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81章 文武双全(2/7)

种浩、种溪欲言又止,原来张叔夜给他二人递个眼色,示意他们不可暴露身份,便打圆场道:“两国将士,都是各保其主。

难免战场水火不容。

如今把手言和,自当可喜可贺。”

为了缓解方才这尴尬事,乾顺寻思,何不说些共同话语,退上一步,以免陷入僵局,坏了两国大计,不觉叹道:“我大夏与大宋皆为学识之乡,自然与契丹、吐蕃不同。

如今谈论两国都推崇的国学,不知意下如何?”

张叔夜缓缓舒展眉心,马上叹道:“夏王所言极是,要说国学,首推儒学,其次佛学,再者道学。

自春秋孔丘开启,到大汉董仲舒,儒学极为显贵,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

佛学说,万事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世间轮回,因果报应。

如要修成正果,须得明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之理。”

乾顺带头抚掌,嵬名安惠也感慨万千,察哥居然站起身来,对张叔夜毕恭毕敬,拱手作揖。

那西夏姑娘却不以为然,撇撇嘴。

薛元礼点点头微微一笑,谋宁克任喜笑颜开,景思拈着胡须,对张叔夜频频点头。

景仁礼肃然起敬,景仁忠刮目相看。

乾顺如饥似渴,又按耐不住,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就微微一笑,假装镇定自若,道:“大人请说说道学,愿不吝赐教?”

西夏群臣马上规规矩矩的直起腰来,原来乾顺业已直起腰来。

张明远和费无极见了,惊讶万分。

虽说西夏不拜道家,乾顺也不尊崇道教,可此为一番学问,听说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在中原颇为家喻户晓,不可不知,不可不听,故而虔诚之际,恭恭敬敬,洗耳恭听。

张叔夜寻思,本官所知,天地万物,这小小学问又算得了什么,不过不能一个人说个精光,要留一些给明远和无极,还有种浩和种溪,让他们也显摆显摆,算是一点小意思,随即道:“至于道学,本官不甚了解。

我这四位青春俊杰也算文武双全,对中原的学问,也是如数家珍,他们可以说说看,让诸位了然不惑。”

随即看向张明远四人,使个眼色给他们。

张明远马上会意,这显摆的机会终于到来,就笑道:“老子在《道德经》上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天法道,道法自然。

只问今生今世,不问来世。

与佛学截然不同。

《易经》所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包涵天地万物。

’万事万物都要竭尽全力,一切皆在变幻之中。

须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说着马上给费无极使了一个眼色。

费无极见状,立马接过张明远的话锋,叹道:“大唐李商隐所言极是,‘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子那《逍遥游》也是天下无敌。

用在下的话说,那便是:岂不闻,北冥有鱼,其志不小。

扶摇直上,鹏程万里。

庄子的逍遥境界非凡人可比。

子非鱼的故事想必早已众人皆知了。

庄子一生何其逍遥,没许多烦恼,实在令人羡慕。”

二人一语落地,乾顺与西夏群臣莫不大为赞赏。

张叔夜与宋使也佩服不已。

种浩、种溪跃跃欲试,早已按耐不住。

西夏小姑娘也瞅了一眼种溪,也纳闷他为何一言不发。

乾顺寻思,庄子那子非鱼的故事,非常着名,寡人当然知道。

庄子的确境界逍遥,没有许多烦恼。

既然说到这里,何不把自己心中烦恼倒了出来,让这张叔夜解答一番,也趁此良机杀一杀固守祖宗家法,一味坚持番礼的顽固不化之徒,也让我大夏臣子知道些汉礼,岂不一举两得,随即道:“我大夏自景宗皇帝建国以来,一直存在蕃礼与汉礼之争,毅宗、惠宗两朝也未见分晓,到寡人这里,定要做出决断,分出道理。

诸位意下如何?”

环顾四周,挑了挑眉毛。

薛元礼道:“夏王,微臣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乾顺笑道:“但说无妨,爱卿何必吞吞吐吐。

素日里快人快语,今日为何如此。

难道张侍郎的头头是道以后,就把我大夏的头头是道,压的服服帖帖了不成?

张侍郎又没用手把你的嘴堵上,你怕什么?”

张叔夜和宋使忍俊不禁,张明远、费无极也乐此不彼。

种浩、种溪笑得前仰后合。

西夏小姑娘翻个白眼。

西夏群臣喜笑颜开,薛元礼也乐个不住。

察哥道:“薛大人,还不快说,莫非让本王的手去请你的嘴出来做客不成?”

众人又是哈哈大笑。

薛元礼笑道:“据微臣所知,中原之地,那士人之行,以孝廉为最大。

经世济国,无不尊崇儒学。

想当年,那北元北魏开国立业,北周北齐继承大统,无不遵行儒教,崇尚诗书。

由此可见,这西北之地原来也有如此遗风,效仿古人才可以教化民风。

因此,只有重新提倡汉学,才能改变我大夏不良习气,挽救面临的危机。

此番道理,想必张使节最明白不过,还望我王陛下明鉴。”

察哥一脸不悦道:“危言耸听,一派胡言。

我大夏方今如日中天,如何会有危机?

莫非宋使来了,就吓破了胆不成?”

西夏群臣低声细语,窃窃私议。

张叔夜等人也面面相觑,不知所云。

张明远四人更是被察哥言语所触动。

原来西夏晋王察哥脾气暴躁,可见一斑。

此人威风凛凛,除了乾顺,其他人,他便不放在眼里。

嵬名安惠道:“晋王殿下所言极是,不过微臣也有些不同的见解。

素闻中原先贤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可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何况一国?

既然张叔夜大人在座,何不听听他的建议?”

那西夏姑娘看向张叔夜,又偷瞄一眼种溪。

种溪看向张叔夜,喝了一杯茶。

张叔夜道:“此乃你西夏国事,我一个大宋使节如若搀和,恐有不便?”

高守忠道:“此言差矣,既然汉礼乃大宋之礼,张大人又才高八斗,对汉礼了如指掌,何不为我等介绍一番,好让我大夏群臣了然不惑。”

谋宁克任虽有不悦,可沉下心来,仔细寻思:最近几年,我大夏为此争论不休,还不曾了解何谓汉礼,自然是稀里糊涂,何不趁此机会向张叔夜请教,说不定这滔滔不绝的张叔夜还会喜乐无比之际言多必失,说出什么大宋机密也未可知,岂不一举两得,想到此处,就笑道:“作为党项人,本官也想请教大人,还望不吝赐教?”

张明远等人也好奇之余,看向张叔夜。

张叔夜道:“好,恭敬不如从命。

所谓汉礼,不外乎三纲五常。

这汉礼有五大礼仪: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乃五礼之冠,包括,祭祀天神、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雨师、社稷、五帝、五岳、山、川、林、泽、四方百物、先王、先祖、春祠、秋尝;凶礼是哀悯忧患吊唁之礼,正所谓:以丧礼哀死亡。

以荒礼哀凶札。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