇幅所限和记者的水平不同,无法完整传达张潮的观点,造成了舆论撕裂的话;那么《面对面》播出以后,就几乎只有一个声音了。

这个声音,可以用「微博网」上一条被点赞了百万次的用户分享总结—— 「刚看完访谈,浑身起鸡皮疙瘩!

张潮让我想起80年代的崔健,都是要把某些神圣的东西撕个粉碎。

当他说要“对得起汉语的平上去入”

时,我忽然懂了为什么读翻译文学总像隔层纱——母语里平仄韵律,才是我们的文学基因啊!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