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48章 高宗改年号并立王巧颜为后(1/2)

这一日,李治翻阅《尚书?

舜典》,他查阅着上面的内容,永微二字进入他的眼眸,李治思考着: “永保民彝、徽柔懿恭。

张瑜。”

张瑜如火箭一般跑到李治的面前:“圣人,您有什么吩咐?”

李治端坐在龙椅之上,他微微挺直了身子,清了清嗓子,然后用一种威严而又庄重的声音说: “立刻去太史局传达朕的口谕,将年号更改为永徽。”

站在一旁的张瑜,听到李治的命令后,迅速地甩了一下手中的拂尘,然后恭敬地弯下腰来,应道: “是,奴才这就去。”

动作敏捷而利落,没有丝毫的迟疑,仿佛对李治的命令早已了然于心。

李治拿起桌子上的鹅毛笔,在宣纸上写下: 改元永徽诏 朕承皇考之业,践祚以来,兢兢以守成心,怀惴惴恤民意。

今岁序更替,思及贞观遗训,当以仁政抚民,以礼法治国,期使海宇承平,万邦协和。

夫 “永”

者,取社稷永昌之意;“徽”

者,含政德昭明之旨。

自今而后,改贞观二十四年为永徽元年。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一、蠲免京畿及河东诸州元年税赋三成,以苏民力; 二、释流以下囚徒,减刑宥过,彰恤刑之仁; 三、文武官秩满当迁者,各进一阶,同勉于治; 四、举孝悌力田之士,量才授职,以厚风俗。

凡我臣民,宜体朕心,共襄盛治。

钦此。

永徽元年正月朔日。

李治立刻让张瑜昭告天下,改年号永徽元年。

永徽元年正月的长安,残雪未消。

太极殿丹陛上,青铜龟鹤香炉升腾起袅袅青烟,与檐角垂落的冰凌相映,折射出冷冽的光。

李治端坐在龙椅上,望着阶下跪拜的太子妃王巧颜,她一袭翟衣绣着九翚四凤,珠翠步摇随着行礼轻颤,却掩不住苍白的脸色。

三日前,这份册封诏书就已在中书省拟定。

彼时李治正批阅河东赈灾奏疏,朱笔悬在半空迟迟未落。

自从去年登基,他便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局 河东地震频发,突厥在边境蠢蠢欲动,而朝中老臣们仍带着审视的目光打量这位新君。

册立皇后,不仅是家事,更是向天下昭示政权稳固的契机。

\"

陛下,吉时已到。

\"

鸿胪寺卿的声音打断了李治的思绪。

典仪官捧着皇后玺绶缓步上前,玉质印纽冰凉,刻着 \"

皇后之玺\"

四个篆字。

王巧颜接过印绶时,指尖微微发抖。

她想起昨夜母亲握着她的手说: \"

太原王氏的荣耀,就系在你身上了。

\"

此刻,这份沉甸甸的玺绶,倒像是绑在她身上的枷锁。

册封礼毕,李治并未多作停留,径直前往政事堂。

那里,新任侍中张行成正在等候。

这位年逾五旬的老臣,曾在贞观年间参与编纂《贞观律》,因直言敢谏闻名。

李治踏入门槛时,正见他俯身查看摊开的舆图,花白的胡须几乎要扫到纸面。

\"

臣张行成,见过陛下。

\"

张行成起身行礼,声音沉稳如钟。

他注意到李治眼底的疲惫 。

这位年轻的皇帝,自从即位后,每日只睡两个时辰,案头堆积的奏折比宫墙还高。

\"

朕命你任侍中,\"

李治指了指舆图上的河东, \"

便是要你辅佐朕治理这烂摊子。

\"

张行成顺着他的手势望去,只见河东一带用朱砂标满了红点,那是地震受灾的州县。

\"

臣定当竭虑尽忠,\"

他顿了顿, \"

只是陛下,立后之事...

\"

李治抬手止住他的话: \"

朕知道你要说什么。

王皇后虽无子嗣,但太原王氏在朝中根基深厚,眼下局势不稳,需要倚重。

\"

张行成沉默片刻,躬身道: \"

陛下圣明。

臣愿为陛下分忧。

\"

当夜,掖庭宫烛火通明。

王巧颜独坐镜前,任由侍女卸去沉重的凤冠。

镜中女子眉目如画,却难掩眼底的寂寥。

自成为太子妃那日起,她便知道这场婚姻是家族与皇室的交易。

李治待她有礼,却始终疏离。

她想起新婚夜,李治捧着书卷读到三更,连看都未看她一眼。

\"

娘娘,该歇息了。

\"

侍女轻声提醒。

王巧颜望着妆奁里的金步摇,那是李治登基前送她的唯一礼物。

她攥紧步摇,金属硌得掌心生疼。

\"

去把《女诫》拿来。

\"

她突然开口。

或许,只要做得够好,就能赢得陛下的心?

与此同时,政事堂的灯火也未熄灭。

张行成正在草拟赈灾方案,案头摆着各地送来的密报。

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在西域集结兵力,而河东百姓还在废墟中挨饿。

他提笔写下: \"

开仓放粮,以工代赈...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