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一见如故(1/3)
宋徽宗摆了摆手,叹道:“放肆,朕都满不在乎,你何必如此?
不可造次,如若坏了朕的兄弟情分,你便闯祸了。”
此言一出,众人目瞪口呆,蔡京等人也不敢多嘴多舌。
张明远和费无极面面相觑。
种师道与种浩、种溪也不敢相信。
段和誉更是一怔,默然不语,心想,张明远果然被大宋天子视为知己了。
宋徽宗语重心长道:“有谁能知我心?
朕可不愿形单影只,孤苦伶仃。”
蔡京忙道:“陛下切莫如此,老臣也伤心难过了。
老臣愿替陛下分忧!”
童贯道:“还望陛下,放宽心。
微臣愿统帅大军,征讨四方,为陛下开疆扩土,建立不世之功。”
李邦彦道:“陛下并非孤家寡人,微臣愿替陛下分忧,永远侍奉左右。
陛下就是日理万机,辛苦万分。
做臣子的也伤心难过,于心不忍。”
段和誉道:“陛下果然也有许多烦恼。”
种浩恭恭敬敬道:“还望皇上宽心。”
种溪道:“自古圣人皆不易,做皇帝也不容易。
陛下苦闷,我心知肚明。”
众人都劝慰宋徽宗。
种师道劝道:“陛下忧国忧民,才是大宋黎民百姓之福。”
“罢了,往事不堪回首,不言也罢。
忧国忧民朕何尝不是,登基大宝之初,该做的都做了。
党争自此烟消云散,又收复西宁州,如今挫败西夏,让李乾顺惊恐万分。
朕也算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登基大宝前十年,可累坏了朕。
如今想想看,向太后她老人家当年真不容易。
有她老人家在,朕无忧无虑。
她弃朕而去,朕就只有独自面对江山社稷了。
如今才体会出父皇与皇兄当年的不易。
做皇帝,很不容易。”
宋徽宗叹道。
正在此时,小太监来报,张继先天师觐见。
张明远、费无极一怔,激动无比,心中难免有些喜出望外。
种师道、种浩、种溪听说张继先的名头也由来已久,段和誉更是仰慕已久。
一个个恭恭敬敬,站成一排,等候张继先到来。
蔡京、童贯、李邦彦也是毕恭毕敬。
宋徽宗更是了得,喜笑颜开之际赶忙吩咐小太监道:“快去备茶,让御膳房准备糕点,先把《道德经》拿来,让朕看看,找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让天师帮忙指点一二,也算是了然不惑了。
今日幸得‘金门羽客’大驾光临,朕三生有幸。”
小太监一一应允马上退了出去。
众人低头细语时,两个人影走了进来,众人抬头之际,只见一人,青春容貌,七尺之躯,步伐稳健,有神仙之感。
另一个是妇道人家。
宋徽宗马上放下手中的书卷上前拱手作揖道:“天师到来,朕有失远迎,还望见谅。
一路劳顿,快快入座。”
那妇道人家见礼,宋徽宗道:“皇嫂今日得空进宫,所谓何事?”
原来这妇道人家便是宋哲宗的废后孟氏。
虽说不再年轻,可颇为端庄,一脸笑容。
孟氏道:“刘贵妃与我是情同姐妹,她让我来问一问陛下祭奠哲宗皇帝之事,还望明鉴。”
宋徽宗道:“此事再议,皇嫂不必如此客气。”
孟氏谢过之际,缓缓退了出去。
张继先坐下道:“陛下不必如此,贫道路过东京要去终南山和青城山,只是挂念陛下,故而觐见。
不知陛下近来可好?
陛下可知东海故事,麻姑沧海桑田的典故么?”
“略知一二,还望天师赐教。”
宋徽宗摇摇头。
张继先道:“蓬莱水浅,沧海恐怕又要变桑田了。”
宋徽宗听毕笑而不语,以为乃是张继先的玩笑。
蔡京道:“天师年纪轻轻就神通广大,实在令人佩服。”
“太师所言极是,天师果然不同凡响。”
李邦彦随声附和道。
童贯道:“原来神仙人物也不分年岁大小,果然是渺渺真人,得道高人。”
张继先道:“三位大人抬爱,我龙虎山承蒙皇上眷顾,一切安好。
我一人之力也是形单影只,还是四方协力而为的好。”
不由仰天长叹。
张明远、费无极看着张继先和自己年岁相仿,心中寻思开来,就说大也大不了几岁,叫哥哥也是可以的。
只是隔着师父这层辈分,一时间规矩的好生了得。
张继先看着张明远、费无极二人不禁叹道:“你二人莫非是终南山太平先生座下弟子?”
张明远惊道:“天师如何看出?”
张继先不紧不慢,道:“通灵之术而已。”
“世所罕见,佩服佩服。”
费无极顿时瞠目结舌。
种浩道:“天师来自龙虎山,实在神仙人物。”
种溪道:“我见过神仙的画像,好比天师一般。”
种师道叹道:“我大宋龙虎山的确藏龙卧虎。”
段和誉道:“天师雷法天下闻名,幸会幸会。”
张继先道:“徒有虚名,实不敢当。
贫道所愿,天下太平就好。
我大宋千里江山美轮美奂,如此便要倍加珍惜。
明远、无极,你们师父可好?”
“家师还好,多谢师叔挂念。”
张明远、费无极点点头。
“让你们师父早作准备,提防贼人暗算。”
张继先一语落地,告别宋徽宗等人走了出去,飘飘然颇具仙风道骨。
送走张继先,众人坐了下来。
宋徽宗道:“种爱卿,此番召你进京,自然有要事相问。
不知怀德军那边可有动静?
朕想听听,你说说看吧!”
“陛下,老臣遵命。