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80章 兴庆风范(2/6)

张叔夜见状,使个眼色,意欲让宋使四人去赐教,但四人推三阻四,几次三番,就是不肯。

张叔夜执拗不过,又见张明远等人还在追问,只好介绍道:“还记得那是仁宗皇帝庆历四年与西夏达成的和议。

宋夏战争爆发后,我大宋屡遭失败,损伤惨重,朝野震惊,人心惶惶。

且军费开支浩大,百姓负担加重。

西夏在对我大宋战争中损耗也颇严重。

又因双方停止互市,西夏国内物资日见匮乏,故遣使与我大宋议和。

庆历四年十月,双方定议,其一,西夏首领元昊答应取消帝号,而由我大宋册封为夏国主。

其二,我大宋每年赐予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

另有其他岁时赏赐,合计绢十五万匹、银七万两、茶三万斤;其三,重开保安军、高平寨等沿边榷场贸易。

这便是庆历和议。”

四个宋使面面相觑。

张明远一怔,不解道:“西夏李元昊虎视眈眈,威风凛凛,来势汹汹,势如破竹,为何大获全胜还要议和,岂不奇怪?”

费无极也纳闷道:“其中必有缘由。”

张叔夜又介绍道:“我大宋宝元元年十月,藩属西平王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年号天授礼法延祚,在我大宋西北,便称之为西夏。

翌年,仁宗皇帝下诏褫夺元昊所受宋朝官爵和赐姓,以定难军节度使悬赏其首级。

元昊则出师攻我大宋,挑起宋夏战争,自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先后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战胜我宋军,俘我宋将刘平、石元孙,又杀我任福、葛怀敏。

我大宋当时无力消灭西夏,主和派又占上风,而西夏李元昊在攻击时被我大宋知原州景泰挫败,无法实现‘亲临渭水,直据长安。

’的夙愿。

故而李元昊才勉强议和。”

费无极这才明白过来,点了点头,道:“原来如此。”

张明远叹道:“李元昊绝非等闲之辈,如若只是战场失利,恐怕难以让他退却。”

张叔夜道:“明远果然聪明过人,不错,李元昊作为军事上占优势的一方,其决定停战议和,主要出于三点。

其一,连年战争使西夏本身就很脆弱的国力难以再承受继续大规模作战的重负,上下困乏;其二,由于我大宋知延州范仲淹和韩琦等人的经略,我大宋的军事防御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并坚壁清野、严守城寨,不与西夏正面交锋,使西夏李元昊难有新作为。

辽国又借宋夏战争之机向我大宋索取更多岁币的要求得到满足后,接着便对西夏施加压力,李元昊与契丹交恶,西夏面临两大国夹击的危险境地,此乃李元昊所惧怕之处。”

种浩道:“李元昊原来也有胆小如鼠之时,我以为他天不怕地不怕呢。

可见世上没有天不怕地不怕的人!”

肥胖宋使道:“人是肉身之躯,哪有不怕生死的道理?

这李元昊其实聪明过人,他知道如何取舍,如何进退。”

张叔夜介绍道:“西夏在宋夏战争中掳掠所获财物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榷场所得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

在建国称帝之前,西夏每年都可从我大宋得到‘岁赐’的白银万两、绢万匹、钱两万贯,这是夏国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在沿边榷场,党项人还以境内所产的青白盐及畜产品换取我大宋的粮食、茶叶和其他手工物品,这些物资都是西夏百姓的必需品。

可李元昊穷兵黩武以后,我大宋停止‘岁赐’,关闭榷场,不准青白盐入境,禁止双边互通来往,从而给夏国以致命一击。

在夏宋战争中,虽说李元昊取得了胜利,但本国也伤亡了很多人马,正如方才陈大人所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致使李元昊为发动战争而点集人马越来越困难。”

张明远听了了然不惑,叹息不已。

张叔夜接着道:“按照西夏兵制,各部落青年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全民皆兵,不是当正军,就是从事杂役。

一声点集,由部落首领带领,立即出动,还要自备马匹和粮食。

李元昊称帝后,连年对宋用兵,使田地无人耕种,牛羊无人放牧。

连不少部落首领也反对再战。”

张明远道:“没想到,党项人也并不容易。”

费无极道:“不必同情他们,如若党项人俯首称臣,那会有战火纷飞。”

种浩道:“不错,党项人穷兵黩武许多人,得到了什么?

不过是不毛之地。”

种溪道:“这话也不能这样说,兴庆府和西平府也非不毛之地,再说贺兰山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至于不毛之地,我看回鹘才是。”

费无极看向张叔夜,问道:“大人,后来如何?”

张叔夜叹道:“连年征战,穷兵黩武,致使党项人苦不堪言,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以致民间有‘十不如’之谣。

加上西夏与辽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

由此西夏愿意议和。

康定二年正月,李元昊派人到泾原乞和,又派归塞门寨主高延德到延州,与知延州范仲淹约定正月二十九日至保安军。

范仲淹看到高延德后,发觉李元昊并无诚意,且无表章,不敢上报朝廷,于是派监押韩周携带自己写的劝和信,同高延德一起送到李元昊那里。”

张明远听了这话,叹道:“范仲淹大人镇守边关也算劳苦功高。”

费无极道:“他不只劳苦功高,还智勇双全。”

种浩得意洋洋道:“如若不是他老人家当年抬举我种家军,哪有今日我种家军的天下无敌。”

种溪喜道:“不错,故而我最喜欢范仲淹大人的词和文章。”

费无极道:“你该用范仲淹大人的文章作画,画出一座岳阳楼,岂不壮观?”

种溪点点头,笑出声来。

张明远追问道:“大人,李元昊议和并无诚意,那他一定会有两手准备了?

如若不然,他也不叫李元昊。”

高个宋使和矮个宋使点了点头。

张叔夜道:“不错,明远所言极是。

二月,李元昊一面发动好水川之战,一面让亲信野利旺荣回信范仲淹,言辞更加傲慢,范仲淹当着西夏使者的面焚烧书信,并将副本上报朝廷,随即范仲淹因私通书信被降职,并调知耀州,仁宗皇帝以庞籍知延州。

范仲淹大人此番便是引火烧身,如之奈何?”

众人听了嘘唏不已。

肥胖宋使忍不住插话道:“庆历二年,庞籍报告李元昊被青塘唃厮啰打败,野利家族叛乱,而且又有旱灾和鼠灾,西夏发生严重危机,李元昊由此更想要求和。

于是我大宋朝廷让知保安军刘拯写信劝降野利旺荣,野利旺荣假装派浪埋、赏乞、媚娘等三人到青涧县请降,知青涧城种世衡将军也派部下王嵩携蜡书谒见野利旺荣,试图离间元昊和野利旺荣,野利旺荣上报李元昊。”

种溪听到提及种家军祖上,便来了兴致,见宋使也介绍开来,喜上眉梢追问道:“后来如何?”

费无极道:“种世衡老将军,当年可是党项人的克星,反间计,让李元昊苦不堪言。”

张明远道:“我们干爹早说过,我们对此,烂熟于心。”

张叔夜笑道:“李元昊本就防范野利家族,由此更怀疑野利旺荣,一面将王嵩囚禁于窖中,一面派教练使李文贵出使我大宋,表示西夏国力疲敝,愿意和谈。

庞籍不信其言,将李文贵扣押在青涧城数月。

定川寨之战后,我大宋朝廷无意再战,辽国使臣也说‘西夏李元昊欲归款南朝而未敢,若南朝以优礼怀来之,彼宜洗心自新’。

于是我大宋朝廷在十月下旬命庞籍招纳李元昊,让李元昊向我大宋称臣。

庞籍才放回李文贵,向李元昊传话‘悔过从善,称臣归款,以息彼此之民,朝廷所以待汝主者,礼数必优于前’。”

费无极叹道:“李元昊果然聪明过人。”

消瘦宋使道:“李元昊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之人,不愿由自己提出讲和,看到我大宋先去和,便释放了王嵩,一个多月后又派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野利旺令、嵬名环、卧誉诤等的书信来延州,与庞籍议和,但表示‘如日之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

’仍不肯去帝号。”

种浩冷冷的道:“为帝图皇的野心,居然顽固不化,气煞我也。”

矮个宋使道:“但我大宋朝廷还是允许和谈,于是庞籍围绕‘僭号’之事,与西夏使臣李文贵反复谈判,但始终没有破裂,双方约定李元昊去帝号,才能将其国书转达我大宋朝廷。

庆历三年正月,李元昊派六宅使兼伊州刺史贺从勖携国书出使我大宋,自称为宋帝之子,即‘男邦泥定国兀卒曩霄上书父大宋皇帝’。”

众人都点了点头。

种溪道:“这名字真有趣。”

张明远问道:“不知朝廷又当如何应对?”

张叔夜仰天长叹道:“我大宋朝廷批准他来东京开封府,并同意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开放榷场,提供绢、茶等‘岁赐’。

四月,派签书保安军判官事邵良佐以着作郎头衔出使西夏。

七月底,西夏使臣吕你如定、幸舍寮黎等与邵良佐来到东京开封府,仁宗皇帝在紫宸殿接见了他们。”

种溪饶有兴趣,听得津津有味,随即追问道:“后来怎样,还望张大人赐教?”

张叔夜笑道:“你们一定不知道,西夏居然提出十一项要求,包括:其一,求和;其二,求宋割土;其三,求宋割属户;其四,求至东京贸易;其五,求宋罢修沿边城寨;其六,求宋派朝臣接待夏使;其七,求称男而不称臣(保留‘僭号’);其八,求卖青盐;其九,求进奉乾元节(仁宗皇帝生日)及贺正;其十,求岁赐;其十一,求颁誓诏。”

边说边掰着手指头数着。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