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23章 网络文学的“大礼议”事件(第一更(1/2)

“诶,今年的「茅盾文学新人奖」初选名单你们看了吗?”

“你说读者可以投票、可以推荐哪个?”

“是啊是啊,你参加了吗?”

“没意思,张潮都不参评。

总不能让我给小四投票吧?”

“这个消息早过时了,你看看这个……”

“嗯?

《异时空·中华再起》,中华杨?

《飘渺之旅》,萧潜?

《搜神记》,树下野狐?

这都什么和什么呀?

没听过过……”

“网络小说啊,你没看过?”

“网络小说?

我就看过一本《第一次亲密的接触》,‘轻舞飞扬’‘痞子蔡’……哦,最近还有一部叫做《明朝那些事》,我在天涯上看的。”

“不是一回事。”

“这些小说……好看吗?”

“好看呀!

不过我推荐你看这本——《历史的尘埃》,作者知秋,神作!”

“是吗?

我看看。

不对啊,这本书我看过!”

“嗯?”

“我读高中的时候,在学校旁边的租书店里租过。

不过它不是「黄易」写的吗?

书皮是黑色的……”

…… 在「茅盾文学新人奖」宣布将在传统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外,把「网络文学」也纳入评选范围以后,就在不同的读者群体当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大部分人对「网络文学」的认知还停留在2000年初,当时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再到后来的李寻欢、慕容雪村、邢育森、江南…… 他们虽然以网络为载体进行写作,但是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更靠近传统文学,并且最终的归宿也是走实体出版。

至于2002年以后开始逐渐出现并日趋成熟的、以超长篇连载为主要形式、以网络付费阅读为主要商业手段的「网络小说」,反而淡出了主流文坛和实体书读者的视野。

这也导致了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网络文学」处于“失语”

状态。

而直到「作家富豪排行榜」一次又一次被网络作家“霸榜”

,最后甚至不得不单列出一个「网络作家富豪排行榜」之后,主流文坛才意识到这个曾经看不上的“边鄙之地”

,已经成长为一个庞然巨物了。

张潮的“新意见”

,也并非一帆风顺,遭到的反对是他加入组委会以来最激烈的。

但是在张潮的坚持下,这个奖项依旧被设立了,初选名单中除了痞子蔡、中华杨、知秋、李寻欢、今何在等人外,还有很多耳熟能详、在网络文学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ID—— 写出《诛仙》的萧鼎,《天行健》的燕垒生,《天鹏纵横》的流浪蛤蟆,《新宋》的阿越,《仙路烟尘》的管平潮,《步步惊心》的桐华,《朱雀记》的猫腻…… 当然还是有遗珠之憾。

为了照顾老作家们以及考虑到社会影响,所选作品大多“正面积极”

,那些太容易震碎读者三观的网络作家,如血红等,就暂时不位列其中了。

即使这样,还是让许多老作家难以接受。

一位老作家后来悲愤地对记者说道:“起初他提议把年龄限制到30周岁,我没有说话——因为我觉得要和庄重文奖(年龄限制为40周岁)做一个区分,无可厚非。

后来他提议把初次发表作品的年限放宽到1999年,我没有说话——因为以前没有这样的新人奖,算是一种补偿吧。

此后他又提议把引入读者投票制度,所有作品都要经过「网络」和「专家」双重评选,我也没有说话——反正我也不是组委会主席,手里也只有一票。

最后他竟然提出把「网络文学」纳入评选范围,我觉得我该说话了——但说什么,都已经没有用了……”

当记者问到这位老作家为什么“说什么都没有用”

的时候,老作家支支吾吾了一会,最后还是叹了口气道:“张潮给的实在太多了!”

说完记者和他自己都吓了一跳,老作家连忙找补道:“我的意思是,张潮给的数据太多了……我复述不来,你自己问他吧。

总之,这是事关文学生死存亡的大事!

你们一定要通过舆论的力量,让张潮知难而退,让组委会知错能改!

大礼不可废,文学不可辱!

看你们的了!”

于是在外界越加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张潮不得不代表作协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对近1个月来,「茅盾文学新人奖」引发的种种争议进行回应。

张潮本来还想以“我不是作协成员”

推辞的,结果还是被王蒙、于华等人给推到了前台——谁让他是始作俑者?

不过这也正是作协所希望的,一个奖项不怕有争议,就怕没人知道!

像「茅盾文学奖」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争议前行——第一届获奖作品中就有个别非常不能“服众”

,例如莫应丰的《将军吟》,无论获奖前还是获奖后,都鲜少有人提及,在文学史上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类似的情况还有第二届的获奖作品,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此外第二届姚雪垠的《李自成》也被认为对当代文学缺乏启示而被认为不应获奖。

「茅盾文学奖」争议最大的时代,也是它最受关注的时代;后来大家发现每年的提名者,不是成名已久的老作家,就是各地作协的主席、副主席以后,争议固然小了,但同时也失去了关注。

争议变小和关注变少,究竟哪一个先发生的,又究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恐怕已经没人说的清了——但结果摆在那里。

所以在张潮面对记者的时候,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将「网络文学」纳入「茅盾文学新人奖」的评选范围,是不是为了提高奖项知名度而制造的噱头?”

张潮习惯性地先弹了弹麦克风,然后才义正词严地道:“当然不是噱头,我就是一名网络文学作家,我怎么会拿自己的事业开玩笑呢!”

台下众记者:“……”

这时候大家才想起来,张潮的早期作品好像确实是在网络上的发表和连载,而且现在在起点也有一部“连载中”



这时候有人用全场都听得到的声音嘀咕道:“还有脸说,你都断更多久了……”

张潮脸不红心不跳,只当没听到,继续解释道:“将「网络文学」纳入评选范围并独立设项,只是因为大家现在还认为它是一种‘非主流’的创作形式,所以需要区别对待。

但我相信,未来的某一天,这种界限最终会消弭。

一部文学作品到底是‘网络连载’还是‘实体出版’,不会是人们评价的出发点。”

记者兴奋地追问道:“哦?

你是认为「网络文学」也会向传统文学靠拢,「网络文学作家」会用更加严谨、更加严肃的态度进行创作?”

张潮诧异道:“当然不是……我的意思是,「网络」最终会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载体,「网络文学」也会是成为文学的基本盘。

我说几个基本数字吧—— 到2006年年底,网络文学读者总数已达4930万,相当于三个BJ市常住人口总和。

2007年,起点、17K、榕树下、天涯论坛等网络平台有超过日均3000部的创作规模,这个数字超过2006年全国国内纸质文学新作品出版物总和。

当前网络文学存续作品超过1740万部,这个数字是《四库全书》著录典籍的38倍。

我们网络作家当然需要更严谨、更严肃的创作态度,但首先要承认这片‘冲积平原’的存在——因为其中可能正孕育着未来的《白鹿原》或《红高粱》。”

几个大体量的数字一下就让现场的记者有些懵。

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和以往从不带稿、天马行空的风格不同,张潮这次面前摆着几张纸,张潮在报数据的时候是看着这些纸说的。

网络文学这些年的发展非常迅猛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也有一些机构如社科院进行了调研,但是由于主流媒体并不重视,所以没有汇总成一幅「网络文学」的整体图景。

这就好像大家都在瞎子摸象的时候,张潮把蒙在各人眼睛上的黑布揭了下来。

采访过发牢骚的老作家的那位记者忽然明白为什么张潮能说服作协里的那些“老古董”

了——当模糊的感觉被精确的数字替代时,真相对意识的刺激往往能超越日常蝇营狗苟的算计。

但是仍然有记者不服气,继续质疑道:“有人说把「网络文学」纳入奖项评选是一场‘草根狂欢’,不管是创作者还是受众,都在‘文学的边缘跳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张潮道:“这是一种源于无知的偏见——只要我不知道,那就是假的。

我们一般说过去能上网的都是‘高知’和‘精英’,或者干脆是‘有钱人’,那怎么在网络上写小说、看小说的,就是‘草根’了呢?

这种逻辑不是很吊诡吗?”

问问题的记者哑然,不知该怎么接话。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