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原乡》争夺战正式打响!(1/2)
“还真是他的风格啊。”
村上春树摇摇头,但是他并不想再和日本文坛的谁起什么冲突,也没有再多说什么话。
佐藤健一内心有些失望,虽然是村上的好友,但身为记者的本能还是隐隐希望村上能说出点什么驳斥的言论。
“好了,关于张潮君的作品就聊到这里吧。
感觉轻松多了呢!”
村上春树收起披在椅背上的外套,起身就要离开。
“啊,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佐藤健一忽然想起了什么,连忙说道。
村上春树道:“哦?
你说吧。”
佐藤健一深吸一口气,道:“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村上春树听到这几个字就挠了挠头,然后打断道:“又是这个问题啊……我说过了,我对得奖并不感兴趣。
对一个小说家来说,奖项的评价基准并不存在客观的佐证,更重要的不是自己创造出有意义作品的感触和读者的正当评价吗?”
说罢,他和面露失望的佐藤健一告别,返回了自己的公寓。
诺贝尔文学奖通常在每年10月的第二个周四公布,距离现在也就一个多月时间,作为文学记者和专栏作家的佐藤健一自然会关心此事。
虽说此前村上已经传闻多次获得提名,但终究没有得奖。
而近两年村上春树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竞争者,已经连续获得了弗兰茨卡夫卡奖、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世界奇幻奖,还获得了第1届早稻田大学坪内逍遥文学奖。
对于村上是否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日本文坛的态度是颇为暧昧的。
一方面村上作为“不够日本”
的日本作家代表,一旦获奖就相当于得到了一张具有批评豁免权的牌照,会让许多人感到痛苦。
另一方面,在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奖以后,村上春树几乎是日本文坛唯一从年龄到作品水准,再到国际影响力综合考虑,具备诺奖竞争力的作家。
像多和田叶子等几人虽然也不错,但显然还未进入到成熟的获奖周期。
这些都源于日本文学界对诺贝尔奖文学的复杂心理。
获得诺奖,意味着日本文化被西方的评价体系承认,这对于文坛来说,具有相当的振奋效果,甚至可以带动一波文学书籍的销售。
但日本文学特有的“物哀美学”
与诺奖偏好的“普世叙事”
又存在某种相互排斥,例如三岛由纪夫曾公开质疑诺奖标准,认为其本质是“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收编”
。
二战后的日本文学还始终存在“赎罪叙事”
与“民族叙事”
之间的角力。
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奖,其作品《个人的体验》被西方书评人解读为“战后反思”
。
日本国内就有不少人批评其刻意迎合了诺奖偏爱的“受害者视角”
,这种价值撕裂左右了日本文坛几十年。
这种复杂性本质上源于日本作为非西方的文化体的特殊处境:既想借助诺奖实现文化输出,又需警惕被西方话语体系消解主体性。
不过村上并不关心这些,获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对于早已经累积了数十亿日元的资产、又有国际声誉的他而言,诺奖还是给那些“穷”
作家好了。
这时候他忽然明白老友向自己推荐张潮的另一层原因,而自己又确实对张潮另眼相看的原因——年少成名,又早早地实现了财富自由,可以只为自己的兴趣写作…… 远在中国的张潮,尚未感受到从日本吹来的这股大风,他刚刚完成了《原乡》这部小说,并且开始寻找合适的出版社。
通常来说张潮已经不需要找“出版社”
,而是出版社找他。
而且对于他的新作的首印与版税,在业内也有了比较公允的成例—— 张潮的纯文学长篇小说,首印通常不低于50万册,版税不低于15%,并且实行阶梯版税,最高可以递增到20%。
张潮的通俗文学长篇小说,首印通常不低于80万册,版税不低于18%,阶梯递增后最高可达到22%。
至于说改编版权之类,就别想了,人家有自己的文学经纪公司,想要的话就去找「潮汐文化」去谈。
但反正无论多少,都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出版社自然趋之若鹜。
对于《原乡》就有些不同了——这是一部披着科幻小说外衣的纯文学作品,并且写的还是国内读者不太熟悉的移民题材,所以能卖多少张潮也没有底。
他也不想捂着让出版社开盲盒。
所以在9月初,马悦然还没有来到中国访问前,张潮组织了一场小小的内部试读会,让有兴趣的出版社都派编辑来参加。
他把短信发给几家合作较多的出版社以后,立马引起了轰动。
除了因为这是张潮的新作试读会之外,更重要的是马悦然来中国访问指定要见张潮这事已经传开了。
以张潮20多岁的年纪,别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就算是提名也没可能,但是马悦然的这一“指名”
,还是带给了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
20多岁的时候不可能,那30多岁、40多岁呢?
中国自古就有文学家之间“薪火相传”
的佳话。
“出人头地”
这个成语就来自于欧阳修《与梅圣俞书》中语“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这里的“他”
,就是苏轼,苏东坡。
马悦然喜欢提携中国作家不是秘闻,但这么年轻却还是第一次。
如果能拿到张潮的新书,加上张潮见马悦然相关新闻的炒作,在新书腰封上加一句:“诺奖终身评委倾力推荐”
,说不得又要多卖它几十万本。
这么一个机会,怎么不让人兴奋。
所以这个试读会的名额,在各大出版社都快被抢破头了。
远在广州的花城出版社,一直负责和张潮联系的朱妍玲差点都被挤掉名额,要不是她据理力争,就真的花落别家了。
“社长,你给我个底气呗!”
朱妍玲看着眼前的萧建国,不客气地道,“《少年·流星》卖的怎么样,都不用咱们多说吧。”
萧建国自然清楚,少年冒险版的《少年·流星》从2月份出版以来,半年内已经卖出了120万册,不仅是花城社近年来卖得最好的文学类图书,还顺势和「潮汐文化」展开合作,推出了漫画版,也卖到脱销。
所以对于张潮的新书,他也是势在必得。
思量再三,他对朱妍玲道:“首印提高到100万册,再多了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就是个数字,张潮也不差这一点。
但是版税可以提高……”
咬了咬牙,接着道:“起步版税20%,最高给到25%。
这个条件不错吧?”
朱妍玲眼睛一亮,旋即又黯淡下来,问道:“如果,如果别家也是这个条件呢?”
萧建国一愣,不可置信地道:“比25%还高,他们不赚钱了?”
朱妍玲道:“我们这些国营出版社包袱重,人家私营出版社、图书公司可不管这些。
我听说陆金波给韩寒的版税都已经到了20%。”
萧建国道:“这么高吗?”
朱妍玲点点头,道:“今年他的《光荣日》首印就是60万,版税据说到了20%,陆金波一次性就给了他200万……”
萧建国皱着眉头想了半天,然后道:“这样吧,版税肯定不能再提高了,再提高就要上集团的会了,这样周期就很长,时机就错过了…… 这样吧,把首印提高到150万册!
这样张潮的首印版税就超过500万元了!
不相信他不心动。”
朱妍玲这才高兴地应了一声:“嗯,那我去定机票了!”
看着朱妍玲的背影消失在办公室的门口,萧建国这才心疼地直嘬牙花子——一口气掏出去500万,要不是有“张潮”
这个名号顶着,他哪敢张这个嘴。
不过张潮的书,即使是纯文学,卖长线的话也从来不会低于150万这个销量,所以还是赚钱的买卖,只是周期不知长短了。
对张潮这部新作志在必得的也不止花城社这一家出版社,陆金波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