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10章 陷阱最隐蔽的提问(1/2)

随着聚集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外的读者越来越多,下午3点,张潮的《大医II》新书发布会正式开启。

在众人的期待目光中,Simon&Schuster出版社的副总裁、编辑主任艾丽丝·梅休(Alice Mayhew)首先登上了主讲台。

她为Simon&Schuster出版社服务近30年,是资历最深的编辑之一,也是国际部主编大卫·米勒的直接上级。

艾丽丝·梅休年过七旬,有着一张典型的“学问很好”

的女性面孔,一头金色的偏分短发,虽然妆容和服饰十分精英化,但是笑容十分和煦,让人觉得颇为亲切。

她对着台下的记者和读者道:“今天在这个伟大的图书馆,我们很高兴迎来了Simon&Schuster今年最重要的发布会之一,来自中国的年轻作家张潮的《大医II》,即将和大家见面。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近20年来,从来没有一位中国作家,能在美国取得如此的关注与成功。

这一方面源于他的作品优秀,打动了美国的读者; 另一方面,也缘于他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公众形象,在争议中捍卫了Simon&Schuster的价值观!

……”

大卫·米勒对正在后台候场的张潮道:“艾丽丝已经很多年没有亲自出席新书发布会了,我们对你的新书绝对有诚意——怎么样,能把它签给我们吗?”

自从张潮在列车上透露了自己准备创作一部新小说的时候,大卫·米勒就兴奋起来了。

对编辑来说,比一个畅销书作家更可爱的是什么?

——当然是一个高产的畅销书作家啦!

有些作家虽然书卖的不错,但是往往好几年才能写出一部作品。

如果遇到塞林格那样成名以后50年没有新作品的奇葩,对签下他的编辑来说就像是噩梦。

张潮今年才完成了《大医II》的写作,马上又投入新作品的创作当中,速度堪比巅峰期的斯蒂芬·金,简直就是编辑的至宝。

张潮笑道:“我正在写的小说,可能不那么好卖,无论是题材还是手法,对美国读者都不那么友好。”

大卫·米勒毫不犹豫地道:“签给我们,我们依然按照《大医》的标准和你签订出版合同。

张,你要相信我们的诚意,Simon&Schuster绝对是对你最好的出版社,之前的风波是一场误会。”

张潮不置可否,只是道:“……你们的编辑主任,好像把我夸得太过了。”

大卫·米勒闻言重新注意主讲台上艾丽丝·梅休的发言,只见这位充满知性美的优雅老妇人正在对《大医II》进行不遗余力地赞美: “张潮在这部小说展示了中国传统医学理念「仁心仁术」与现代医学结合之后产生的巨大效应,它证明了医学不仅是科学的实践,更是对人性的关怀和对伦理道德的责任。”

“医者的个体命运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呈现出‘医生’这一职业如何在封建社会与日益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寻找到自我定位。”

“张潮试图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化和医学在当代语境中的传播与影响。

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通过对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促使读者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新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元素。”

“这部作品在‘文化适应性’和‘文化再造’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既为古代文化注入了现代视角,也为当代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叙事路径。”

大卫·米勒有些不可思议,老太太年过在出版业摸爬滚打了50年,年轻时连威廉·福克纳的手稿都审校过,这么赞美张潮这个小年轻属实夸张了。

不过艾丽丝·梅休的发言并没有太长,不到5分钟结束了,并且道:“让我们请出今天的主角,来自中国的张潮,我们最年轻的国际签约作家!”

张潮闻言整理了一下衣服,迈着轻快的步伐从后台走出,一边挥手,一边走向主讲台。

他一露面,闪光灯和欢呼声就把纽约公共图书馆主馆大厅的宏大空间给填满了,不少人都在高呼:“ZhangChao,You're Hero!”

记者们更是雀跃不已,对他们来说,比参加一个畅销书作家新书发布会更让人兴奋的是什么?

——当然是参加一个富有争议的畅销书新书发布会啦!

张潮这几天为了创作,刻意屏蔽了一部分舆论信息,所以对美国已经如火如荼的“Me Too!”

运动并没有太多了解,不知道现在已经把他头像制作口号图片,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

这场运动妙就妙在张潮和基兰·德赛双方最终在「东方快车对话」节目第三集中表现出的相互理解与友好态度,更加坐实了之前《美国印度人》报纸对张潮的指控是蓄意误导。

大家传播起来更加理直气壮。

待张潮在主讲台前站定,再三致意之后,现场的声音才平息下来。

他习惯性地轻弹了一下麦克风,才道:“感谢梅休女士对我和《大医II》的评价,让我受宠若惊。

我一直认为,创作每一部小说都是一次崭新的冒险。

而这场冒险的终点,不是我敲出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的时候,而是它与读者的第一次见面。

人间是一片广阔无边的海洋,文学是让我们得以漂流其上的一叶孤舟。

人类依靠这叶孤舟,找到那些最能表达自己心绪的言语,从而与其他人产生联结。

能在一部作品中相遇,无论是对作者来说,还是对读者来说,都是百万中无一的奇迹。

所以这部小说,就是献给那些愿意通过阅读与人间相联结,一同读过淼淼大海的人们。”

观众席不由自主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张潮用一个精妙的比喻,调动了现场所有人的情绪,尤其让那些喜欢他的读者感同身受。

接下来就是记者的提问时间了。

大卫·米勒作为主持人,优先点出了几位事先安排过的记者,提了一下关于《大医II》这部小说的常规问题,无非就是主题、手法、主角、思想……和中学阅读题似的。

对这些程式化的问题,张潮的准备自然很充分,很圆满地就回答过了。

但一本新书的发布会显然不能这么无趣,在既定问题回答完以后,才是媒体们真正的自由发挥时间。

首先来自《大西洋月刊》的记者杰弗里·古德伯格问道:“我参加过《大医II》的文学媒体内部试读会,我对这部小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你对人物复杂处理,让他们显得真实又富有浪漫主义。

但这仍然是一种将人物‘英雄化’的处理方式,他们在面对‘大义’与‘个人’的抉择时,几乎没有犹豫过。

这让我感到困惑。

他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展现出的矛盾和挣扎不够充分。

您是否认为在当代社会,我们仍然能够依赖传统的英雄模型,而不是去应该拥抱一种更加复杂、模糊的英雄观?”

这个问题有深度!

张潮略微思考了一下,说道:“作为作家,我更倾向于探索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我认为‘英雄’的定义在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英雄不再是单纯的无懈可击的完美存在。

他们往往身陷道德的两难和生活的困境,在面对重大选择时无法完全遵从‘对与错’的简单划分——但是这是在美国的文化语境下的阐释,不能完全套用到中国身上。

打完南北战争以后,美国本土就几乎没有遭受过战火的洗礼,你们的人民也没有体验过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的生活。

而《大医》这部小说的背景是恰恰是在中国陷于内忧外患、山河破碎、家国倾覆的危机当中。

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就有培养‘舍身取义’的牺牲式的英雄人格的传统。

(这句够不够英语化) 《大医》的三位主角,从职业层面上学习的是现代医学,但仍然深受这种英雄主义教育的影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君子’——君子,同时是‘知识分子’和‘英雄’两种身份结合的最高表现的载体。

所以,在危机关头他们‘没有犹豫’和‘不够挣扎’,才是中国式英雄的真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英雄确实是我们理想化的投射,与我们一样,是有缺陷、有挣扎的普通人。

但在紧要关头,‘还在犹豫’‘还在挣扎’,是不是有点太像好莱坞电影了?”

最后这句话,引发了一片笑声;精彩的回答,也让提问的杰弗里·古德伯格十分满意。

紧接着《纽约时报》文化版的记者艾玛·霍普金斯接过话筒,语气犀利地道:“艾丽丝·梅休女士多次提到这本书涉及到‘文化适应性’和‘文化再造’。

但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似乎太过于‘中国化’了,而忽略了它与全球化文化的冲突。

我的问题是,您认为《大医II》是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还是仅仅加深了文化的隔阂?”

“这……”

张潮有些无语,不愧是《纽约时报》,看问题的角度都这么清奇,但是人家问了,自己不能不答。

于是道:“如果你看过《大医》的第一部就知道,它可太‘全球冲突’了——中国都快被外国侵略者毁灭了。”

艾玛·霍普金斯:“……”

连忙道:“我说的‘全球冲突’不是指……”

张潮不客气地打断道:“还有什么‘冲突’比战争更加惨烈和充满悲剧性?

不要和我说那些文化或者语言上的摩擦、分歧,与真正的‘血与火’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

在一个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宏大叙事下,些许‘冲突’并不值得我去考虑。

我更没有想要通过我的作品去解释或者消弭这些冲突,这不是《大医》这部小说需要完成的使命。”

艾玛·霍普金斯显然有些尴尬,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接着问道:“我当然看过《大医》。

从阅读性上来说,它确实是不错的消遣读物,也能引发美国读者对遥远东方国度的一些兴趣。

但是我注意到这部小说的三位主角,其中两位是男性,一位是女性。

这样的性别比例安排是否是刻意为之?

性别平等,就是当代语境下不同文化‘全球冲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男性作家,你是否在潜意识里认为男性角色比女性角色更加重要?”

张潮在台上都听乐了,心想这才叫“图穷匕见”

吧,不过他还是笑着回答:“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女主角姚英子的泼辣、大方、细腻与敏感,太富有角色魅力了,以至于我不得不安排两个男性主角来衬托她的形象。”

艾玛·霍普金斯急道:“你,你这是强词夺理!”

张潮没有理会她的愤怒,而是道:“下一个吧——哦,对了,霍普金斯女士,你可以在你的报道里控诉我‘歧视女性’了——但要想好哦,一定要想好。”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