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28章 迟到的参赛者!(1/2)

“张潮同学,去年你说大赛的复赛题目会‘贵一届,便宜一届’,那看来这一届你不打算再推个大蛋糕出来了?”

记者围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复赛展馆前面,一下就堵住了前来的张潮等人。

张潮笑道:“很便宜!”

记者不甘心,继续追问道:“有多便宜?”

张潮想了想,道:“基本没花钱!”

记者们面面相觑——“基本没花钱”



——还能比第一届那咬了一口的苹果、扔进水里的纸张还要便宜?

不过张潮此时已经人影一闪,钻进了展馆里。

记者于是又把话筒对了赵常田、李启刚等人,不过奇怪的是,他们此刻看起来有些……愁眉苦脸,总之不是太开心的样子。

还没有等记者开口,赵常田就道:“张潮这次的题目,我们都不知道。”

然后也快步走进了展馆里,留下一头雾水的记者:“张潮这次搞这么大吗?

《新芽》杂志的人都不知道题目。”

张潮等人进了展馆以后,先看了下场地布置,确认没有问题以后,才去评委区和评委们见面。

这一届的评委会又换了一批人,尤其是评委会主席,《新芽》杂志和张潮商议以后,邀请了海派女作家王安亿来担任。

王安亿在这两年除了写作,也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巅峰,不仅成为了上海作协主席,还在复大中文系出任创意写作硕士点的导师。

王安亿一见到张潮就笑吟吟地道:“你到现在都不肯说复赛题目——怎么,也想给我们出难题不成?”

张潮也笑道:“怎么敢,确实是脑子里几个题目反复盘旋,一直到昨天才真正定下来。”

然后上前小声把题目说了。

王安亿听完以后沉思了一会儿,才展颜道:“你这小鬼头,鬼主意蛮多!”

身后刚走进屋子的赵常田等人也恰好听到了张潮说的题目,错愕道:“你来真的啊?”

张潮点点头,认真答道:“当然来真的!”

王安忆不知道之前发生《新芽》杂志社的事情,所以对什么“来真的”

并不了解,但看赵常田等人的神色不豫,倒也没有不识趣地追问。

时间很快到了选手入场的时候。

展馆大门打开,400多位复赛选手陆续走了进来——这里和去年变化不大,只是因为人数增加了不少,所以场地规模更大,桌椅更多、书架也更多。

依旧是极简、纯白的风格,搭配柔和的乳白色灯源,显得明亮、大方、简约。

唯一不同的是场地上面垂下不少广告布条,都是这届比赛的赞助商。

布条的高度很恰好,选手不刻意抬头的话看不到,但是转播时稍微拉个远景又回避不了。

400多复赛选手当中,有不少去年已经来过这里,所以还比较沉静;但更多人第一次来,即使在电视里和想象中都来了无数遍了,但真踏足这片场地,仍然忍不住低声惊呼。

等所有人都坐定,张潮才从后台的评委区走了出来,站到众人面前。

看着眼前一张张年轻、稚嫩的面孔,张潮内心没有感触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他有些为这些十七八岁的少年感到惋惜。

无论是在《新芽》会议室里看到的300人名单,还是经过他要求以后补充的400人名单,张潮几乎没有看到哪个他感到熟悉的名字。

上一世的他作为研究者,持续关注中国文坛的新人很多年,不能说百分百知道所有名字,但大部分出名的至少有个印象。

但这一次他反复看了两遍名单,确实几乎没有。

不像去年,连着捞出了好几个后来的知名青年作家。

这倒也符合文学规律——优秀的作家群体往往呈现短期“井喷”

的特点,经常在很短的时间内、有限的文学活动中,集中出现一批有影响力的人物。

接着就是漫长的枯水期。

张潮脑子里倒是还有几个名字:杨知寒、程皎旸、林棹……只是这些人要么年纪还太小,要么还没有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所以更坚定了张潮把这届比赛办成“绝唱”

的想法!

等场地内归于安静,张潮才抬起手一招,然后场地后方就有人挪开书架,推着蒙着白布的方形大物走了进来。

学生和记者都有些意外,不是说“很便宜”

吗,怎么又像是“大手笔”



“大物”

一共有三“面”

,侧面很薄,比人还高,宽大概3米到4米之间,分量不轻。

记者们都纷纷猜测这是什么,有人说像是索尼新出的超薄等离子电视,立刻就被人白了一眼道:“你见过这么大的电视?”

张潮也没有卖关子,等“大物”

都停稳以后,转身拉下了蒙在其上的白布。

众人这才看清,竟然是三块写满了字、斑驳不堪的黑板。

每一块都着深浅不一的裂纹,有些地方明显磨损了,就连字迹都看不清了。

张潮指着三块黑板道:“这是三块从学校里拆除下来的黑板,我白要过来的——够便宜了吧?”

现场发出了一片笑声。

张潮接着道:“中间这块黑板,写着这次比赛的规则,一共二十二条,昨天给你们开会的时候,应该都已经讲过了吧?

我就不重复了。”

复赛学生们都点头。

张潮继续道:“左边这块黑板,是历年「新理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得主,有些人的名字你们应该很熟悉。”

那当然,尤其是第一届、第二届的几位一等奖得主,名字可谓如雷贯耳,比如韩涵、小四。

“右边这块黑板,则是历届获奖作品中,很有影响的代表性作品,很多你们也应该看过。”

大家顺着张潮所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了许多熟悉的篇名:第一届最有名的,当然是韩涵《杯中窥人》,此外还有他的《书店》《求医》;哦,许敏霞的《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也很有名; 第二届获奖作品里,有蔺瑶的《妈妈》和刘莉娜的《风里密码》;第三届有甘世佳和郝景芳…… 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从眼前掠过,激起了所有人的回忆。

「新理念作文大赛」八年来的风风雨雨就像电影一样从众人的脑海中掠过。

谁也不能否认,「新理念作文大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国青春文学的第一推手,承载了无数少年对文学的幻想。

“张潮有心了!”

场外一个记者感叹道,立刻就有不少人附合。

“这次的题目果然又别出心裁!

这主题应该是‘传承’,或者是‘超越’?”

“这你就肤浅了,没看到张潮把规则那块黑板放在中间吗?

说明主题应该是‘变’与‘不变’。”

“那不一定,也许张潮是想营造一种被规则、被前辈压抑、束缚的氛围,然后让这些同学打破它呢?”

“诶,你这么一说,我觉得很有可能!”

“张潮自己不就是掀翻了大赛才出名的么?

他自己就是那只无法无天的猴子,这些一等奖得主和作品,都是前来镇压他的‘天兵天将’!”

“很有道理!

你这脑子,不参赛可惜了!”

“是啊,我也就超龄了200多个月……”

就在场外的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场内的学生们也在打着腹稿。

这次的题目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如何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里面,找到合适的切入角度,确实让人头疼。

尤其是那些“名人”

和“名篇”

,或多或少都对现场的学生产生过一些影响,但如果写作的时候落入了模仿他们的窠臼,那一等奖肯定别想了。

张潮环顾了一下众人,问道:“大家都看清楚了吗?”

学生们纷纷点头,齐声答道:“看清楚了!”

张潮微微一笑,在所有人震惊的目光注视下,从黑板下方的粉笔槽里拿起一块板擦,三下五除二把三块黑板上的内容擦了个干干净净。

擦完黑板,张潮转过身来,头发上落满了白色的粉笔灰,但他不以为意,微笑地道:“题目出好了,大家可以开始写了。”

然后拍了拍手,留下一脸惊愕地众人,转身走出了场地。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