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茅盾文学新人奖要变成张潮的形状了(1/2)
“纳尼?”
当张潮听到坐在自己正对面的王震旭述说前几天发生在涩谷的「舌环示威」时,日语都蹦了出来。
王震旭习惯性地低头说了一声:“是这样的!”
然后把自己口袋里的几张照片掏了出来,递给了张潮。
照片上是一群奇装异服的、发型怪异的日本年轻人,齐刷刷地对着镜头伸出了自己的舌头,舌头上都至少打了一个金属圆环,有些圆环上还镶了亮闪闪的饰品。
王震旭接着解释道:“金原瞳粉丝高喊的口号叫做‘身体叙事即女权觉醒’;我来之前看电视,还看到石原慎太郎在《产经新闻》痛批《刑警荣耀》「用中国刑警的暴力叙事污染日本文学」。”
张潮笑道:“他用的是‘中国’,不是另一个词?”
王震旭闻言一下变得局促不安起来,吭哧吭哧了半天才道:“《产经新闻》是日本‘六大报’,一般不允许具有巨大争议的词汇出现在版面上,所以即使他说了,在刊发出来的时候也要做处理。”
张潮继续追问道:“你也认为那是一个‘争议性的词汇’吗?
争议点在哪里?”
虽然张潮脸上的微笑没有变,但王震旭总觉得他的笑里有深不可测的阴影,西装里的衬衫后背都湿透了。
这一次前来燕京,王震旭的情绪历经的大起大落。
最早与导师饭塚容教授联合署名的《刑警荣耀》论文在《新潮》发表时,他内心志得意满。
作为文学研究者,能在《新潮》发表文论,算是进入日本文学界主流的敲门砖。
但是随后《文艺春秋》组织的一系列反击文章,虽然没有把矛头直接指向《刑警荣耀》本身,但却把“歧视本土文学”
的帽子,扣在了《新潮》杂志和王震旭、饭塚容两人头上。
随后还被金原瞳的疯狂粉丝在涩谷举办活动贴脸开大,紧接着日本的右翼学者、政客、评论家也纷纷下场,算是在日本文坛掀起了一场“茶壶里的风暴”
。
《新潮》作为老牌文学杂志,自然岿然不动,只是默默又趁机多卖了十几万份6月号;饭塚容教授是资深学者,当然也不会轻易被动摇。
唯独王震旭夹在中间极难自处。
文章虽然署名“东衫彰良”
,但他是得过奖的推理小说作家,所以身份很快扒了出来。
得知他是中国移民二代之后,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他都面临着大量的质疑和压力。
而导师饭塚容知道以后,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去中国,找张潮,完成你该做的事。”
于是王震旭就这么忧心忡忡地来到了中国。
所幸现在已经是6月下旬,张潮已经结束了自己短暂的假期,回到了燕京,王震旭才没有空跑一趟。
张潮看王震旭一脸尴尬的样子,没有继续追问下去,而是看向了窗外的景色。
他们两人正坐在一间茶室里,茶室又位于燕京城的一处四合院内。
茶室窗外浮动着斑驳的槐影,被老燕京人称作「六月雪」的绒花正簌簌落在青砖地上。
竹帘半卷的廊檐下,白瓷鱼缸里红鲤搅碎的天光忽明忽暗。
穿堂风掠过藤编茶海时,带着石榴花将开未开的涩香。
张潮屈指叩了叩紫砂壶,发出两声清响,与不时响起的蝉鸣呼应,仿佛寺院梵呗里的两声铜钟。
他换了一个话题,问王震旭道:“你觉得他们的反应为什么这么强烈?”
王震旭的眼神变得涣散,尽显迷惘之色,过了很久才道:“大概是因为……大概是因为《新潮》主编的那段话,刺激性太大了?”
张潮摇摇头,道:“那也只是文学理念之争。
王小波说过一句话「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 现在他们很愤怒,愤怒的是什么呢?”
王震旭闻言沉默了下来,认真思索了一会儿,最终只是摇了摇头。
“争议在于,”
张潮的指尖沿着青花瓷杯口画圈,蝉鸣声从胡同深处漫进来,“当日本人用「暴力叙事」指控我的小说,乃至整个中国文学时,其实是在恐惧他们自己剖腹明志的武士刀,变成了程队长记录人生的那支钢笔。
当中国作家开始解剖时代肿瘤时,日本文坛的把持者们却连社会的伤口都不敢切开,只敢让几个少女用小刀和尖刺来雕刻自己的皮肤,就以为这是时代的声音了。”
王震旭的瞳孔猛地收缩,张潮话仿佛触及他记忆上的什么伤口,让他的心脏猛的收缩。
张潮不想就这个问题讨论下去了,他问道:“饭塚容教授让你来,不可能只是让你转述这些事吧?”
王震旭这才回过神来,再次深深低头道了一声歉,说道:“您知道‘中日作家互访’吗?”
张潮点了点头,道:“这不是常有的事吗?
好像隔几年就会来一次互访吧。”
王震旭道:“是的。
但是以往的互访主要都是双方互相邀请一些成名的大作家来访,中国这边的组织者是作协,日本这边则是「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日中友好协会」「日本笔会俱乐部」这些机构轮流举行。”
张潮疑惑道:“这不是挺好的吗?”
王震旭稍稍把身子往前探了探,道:“教授的意思是,中国进入新千年以来,文学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您这样出色的青年作家。
往年的访问活动,一直缺少青年作家们的身影,尤其是年龄在3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
所以教授想要促成中日两国青年作家的交流。
特地让我来中国,就此事向您寻求意见。”
张潮更加诧异了,问道:“这……这事也轮不到我来组织吧?
这不是作协的工作吗?
应该让饭塚教授直接联系作协的铁宁主席比较好吧?”
王震旭连忙道:“就是因为想避开中国的作协,以及日本的那几个老机构,教授才让我特地来联系您。”
见张潮还是不理解,王震旭接着解释道:“首先,根据教授的了解,中国30岁以下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像您,还有韩涵、小四等人,都不是作协成员。
所以,通过作协来做这件事,名不正、言不顺,甚至有可能被抵制——据我所知,像韩涵,就十分讨厌这些官方机构。”
张潮:“……”
好像确实是这样。
他们这一代青年作家,基本都没有迫切要加入作协的想法。
一来对他们来说,现在作协几乎无法提供什么市场化的资源,顶天就是开个作品研讨会,上个报纸,登个豆腐块。
像张潮,邀请他参加作品研讨会的邀请函静静躺在邮箱里的至少有上百封,他后来连回复都懒得回复了,更别说参加了。
二来目前各地作协人浮于事的情况比较严重,人员素质也是良莠不齐,加入以后反而容易惹来一些莫名其妙的社交关系。
所以哪怕铁宁、刘恒等人几次明示暗示,张潮都当没看见。
不过张潮还是敏锐地从王震旭的话里抓到了什么:“你们还要邀请韩涵、小四?
然后希望我来牵头做这件事?”
王震旭点点头,道:“这就是教授交代的第二点了——您是目前大陆青年作家里声誉最高、最有号召力的一个,如果这件事要做成,非要您的参与不可。
这次的交流活动,如果其他人牵头,但是您没有参与,那几乎毫无价值。
所以不如让您来牵头,即使到时候只有您访日交流,那也不算太失败。”
张潮:“……”
过了一会儿才道:“教授是不是没有打听过我和韩涵、小四他们的关系?”
王震旭露出疑惑的神色——也难怪他不知道,张潮和韩涵、小四的“恩怨”
都是张潮崛起早期的事情了,早就被后来一连串的风波给压倒了搜索页的后面去了。
张潮叹了口气道:“这事情呢,要是不由我来牵头做,那韩涵、小四他们还有可能参加。
要是我牵头了,那我……”
剩下半句话张潮没好意思开口——“那我总不能只带着「潮汐文化」的高管和签约作家去吧?”
说起来,张潮现在还真不知道韩涵、小四最近一两年在干啥。
韩涵大概还在赛车?
小四大概还在办他那个《最》系列杂志?
就算自己和韩涵、小四没啥恩怨,他也不可能答应饭塚容的这个请求。
这种牵头的事看着挺威风,实则麻烦一堆。
又不是旅游团,事关涉外,稍不留神就惹得一身骚。
王震旭见张潮不肯松口,又道:“以往的交流活动,往往流于表面。
多是请对方的作家到那里旅旅游、喝喝清酒、泡泡温泉,交流内容也比较,嗯,‘肤浅’。
说到底,在老机构的框架下,大家形成了一种默契,总是按照固有的模式执行程序。
如果说50年前,甚至30年前,在两国还不能畅快地互通信息和人员往来地时候,这样的交流有增进了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